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riefing

2017-01-24

中国西部 2017年5期
关键词:焉耆唐卡桑葚

Briefing

全球首个大熊猫主题图书馆在蓉启动 预计明年建成

“大熊猫是最能体现天府四川特色文化的一个代表,熊猫文化传承四川故事,希望能留给一代一代的娃娃们关于天府文化的根脉和记忆。”日前,全球首个“大熊猫主题图书馆”在成都熊猫路小学正式启动建设,预计2018年建成并面向全球开放。目前,正向全球公开征集有关大熊猫的图书、音像等多媒体制品。

4月28日,记者从成都市熊猫路小学获悉,已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喜欢大熊猫的国际友人邮寄来上百份与大熊猫相关的作品。其中有英国作家不仅邮寄来关于大熊猫的绘本,并专门在绘本首页手写祝福语,表达对大熊猫以及天府四川的喜爱。(来源:成都商报)

西藏全面推行河长制保护“亚洲水塔”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水利厅了解到,西藏将对境内的6418条河流、816个湖泊设立“河长”,以全面提升“亚洲水塔”河湖管理与保护水平。

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境内江河纵横、湖泊密布,不仅是“中华水塔”,也是“亚洲水塔”,更是我国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

为推进河长制在西藏的实施,西藏采取高位推动的方法,组建了自治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总河长办公室,制定并印发了《西藏自治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

方案提出将加大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对三江源头区(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实行更严格的保护;加强“一江四河”流域(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拉萨河、雅砻河和尼洋河)、藏东“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易贡湖综合治理,保持江河湖库水系完整,恢复生态功能等具体内容。

此外,方案还明确要求,到2017年底,制定出台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全面建立河长制,落实河湖管理保护属地责任;到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四级河长体系。与中央政府要求建立的四级河长体系相对应的,西藏还提出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村级河长,建立五级河长体系。

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书记达娃扎西表示,全面推行河长制不是“冠名制”,而是实实在在的“责任田”,一河之长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河湖管理保护,做到守水有责、守水尽责。(来源:新华社)

竹编唐卡带动西藏陈塘沟夏尔巴人脱贫

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居住着两千余夏尔巴人,他们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及民风民俗都独树一帜。夏尔巴人家里所用的器具小到果篮、果盘,大到茶几、柜子都是由竹子编织而成。夏尔巴人的竹编技艺有着悠久历史,更令人称道的是,一根竹子经过多道工序的加工被制作成精美的唐卡,保留了唐卡的本色又增添了新的韵味,极具艺术魅力。

竹编唐卡和传统的西藏唐卡一样,每一幅唐卡都要根据经文,完全依照佛经的描述精心绘制,一幅竹编唐卡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完全靠手工完成,花费时间较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传统工艺,需要艺人们有耐心、毅力和智慧。

地震之后,加布负责的竹编合作社搬入了面积更大的制作基地,学徒已增至25名,利润也年年攀高。“竹编唐卡虽然一年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可以制作,但去年就有15万元的利润,带动了15户贫困户脱贫。”加布说。(来源:中国新闻网)

青海省成立“旅游智库”

青海旅游投资集团智库专家聘任仪式暨重点项目咨询会近日在北京举行,由此标志着青海旅游投资集团“智库”正式成立。

旅游智库建设是贯彻中央和青海省委省政府新型智库建设决策部署的一项创新举措,对青海旅游业和国有企业发展意义重大。青海省旅游智库建设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青海实际,多发“声音”、多提“建议”、多出“方案”,多创造高质量的旅游思想产品。把握准确战略定位,积极为旅游业发展建言献策,就全面建成旅游名省、加快旅游业发展行动等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提出科学建议。树立“问题导向”研究模式,既立足青海、研究青海、服务青海,又跳出青海研究青海、面向全国研究青海、放眼全球研究青海,推出有影响、有价值的旅游成果。积极探索青海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外脑作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新方式方法,举办旅游报告会、专题讲座以及高层次、区域性旅游主题研讨交流活动,努力将旅游智库建成一流的新型特色智库。

会上,智库专家对青海旅游发展突破战略、茶卡盐湖光影小镇、循化撒拉尔水镇项目进行了项目咨询、评议,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意见建议。大家认为,三个项目策划和规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新的规划特色,对青海全域旅游发展和景区建设具有推动作用。要保护和利用好青海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基于战略和资源的基础上合理适度开发,围绕“一带一路”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做好旅游文章,突出旅游创意,讲好青海故事,传播青海声音,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设施。

