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道教的突破与振兴
2017-01-24尹信慧
尹信慧
(茅山乾元观,江苏 常州 213255)
当代道教的突破与振兴
尹信慧
(茅山乾元观,江苏 常州 213255)
道教作为唯一本土宗教,落实宗教政策以来逐渐恢复,但因恢复较晚、缺乏外援,场所、人才、资金、活动等各方面都仍较匮乏。这种境况下,道教界应突破片面的“清静无为”,发扬自度度人、爱国爱教的传统,发挥养生、无为、劝化、慈善等思想文化的正能量,同时借助政府及社会之力获得发展。而政府如果考虑到五大宗教之间平衡,道教对中国宗教的应然形态最具有示范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应大力扶持道教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
道教;宫观;人才;现代社会;正能量
道教是一个文化丰富、思想开放、组织完整、纪律严明的宗教,两千年来在中华沃土上生长传播,有着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与儒、佛构成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在今天发展较落后,但它具有很多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和身心健康的方面,亟须把握落实宗教政策、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好机遇,努力突破自身局限,同时借助政府、社会的力量,走向全面的振兴与发展。
一、历尽艰难的道教要把握当下机遇
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往往随着华夏文明的兴衰而兴衰。元朝、清朝的少数民族皇权往往同时扶持各种宗教,但是有意无意打压道教的发展,尤其元代曾焚毁《道藏》,清代的暗中抑制长达三百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陷入逆境,道教也在民国被抨击为封建遗留的迷信、帮凶,遭到废止神祠、没收田产等严重打压,抗战期间因爱国爱教,惨遭日寇烧杀抢掠,建国后被视为封建迷信、反革命、四旧,屡遭“运动”。于是宫观被毁被拆,典籍、人才流散凋零,几乎发展间断了几十年。直到1979年全面落实宗教政策,首批在各省市重要区域恢复了21所具有一定根底的道教重点宫观,政府把散落在社会上的老道长请回来,收集道教历史资料,允许招收年轻人入道学习。相比之下,同为传统宗教的佛教在恢复之初就走在前面,原来民国时的大量庙产得到返还,改革开放背景下具有更多对外交流功能的佛教也得到很多扶持;而道教自民国以来几乎一穷二白,又缺乏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恢复就比较迟缓艰难。
例如21所重点宫观之一的杭州葛岭抱朴道院,相传最早是葛洪修道的地方,起先几位老道长只能寄住在灵隐寺,恢复之初也规模小得像“螺丝壳里做道场”,我们最早几名年轻道士因为各种原因只能相继离去。这些年道教逐渐有所恢复,除了场所、典籍、教职人员、信众的增加,全国办了十所道教学院,传戒、冠巾等制度也在恢复,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做的事不计其数。
这些年在政府支持和自身艰苦努力下,部分宫观有所起色。以茅山乾元观为例。乾元观在抗战中发扬爱国爱教传统,是陈毅的抗日指挥所、政治处,1938年被日本人一把火烧光,12位道长遇害,只有朱易经道长因外出幸免于难。1993年朱道长任江苏道协首任会长,发道心向金坛政府提出恢复乾元观,向政府推荐我来主持,政府主动来找我,给了一块地方,也有优惠政策,我又把师父施诚易道长请来。恢复时只有一片废墟,保存完好的只有一口古井、两块明朝石碑,恢复过程中挖出的残碑上记载了万历年间御赐道藏、金钱等事,但这些早已荡然无存。我们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四处奔波募化资金,在小小的地方先建最基本的祖师殿堂、塑祖师圣像,直到2008年都是在建庙,环境、建筑、布置等规划上注重突出道教固有文化。再慢慢地收进一些年轻道友,成为完整的“家”。起先生活非常困难,没有地方住,起早摸黑开荒砍柴,水电都很难解决,在山里交通也不方便。二十多年一步步走来,2008年开始因为小具规模,慢慢地信众进来、影响出去,才有条件做文化。每年投入资金去收购征集经籍、买善本,加上一些部门、学者和个人的捐赠,现在收藏有几万册。
