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7-01-24
(昌乐县高级技工学校山东潍坊262400)
一例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治
王升强
(昌乐县高级技工学校山东潍坊262400)
猪瘟病毒(CSFV)和猪圆环病毒(PCV)均可侵害猪的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抑制其免疫系统,降低机体免疫力。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瘟混合感染使临床症状更加复杂,加大了诊治难度。基于此,笔者结合养猪生产实践体会,介绍了一例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治情况,并进行了总结。
猪圆环病毒;猪瘟病毒;混合感染;中西药;防治
1 发病情况
某养猪场共养猪168头,其中哺乳仔猪23头,断奶仔猪40头,母猪10头和育肥猪95头,2016年10月上旬,有8头断奶仔猪先后发生体温升高、食欲减退、腹泻、咳嗽以及黄疸等症状,并陆续出现死亡,继而蔓延至其他猪舍,母猪出现流产。猪场兽医采用多西环素、青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治疗无效,病情进一步加重。
2 临床症状
经现场勘查,发现病猪以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为主,发病突然,病猪体温升高达42℃,呈稽留热,精神颓废,被毛粗乱,食欲降低或不食,饮欲增加,极度消瘦,皮肤苍白或黄疸;部分病猪伴有咳嗽,眼结膜潮红,呼吸困难,粪便干稀交替,严重病例排血便;病程稍长者皮肤出现紫斑,腹下四肢内侧有出血点呈针尖大小,指压不褪色,双耳发绀;个别仔猪出现痉挛、磨牙等神经症状;多见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仔猪鼻腔出血,最终衰竭而亡。
3 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切面呈大理石花纹样;胃底和胃浆膜出血;结肠、回肠和回盲口有纽扣状溃疡;膀胱黏膜有出血点;肾脏肿大,有针尖大小的出血口;脾脏边缘梗死;肝脏表面有呈白色坏死灶;肺水肿、充血;气管内有呈淡红色的泡沫样分泌物。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变肾脏组织进行猪瘟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可见肾脏曲小管上皮细胞浆内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判为猪瘟病毒感染阳性;采集6头仔猪的血液,用圆环病毒抗体卡进行检测,结果5头显示为阳性;伪狂犬病ELISA和蓝耳病ELISA实验室检测结果均显示为阴性。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检验,最终确诊该养猪场发生圆环病毒病和猪瘟混合感染。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1)生物防控。封锁发病猪场,无害化处理病死猪,淘汰僵猪,隔离观察可疑病猪,被病猪污染的饲具、猪舍及其周边环境应使用消毒药剂(百毒杀或2%~3%火碱)彻底消毒,消灭病原体。同时对全场猪进行猪瘟活疫苗接种,10日龄内2头份/头;10日龄以上5头份/头;母猪10头份/头。病猪肌注圆环病毒抗血清,按0.2mL/(kg·bw),1次/d,连续3~5 d。
2)抗生素治疗。病猪可肌注头孢噻呋钠,按0.1 g/(kg·bw),1次/d,连用一周,同时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按0.05 g/(kg·bw),1次/d,连用一周。或采用生物制剂治疗:1瓶干扰素(3万IU)+10 mL黄芪多糖注射液进行混合肌注,哺乳仔猪3 mL/头;断奶仔猪6 mL/头;育肥猪10 mL/头,1次/d,连用3 d。全群猪饲料中添加适量氟苯尼考,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电解多维素和口服补液盐,防止继发感染。
3)中药治疗。中药方剂:茵陈、板蓝根各20 g,连翘、金银花、党参各50 g,黄芩100 g,黄芪150 g,甘草25 g,每次煎水1 L,共煎3次,按1 mL/(kg·bw)供病猪口服,1次/d,连用7d。
通过上述方法治疗,一周后回访,得知病猪开始采食,逐渐痊愈,猪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6 小结与讨论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具有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能够引起不同年龄段的猪只发病;猪圆环病毒病主要是由猪圆环病毒II型引起的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又称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两种病混合感染会增加诊治难度,给养猪户(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当前猪瘟尚无特效药治疗,因此加强免疫监测和诊断,做好综合预防工作是关键;制定同本地实际情况相适合的免疫程序;坚持自繁自养。猪圆环病毒II型目前也无有效商品化疫苗进行预防,需采用药物预防,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哺乳仔猪于3、7和21日龄注射长效土霉素(0.2 g/mL),5 mL/次;断奶后一周采用2%氟苯尼考(1~1.5 g/kg)+泰乐菌素(0.2~0.25 g/kg)拌料7 d;母猪在产前、产后各一周,于饲料中添加支原净(0.1 g/kg)+土霉素(0.3 g/kg)。猪场应采取全进全出的方式,最大程度上降低不同猪群之间的感染,消除猪群的应激因素,并做好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工作;同时要注重日常饲养管理,合理控制饲养密度,确保猪群营养均衡,饲喂优质全价饲料,定期投喂青绿饲料,增强猪机体抗病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17.05.026
10.3969/j.issn.1008-4754.2017.0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