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
2017-01-24徐豪
徐豪
近些年来,国内制造业受到来自西方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和东南亚低端制造业崛起的前后夹击,市场空间大幅缩小,加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可开发土地日趋有限、环境和资源保护要求不断加大等各方面限制,使得制造业利润空间持续下滑。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下,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是当前的紧迫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智能制造将是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只有通过智能制造,才能带动各个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2016年12月26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2017年工信部将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专项。此前的12月7日,工信部正式发布《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我国智能制造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指引推进重点和路径。
2025年前分“两步走”
2015年,工信部确定了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以来,这些项目的平均生产效率提高了38%,能源利用率提升了9.5%,研制周期比过去缩短了35%。2016年,工信部又启动了63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09个项目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一年多来,中国制造2025规划体系制定完毕,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路线图、时间表以及分省市指南相继发布;浙江宁波、广东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江苏苏南五市先后开展了试点示范。
《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邬贺铨表示,无论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还是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都是对其产业基础设施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整体测试及考验。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基础较弱。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中国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中国的企业差别很大,有些企业实现了工业3.0 ,更多的企业可能还在工业2.0。而且,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和装备上,更多表现在标准、流程、检测、售后等环节上。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还是要补工业3.0的差距。
实现智能制造要破解的难题
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在第十六届中国经济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所形成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工业创新转型的关键依托,对推动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保障产业安全意义重大。
东土科技董事长李平表示,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我们国家有信心也有能力以工业互联网技术为驱动力,建立起“自主可控,技术超越”的强大工业体系。
“智能工业需要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这是一次跨界的融合,跨界是困难之一。不过,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克服的困难,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体制问题。”邬贺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我国很多制造业工厂还没有完成数控化过程,即便过渡到智能化,单机的智能化也不能代表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工业智能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还面临许多体制上的障碍,这些障碍还需要在磨合当中逐渐解决。
智能装备和产品是智能制造的实现端,工业机器人是智能装备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总供给量年均增长速度约为40%。
但目前,由于未能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毛利非常低。中国机器人领军企业正在技术、产业生态、市场等多个维度与国际领先的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制造商缩短距离。
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水平
2016年12月23日,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现场会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
批示指出,要深入分析当前世界产业发展新态势、竞争新特点,充分认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潜力、机遇和困难、挑战,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市场需求、借鉴国际经验,着力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财税、金融等重点改革,完善政策支持,围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降低成本等方面营造良好环境。
批示强调,要着力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努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装备,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水平,为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