人才培养是弘道的前提,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但需要漫长的过程。乾元观刚开始招的年轻人,一个一个进来,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培养很不容易。一个一个慢慢教,从道教基本常识、礼仪教起,教常用经典,做早晚功课,教其他内容,提高综合文化修养。学习是一方面,更侧重个人修炼,学与修结合。后来购置古琴、二胡、笛子、琵琶等多种乐器,组成仙乐团,以茅山道乐为引领,向社会传播道教优秀文化。逐步提高后,成立讲经堂、茅山书院、江苏省道文化艺术中心,办诵经班、体道班,向社会大众推广道教文化,接纳好道之人来学道,帮助我们一起弘道。现在有了一定影响力,凝聚了一批社会人才,力量稍微大了一些。将来希望批准建立江苏道教学院,规范地培训、培养道教人才。
总的看来,道教如今仍是衰败、弱势的,我们都很惭愧,而且信心不足。道教宫观、文化在一些地方保存得不错,在很多地方消失得很多,需要抓紧恢复道教场所和活动,发掘、整理、传承道教文化。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各类人才非常匮乏。如今老一辈很少了,60年代出生的是年龄大和管理层的,各宫观都在招生培养年轻人,但入道人数相比刚落实宗教政策时越来越少,尤其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缺乏弘道人才也很严重。佛教弘法、劝化、度人的能力很强,2010年我由统战部安排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有位佛教老师带着信仰和情怀来讲课,听课的人都极受感动。但是道教涉及面很广,中国文化又以对基本普适道理的体会、修炼、实践为本,不需注重外化的理论思辨和体系,从古到今对道教的理论阐释是非常不够的,道教界能系统深入地把自己文化讲出来的人很少。道教院校只能请高校和社会的专家学者讲课,老师不是道教教职人员,也没有道教信仰,讲课纯粹是从学术视角,甚至出现骂道教、骂道士的情况,导致学生的宗教信仰淡化,甚至走向了还俗的道路。这种困境必须重视和认真分析。道教界应该自己去了解学术研究的成果,同时又保持自身的信仰,进行交流、吸收和转化。老师的教育引导是根本,中国道教学院正在办的研究生班,考虑从教职人员中培养师资力量,自己培养师资队伍。
政府和社会批评宗教界存在“天主教基督教去中国化、佛教道教商业化、伊斯兰极端化”等问题。其实很多道观被划到景区内,从事商业活动的一是某些部门,二是道教里少数和打着道教旗号的人。由于经济利益太大,《宗教事务条例》的相关规定往往不能落实。道教界让人担忧的反倒是过于缺乏经济头脑,自己生活改善不了是小事,道观很简陋,没有做文化、弘道的经济基础才是关键问题。我们回家要孝敬父母、亲戚往来,要出去交流,也有开销。“丹钱”是自养收入,每个地方和宫观都不同,根据宫观收入和师父理念而定,有些地方相对开放地给一些钱,有的师父坚持苦修不用钱的传统。宫观要管职工吃饭,给不给他们发丹钱呢?又如多少钱烧头香、撞头钟等做法,很多老板愿意,甚至这样做反而更吸引他们,但是道教讲道法自然、一切随缘、心诚则灵,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实在跨不出那一步,不提倡和经济挂钩。
正所谓国盛教兴,现在国家形势很好,全面落实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健康稳定地发展。尤其在要求宗教中国化、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更加有利于道教的发掘、弘扬、发展,希望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时代赋予道教徒新使命和新要求,要一心皈依,出世修行,入世弘道,为道教和社会贡献一切。
二、道教要主动融入现代社会,发挥正能量
现在很多人来到道观,表明对道教文化的巨大需求,道教基本思想是适合一切众生、能被普遍接受的。首先道教重要特点是热爱此岸、现世,重生、贵生,讲“性命双修”,通过养生来“长生久视”。现在人生活条件好了,更注重身心健康,养生成了时髦,甚至成了牟利的手段。最讲养生的是在道教里,道教的养生功能很适合人们的需要,可以办养生班、养生馆来服务大众。其次道教讲“无为而无不为”,一切按照自然规律去有为,还是积极进取的。佛教更多讲“放下”,其实各有作用,有时要“放下”,有时不能“放下”,家庭中、社会上不可能全“放下”,年轻人尤其要有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很有价值、很受认可的思想,要以各种形式来弘扬。
