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起义的开创性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
2017-01-24蔡水珍丁志猛
蔡水珍丁志猛 潘 明 李 春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31)
“八·一”起义的开创性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
蔡水珍1丁志猛1潘 明1李 春1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31)
1927年8月1日爆发的南昌起义 (简称 “八·一”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和创造革命军队的开始。抚今追昔,90年后回看起义,充分认识 “八·一”起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开创性意义,有助于正确认识共产党的历史,形成对党的正确判断,认识到伟大、光荣、正确的共产党代表着光明未来与进步方向,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八·一”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创性历史价值;现实性启示
一、“八·一”起义是历史的必然
“八·一”起义虽然事发偶然,但有其历史必然性,这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有合作的共同基础,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然而也因为国民党右派背离了合作基础,对共产党人进行剿灭政策,使得共产党人不得不进行生死抉择。起义爆发成为历史必然。
1.国民党背叛革命,背离了合作基础,由分共到反共,进而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革命形势危急。
由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这与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相同,因此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基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得国民党一大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
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反动派背离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发布了“清党”的第一号命令,明令缉拿陈独秀、徐谦、邓演达等共产党人。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会议正式同中国共产党决裂,并对武汉地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残忍的大屠杀。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革命,国共合作的基础因此失去。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抉择和革命方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人及时作出了发动起义的正确抉择,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体现了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沉痛反思并总结教训。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12日进行了紧急改组,停止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7月下旬,临时中央决定集合共产党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并联合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重新北伐。然而张发奎同汪精卫紧密勾结,并在第二方面军中开始迫害共产党人。因此中共中央决定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结合敌我驻军情况,决定“实行在南昌暴动”,并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8月1日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两万多人,在南昌正式举行起义,起义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8月1日下午,聂荣臻、周士第率部在九江马回岭起义并于2日到达南昌。
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扛起革命的大旗,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二、“八·一”起义的开创性历史价值
“八·一”起义不但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决裂,而且也是与党内错误思想的决裂。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八·一”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理想的坚持,也是对革命方向的澄清和对实现革命理想正确途径的有益探索。
(一) 从实践上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决裂,分清了敌友,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心
“八·一”起义是在大革命期间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而发生的,是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宣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革命光明前途的信心。
尽管毛泽东1925年秋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但是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却在《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 《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两篇文章中错误地坚持,中国革命的前途“自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他否认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固然是重要分子,然亦只是重要分子而不是独立的革命势力。因此国民运动若轻视了资产阶级,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观念。错误的理论让他只注意国共合作,在面对蒋介石反革命阴谋的步步逼迫时,他束手无策,只是采取软弱无能的一再退让的政策,使蒋介石认为共产党的领导者是软弱可欺的,这就大大地助长了蒋介石篡夺革命权力的野心。
“八·一”起义在实践上与右倾机会主义进行决裂,用行动清晰地回答了谁是革命的朋友,谁是革命的敌人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起义帮助了共产党人在迷雾中找到了方向,坚定了全国党员革命必胜的信心。在“八·一”起义的影响下,全国暴发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等100多次大小武装起义,中国革命因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二)作为中国共产党首次直接领导的革命实践,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试金石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中共中央1927年7月12日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共产党退出武汉政府的声明,并成立了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代理行使中央政治局职权,成员有张国焘、周恩来、李维汉、李立三、张太雷等五人。临时党中央7月13日发表《对政局宣言》,揭露了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集团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和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罪行;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的英勇斗争;宣布中国共产党的斗争任务,并命令参加武汉国民政府的共产党员退出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斗争。宣言实际上展示了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开始改变了一味向国民党妥协退让的政策。
五人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初步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讨论通过了挽救革命的三项重大决策:一是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根据周恩来对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的分析和李立三、邓中夏等人在九江举行会议后的建议,通过了在张发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中发动军事暴动的决议和计划。7月27日正式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央前敌委员会,成员有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负责领导武装暴动。二是决定独立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四省举行秋收暴动,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推动革命深入发展。三是决定召开一次中央紧急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确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革命运动的方针和政策。