(来源:青海日报)

新疆首个花儿传承基地受游客青睐

“五一”小长假期间,新疆焉耆县迎来新一轮的旅游热潮,新疆首个花儿传承基地也受游客青睐,十分热闹。

位于焉耆回民小吃一条街的焉耆县花儿传承基地热闹非凡,来自焉耆县和周边县市的游客在这里赏花儿、品美食,感受“焉耆花儿”文化的独特魅力。

游客李宏说:“今天非常高兴来到焉耆花儿文化传承基地,喝了盖碗茶,听了花儿传承人艺术表演,非常震撼,以后我还会再来到焉耆品味焉耆花儿文化和美食。”

近年来,焉耆县高度重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传承和发扬工作,每年通过广场“花儿一角”、举办“花儿”艺术节、“花儿”演唱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发掘、整理、继承、创新和发展“花儿”艺术,并培养出了一大批各民族传承人。在这些“花儿”传承人的带动传承下,“花儿”也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学校等场所。(来源:天山网)

贵州首部原创彝族歌剧《天穹的歌谣》唱响“非遗”传承

贵州省首部原创彝族歌剧《天穹的歌谣》于近日正式开演。剧幕以西方歌剧演唱形式,创新性地演绎了贵州彝族传统而多彩的文化,为彝族“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搭建起更高平台。

《天穹的歌谣》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山歌”为创作的文化根基,讲述了古代彝族“六祖分支”之后,发生在贵州盘县淤泥河畔、娘娘山脚下的彝族爱情故事。其中,主人公大毕摩阿米“挖心救兄”等古老神话桥段,表达了彝族儿女嫉恶如仇、不畏牺牲、仁慈宽厚等精神品质。

据介绍,歌剧演出共分5幕,融入了国家级“非遗”的彝族山歌、彝族铃铛舞以及被称为彝族人“百科全书”的毕摩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以唱为主、舞蹈为辅的歌剧大胆创新,将彝族古歌、彝族高腔,婚嫁时的酒令,毕摩的吟诵调子等大量彝族声腔用西方歌剧的形式表达出来,给观众独特的视听体验。

据了解,贵州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在此和谐共生,创造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不少文化浓郁的本土民族剧目,如布依戏、花灯剧等。近年来,贵州省为做好传承和发展,注重将本地原生态民族文化及国家级或省级“非遗”文化融入剧目创作中,并积极探索与其他音乐形式结合,推动本土少数民族剧目的创新发展。(来源:新华社)

永昌首届“罗马之旅”古长城徒步穿越赛举行

4月29日,艳阳高照,春意暖暖。在甘肃省永昌县武当山至毛卜喇的汉明长城沿线地段,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甘肃·永昌首届“罗马之旅”古长城徒步穿越挑战赛正在紧张进行,来自金昌市区和永昌县的20个代表队的6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徒步穿越,盛大的场面吸引了数千观众前来观看。

永昌境内的汉明长城遗址约有120公里,保存完好的有20多公里,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次活动以“寻迹古长城·体验快乐行”为主题,分设10公里混合体验组和20公里混合挑战组两个竞赛项目,沿途自然风光独特,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整条线路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来源:兰州晚报)

吐鲁番市高昌区迎来五月“桑葚季”

五月东风放纸鸢,儿童牛背寻桑葚。每年5月,吐鲁番的桑葚陆续成熟。吐鲁番市高昌区将于5月举办第四届“新疆第一鲜·火洲桑葚季”活动。

本次活动的时间为2017年5月1日至5月31日,主会场设在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分会场包括花园湖度假村、沙漠植物园、五道林上湖村、三堡乡桑葚园。活动包括桑葚养生产品展销会、果蔬采摘、桑葚养生论坛等内容。

依托桑葚季系列活动,吐鲁番市高昌区着力打造精品果园。2013年以来高昌区累计桑园面积13000余亩,共有桑葚树超过54万棵。在规划种植百亩桑树林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千亩桑葚园,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坚实基础。(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豆)

猜你喜欢

焉耆唐卡桑葚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桑葚
用桑葚干解酒,靠谱吗
摘桑葚
焉耆北渠村采风(外四首)
精湛的唐卡与金工技艺
又一年桑葚熟了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阐释唐卡保护——以故宫博物院的唐卡保护为例
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变形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