现代人仍会关注命运偶然、神灵存在、死后世界,这些内容是各宗教都会涉及,某种意义上最有吸引力的。在这些问题上,信仰应该多元化、不违世俗,相互尊重、融合,本土传统发挥更多作用。道教有相应的完整说法和很多传承,也更符合民族文化心理,应该好好研究和发扬。比如道教讲“承负”,与佛教的“因果”有相通之处,除了自己的因果,你还承载了祖辈留下的功德或孽障,个人福祸就有很多偶然,你的善恶也会传给子孙,要多给子孙积福报。这种解释能帮助人在逆境中抚平心绪,指引人积德行善。关于人的最后归宿,道教最向往的是神仙世界,太乙救苦天尊的青华长乐界也是重要信仰。普通人“尊道贵德”,至少可以获得长寿和福报。中国人爱敬祖先,道教、佛教讲礼忏和炼度,帮先人免除地狱之苦,超升到青华长乐界。
道教原来缺少开放和宣教的理念,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就会越来越萎缩,目前状况堪忧。内因的改变和提高非常重要,除了修行,还要发展道教,经常参加国家、省级、地方宗教部门组织的宗教政策学习,积极主动地融入和服务社会。
首先要树立良好道风。道士要为道贯天地、德育人间虔诚修持,爱国守法、奉道持戒、服务社会,才能使道显德贵。十方丛林是全国道教徒所公有,人人有享受权和保护义务,丛林宫观实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相互平等、尊重、爱护、团结,甘当苦行职务。如乾元观在内的茅山道院实行民主化、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道职工和睦相处、团结合作,财产、人事、安全等方面共同管理,保持环境美化整洁,活动有序开展。要共同学道、修道、弘道,以自身行为获得广泛信任,促进社会和谐、宗教和睦。
各宫观的管理有不同的做法,现在的管理层以往从师父那里接受传统的引导教育,多年来也接触到很多现代管理方式,宫观管理当然不能离开传统,但也不能完全按传统去做,怎样找到符合当代道教发展需要的传统与现代“有度”结合的办法,是必须探索的关键问题。
人才培养方面,过去没有宗教院校,传统方法是师徒口口相传,“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还有“道不外传”等规戒。我进道门时,师父是杭州玉皇山有名的高功,在道教传承上做得很好,却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我喜欢做斋醮科仪,师父每天一句句地教,花了多少时间才学出来。等到我负责宫观管理,明白一定要大力弘道,有了强烈的责任心,才想到突破这种做法。师父很开明,也觉得按传统教法难度很大、进度太慢,年轻人有文化,可以用文字教学,就凭记忆写了给我。我想做道乐时,征得师父同意后,自己唱出来,请人一起写成谱子,共整理出一百多首,打算出版《乾元观道教音乐》,传播起来就快而广了。
为了解决当前困境,可以考虑开方便之门,借助社会的力量。宫观、道场的建设是道教发扬光大的重要基础,离不开信众的支持。要接纳社会上的好道之人,请他们一同工作和服务。各方面人才都要吸收,例如现在仍有人否定传统文化,怀疑养生、道医没有科学,应该引进思想界、科学界的成果和人才来加以解答。过去国家也支持宗教成立第三产业,宫观可以以此获取一些收入。
道教作为五大宗教里“后发展”的,其实有更多经验可以借鉴。历史上道教、佛教渐渐分割不开,在信众那里尤其如此,道教要借鉴佛教的经验。例如江苏佛教兴盛,寺庙恢复更快更多更好,宣教工作做得好,大批信众皈依,他们仍会到茅山来烧香。乾元观所在的常州地区有很多诵经的人,尤其“念佛老婆婆”,佛教组织得很好,她们念的三官经、北斗经、灶王经、文昌经、财神经等原来都是道教的。我们尝试组织念经团队来念道经,去年办了诵经班,结果吸引了很多人,而且不少年轻人、大学生,还有一位留学生。这就体现了某种趋势,必须一边走一边了解情况和把握机会。再如杭州佛学院规模很大,在山里环境很好,跟中国美院有很多合作,我们曾去观摩学习,还要再去。
道教在港澳台、东南亚传播得较好,目前也处在很好的形势,这几年我做了很多交流,汲取弘道经验。这些地方也是出家人少之又少,但文化做得好,一是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东西,二是发挥了社会的力量。2012年乾元观跟台湾高雄道德院结成兄弟道观,当时高雄道德院就6位出家人,但有四千多皈依弟子,对弟子加强信仰建设和组织管理,有完整的管理体制,系统地分成慈善组、诵经组、接待组、弘道组等,一起发挥皈依弟子的巨大力量,在文化、慈善等很多方面做得很好,社会影响很大。例如汶川地震、日本海啸,他们都组织救援队及时赶到现场做慈善救助。通过学习他们和自己探讨,乾元观也成立了慈善义工团,刚成立就吸引了二百多人加入,便可组织起来做很多慈善事业。再如2012年以来办体道班,每年办两到三期,让社会上好道之人来道观体验道教生活、学习道教文化,非常受欢迎,效果也很好,凝聚了一批社会力量,这也是借鉴了台湾的做法。