“八·一”起义执行了临时党中央做出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正确决策,并取得了成功,是党首次独立领导革命的成功尝试。“八·一”起义的成功,也为党的“八·七”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和任务提供了实践基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各阶级的情况,说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中国农民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求得自身解放。八一南昌起义,才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坚决的转机。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三)是军队听党指挥的伟大尝试,标志着新式人民军队的诞生
起义军队接受了共产党的进步思想,誓将革命进行到底,是军队听党指挥的伟大尝试。起义军队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发动南昌起义后,8月3日起由中共前委指挥分批撤出南昌,沿抚河南下,计划经瑞金、寻邬(今寻乌县)进入广东省,发展革命力量,争取外援,攻取广州后再寻机北伐,将革命进行到底。
起义军队以英勇无畏的精神往南征战过程中,经受了酷暑考验和战火洗涤。遭受重创之后留下的起义队伍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在朱德和陈毅率领下开展土地革命,彻底完成了向工农红军的转变。由于起义军撤离南昌比较仓促,部队未经整顿,加上酷暑远征,部队减员较多,7日到达临川时,总兵力约1.3万人。起义军在临川休息3天,继续南进。8月26日攻占瑞金县城。并于30日,攻占会昌县城。会昌战斗后,起义军陆续折返瑞金,改道东进,经福建省长汀、上杭,沿汀江、韩江南下。9月22日,第11军第25师占领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主力继续南进,于23日占领潮安(今潮州)、汕头。由于遭敌重兵,9月30日潮安失守。10月3日,起义军主力在流沙(今普宁市)与由潮汕撤出的革命委员会会合,在向海丰、陆丰地区撤退时再次遭到东路军的截击,部队大部溃散。革命委员会和起义军领导人分散转移,余部1300余人进入海陆丰地区。驻守三河坝的第25师,在给钱大钧部以重大杀伤后,向潮安转移,10月5日在饶平县境同由潮汕撤出的第3师一部会合。此后,这两支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闽粤赣湘边。由于连续行军作战,部队减员很大,加上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战士和干部,对革命产生动摇,陆续离开了部队,到南康时还剩下一千多人,到达大庚时只剩七、八百人,因为部队成分不纯,加之基层党员太少,沿途军纪不好,乃将部队整编为一个团,朱德同志任团长,陈毅同志任团指导员。他们亲自整顿部队纪律,加强政治工作。起义部队不忘中共中央土地革命指示,进到湖南宜章,消灭了该县反动武装以后,即公开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正式打起了镰刀、斧头的红旗,举行了轰轰烈烈的湘南起义。1928年4月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组成红四军,成为井冈山为中国革命保存的革命火种。在这支军队基础之上成长起来的人民解放军,最终取得了建立新中国的胜利。
三、“八·一”起义的现实启示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的命令,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8月1日从此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八·一”起义使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积累了领导经验,探索了中国革命道路,建立了人民军队,最终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八·一”起义为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和开创世界发展新阶段提供了历史借鉴。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
“八·一”起义是按照中共中央前委的部署开展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革命实践,既是对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的斗争,也是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八·一”起义军队正是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在敌强我弱时毅然起兵,并成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从胜利走向胜利。
共产主义理想96年来不曾改变。时至今日,我党仍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现了中国的迅速崛起,不但政治上稳定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而且经济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成为了国际货币之一。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中国梦。我们也到了有史以来最接近民族复兴目标的历史时期。2016年G20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要给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一带一路”高峰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理想信念,以时代责任为担当,促进全球和平发展,开创了世界发展的新局面。
(二)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
“八·一”起义部队在革命之初没有很好执行人民立场,孤军奋战,结果在革命过程中出现了不断减员局面。直到湘南暴动时,起义部队按中共中央的要求开展了土地革命,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才扭转了局面。这为以后继续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武装政权提供了经验。
在“八·一”起义部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民解放军,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培育和形成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革命传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情深,忠实履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来自人民反映了党的本质属性;植根人民揭示了党的动力之源;服务人民宣告了党的奋斗宗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的发展道路归结为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和爱戴,中国梦才可能实现。
(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
“八·一”起义是党在革命道路上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首次尝试,不可避免地缺乏经验,希望复制苏俄革命取得成功的城市暴动模式。但从历史来看,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迷雾重重之时,中国共产党克服幼年时期力量不足的困难,毅然发动“八·一”起义,彰显了党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尤其是革命初创时期,起义军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开创和探索。这支军队从城市辗转,最后选择上山与秋收起义军一同走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这是共产党对于革命规律的有益探索,反映了党的不断成熟和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能力的增强。
当前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各种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应对好考验和困难,离不开“八·一”起义所彰显出的必胜的信心和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
“八·一”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首次独立领导革命的尝试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只有牢记起义初心,借鉴其历史价值才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进程中,顺势而为,顺势有为。
[责任编辑:钟 晟]
K263.1
A
1672-4445(2017)04-0054-04
2017-04-28
蔡水珍(1962-),女,江西樟树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党史专业理论研究;丁志猛(1977-),江西临川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潘明(1961-),辽宁东港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李春(1971-),江苏丹阳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