道教也面临与时俱进、适应当今社会、跟现代社会更融合的问题。4月16日《孟河医派》剧组来乾元观取景,去年电视剧《老子传奇》播出,而道教是否主动利用生动现代的内容与形式,向大众展示文化精华,是需要探讨的新课题,道教版《小苹果》、道教音乐节都是尝试。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是最重要的平台,对弘道工作提出很高的要求。乾元观有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这几年积极从事弘道工作,社会需求很大。但如何把关很重要,要传播正能量,不侵犯世俗和其他信仰,遵守国家、地方的一系列法规,严格注意教职人员作为公众性人物的形象,把握不好反而有负面影响,总之还要探讨。
三、国家应帮助本土的道教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
道教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宗教政策总体很好,制定和执行时也下来广泛调研,但是宗教界的事情和声音也有复杂性,全面掌握和考虑也有一定难度。各地方由于对宗教的看法以及发展规划的重心不同,对道教支持的力度和落实政策的情况也有较大差异,有些时候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对道教正常开展活动、发挥正能量提供更大的支持。像江苏由于政府政策宽松和支持较多,道教恢复得较好,但全国道教总的看来各方面仍然匮乏,而落实政策上有较大的难度。政府如果考虑到五大宗教之间平衡、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及中国化,而道教作为唯一本土宗教、传统文化重要部分,对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发展极具正能量,对中国宗教的应然形态及功能最具有示范性,但又恢复得落后、缺乏外援、和其他宗教差距越拉越大、发展需要较长过程的情况,应该更好地落实宗教政策,适当地予以重点帮助,以更大的力度来帮助道教发挥其社会功能、文化功能,至少要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从而支撑起道教迫切的发展需要。
道教界很多人士的经济观念跟不上形势,宫观、团体资金缺乏,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大量事情就无从做起,单靠道教自身的力量很难迅速扭转这一局面。政府当然不能有意投入人力物力去发展宗教,但在某些方面有扶持的规定和政策,是否可以考虑略为倾向于道教。比如要办好宗教院校,能不能正常维持,或者办得有特色,资金是首要和最大的前提条件。道教现在只有十所院校,上海等地办得较成功,但是整体上还较薄弱,尤其江苏等地还没有道教学院,培养年轻教职人员要送到其他地方的道教院校。我们发愿心想办一所道教院校,即使得到政府批准,仅仅是招一个全日制班、几期短期班,一年正常开销至少就要一百几十万元。在单凭自己能力是很难实现的困境下,希望政府财政能在合理范围内予以帮扶。
道教一大“瓶颈”是宫观、活动场所还不够,不能满足道教活动正常开展的要求。过去土地审批不那么严格时,建宫观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往往很难批下来;现在道教意识到要大力发展,首先就要有宫观,审批却更难了。有很多有历史文化根基传承的名山宫观恢复非常之迟,甚至始终恢复不了,或者被其他宗教、各种单位占着,开发商去道观强拆打人的事件屡有发生,道教一再出面呼吁也无济于事,这是不可理解的。道教场所恢复之所以难上加难,原因之一是有些地方政府是从经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道教发展落后,拉动经济、旅游的能力不足,不能给地方带来效益。把道教界人士放到一些很小或者没有历史影响的道观,对道教发展非常不利。2012年乾元观举办“茅山乾元观与江南全真道”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有一百几十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乾元观挖掘出很多历史依据和文化,这种深厚的根基是乾元观能够产生社会文化影响的前提。政府应该更多地考虑道教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帮助那些历史上重要的宫观落实政策,恢复其清幽环境、道教风采及正常活动。
政府除了对道教文化发展给予相应的方便和优惠,还可在某些方面帮助道教去发挥正面的社会—文化功能。道教讲报国土恩、爱国爱教,“道俗有别”又“道不离俗”,正己化人、自度度人,无为、重生、教化、慈善等一整套思想,跟世俗的规则、道德、价值相一致,是守本分、服务大众、跟社会分不开、对各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自古一直跟信众、老百姓结合得很好,而且道俗、政教、教派、宗教之间都很和谐,历朝历代很多地方都运用了道教思想。道法自然、尊道贵德、清静无为、性命双修、齐同慈爱、天人合一等理念,在今天仍然极具价值和生命力。例如道教《度人经》讲“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清静经》讲“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种思想有助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热爱生命,注重身心健康,减少欲望、执念、思虑和烦恼,进而促进社会和生态的文明;道教把道德作为修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前提,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就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行恶事大者,司命夺记”,道教在社会道德和风气的建设上可以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度人经》还讲“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对处在贫病困苦中的人们,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当然最重要,道教也能发挥慈善功能,并且具有心灵安慰之用。
道教一直跟社会民间的生活、信仰、礼仪、习俗、节日、文艺等关系极其紧密,是融为一体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到民俗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倾向于把民间信仰和风俗与道教信仰分开,从道教中剥离,这就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原本就很衰落的道教的恢复。例如妈祖在道教享有天后的崇高地位,妈祖信仰在福建等地、海外华侨那里非常盛行,当初很多人远渡南洋都是背着妈祖像出去的,华侨回来给地方带来很大利益,政府部门、文化部门就把妈祖当作民间信仰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推动,跟道教却无关了。而且如果这样分割的话,关公、财神等广泛信仰也都要从道教里剥除出去。事实上在传统礼俗不及时髦、业余生活不够丰富的当今社会,政府不妨考虑支持道教来做一些恢复传统礼仪、习俗和文艺的工作,组织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且在社区、地方形成一种文化。除了新年祈福法会、清明祭祖法会、音乐节、文化节等,还有很多可以共同探索。
现在国家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中国化,弘扬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走出去、人类命运共同体,道教可谓大有作为。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先天带有中华民族先民们所希求的和谐无争、平等自由、各乐其乐、人类大同的美好社会理想,而且历代传统就是爱国爱教,是完全跟党和政府同心同德,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共命运的。在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下,道教也不易获得世界性的支持,但《道德经》是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世界文化名著,道教思想如今显示了越来越吸引外国人的优势,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也在扩大,具备条件时可以抱着相互礼敬交流、共同发展奉献的纯善心态,向全世界贡献我们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去传教)。道教在这些方面的功能与需要,应该得到政府的大量扶持。
(本文根据访谈记录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董宇宇
B958
A
1002-0519(2017)04-0117-05
2017 - 06 - 10
尹信慧,茅山乾元观住持,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