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质、困境与进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研究

2017-01-24刘琳琳张志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影响力话语理论

刘琳琳 张志明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本质、困境与进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研究

刘琳琳 张志明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就是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指导生成的党的相关理论,通过党员干部的政治话语、理论研究者的学术话语等话语形式,在一定的传播手段下影响群众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其本质是话语权问题。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领导权,扩大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目前,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面临话语内容理论性与普及性之间“貌合神离”、话语表达形式与内容之间“词不达意”、话语体系传统与创新之间“势不两立”、说话者言与行之间“言行不一”等现实困境。以提高话语的艺术性为切入点、以推动话语体系转换为支撑点、以锤炼说话者综合素质为关键点、以满足群众利益期待为落脚点,是当前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逻辑进路。

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话语权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锋逐渐增多,各种社会思潮的渗透力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多元思想观念整合力、引领力有所下降,其话语体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也有所弱化,这严重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领导权,削弱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因此,充分认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本质及其重要意义,客观分析阻碍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现实困境,不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已成为当前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本质

话语从表面上看是按照一定的叙述逻辑和理路说或写出来的语言的集合体,但是从其本质上分析,话语具有社会性,能够产生影响力。话语总是渗透着说话者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要求,是在社会成员与社会成员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作为话语群,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政党意识形态的外化形式和规范表达,集中反映着政党的价值理念和政策纲领。其内涵要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说什么”(话语主题)、“由谁说”(话语主体)、“向谁说”(话语对象)、“怎么说”(话语载体);其外延要素就必然要考虑为什么说,以及说的效果。其中,“效果”就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尤其是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脱离话语主体的把控,甚至与主观期待相背离。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是非常广泛的,因为该话语体系拥有解释、规范和指导社会发展方向与进程的资格、能力、身份和地位,[1]在话语活动中对社会成员产生能动的、导向性的影响,这种社会影响力具有双面性,即正向性和反向性。正向的社会影响力,意味着社会成员能够按照“说话者”的要求修正具体行为、遵守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秩序,意味着“说话者”相对于“说话对象”拥有了话语权。因此,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本质是话语权问题。与此相对应,反向的社会影响力就意味着社会成员不按照“说话者”的要求行事,甚至站在“说话者”的对立面,与现行社会秩序相对抗。因此,“说话者”相对于“说话对象”就丧失了话语权。法国著名学者米歇尔·福柯指出:“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2]但是,对于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应该辩证地看,权力不是取得话语权的必要条件。话语要想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必须赢得话语对象的认同与支持,对话语对象思维与行动产生影响。如果利用手中的权力单方面强硬地灌输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掌握不了话语权,甚至会适得其反,丧失意识形态话语权。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想要产生社会影响力,赢得话语权,需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最大公约数。

(一)话语体系的科学性

科学的本质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为人们形成正确的思维、采取正确的行动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话语体系要实现科学性,必须同时符合两大规律:第一,符合话语表达规律。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较多,但也蕴含着内在逻辑性,比如说话者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然后根据话语对象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且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并采取灵活多样的话语载体,以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第二,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是我们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明确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9因此,话语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还原理论本质,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果话语体系脱离实际、脱离理论,没有按照规律进行表达,那么话语就成了“空话”“假话”,这样的话语体系根本不能指导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毫无社会影响力可言。

(二)话语体系的价值性

话语体系及其社会影响力一经产生,便独立于话语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话语体系完全客观中立,它势必带有话语主体的价值观。任何话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指向,当话语主体的价值指向与话语对象的利益期待和情感需求相吻合时,话语主体就能获得话语对象的认可,即取得话语权。马克思主义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更指明了关于人的发展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和现实上坚守的价值取向。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也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旨归,在话语体系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并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着这一价值取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提炼总结、高度凝练,指出了“人民利益大如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百年目标”等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凝聚了伟大的中国力量。

(三)话语体系的时代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要求。第一,从横向上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逐渐由现实社会向网络虚拟社会延伸。网络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多元、自由、个性等特点非常契合年青一代的思想观念,从而,网络用语、网络流行词飞速传播,传统的话语体系在网络用语的冲击下支离破碎。因此,作为统领和整合社会各种思想的党的意识形态,其话语体系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网络话语的特点以及网民的用语习惯,不断地创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能否在网络虚拟社会产生影响力,直接决定着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否牢固;第二,从纵向上看,随着社会发展主题由“革命”向“建设”“发展”的转向,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也要完成从革命话语体系向发展话语体系的现代化转向,切忌依然延续革命战争年代的宣传标语、宣传口号等语言符号,更不能固守传统的革命思维指导改革发展的实践,否则就会陷入“革命运动”的泥沼而遭人民群众的反对。因此,脱离时代的话语体系,其社会影响力将会直线下降,话语权也会受损。

(四)话语体系的国际性

话语体系的国际性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集中反映,也是文化软实力较量的表现,直接影响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以及国际话语权的强弱。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在加快,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如果固步自封,不与其他政党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而是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那么它就可能被“开除球籍”。因此,话语体系要想获得国际社会影响力,必须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与其他话语体系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尤其在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来自国际上的各种社会思潮、话语体系泥沙俱下,试图对我国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所谓的解释框架。此时,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面对各种“话语挑战”,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话语论调的时候,不能“失声”,否则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国际社会影响力就会受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要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156要通过对世界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中国方案,增强党的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

二、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意义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的本质是话语权,因此,影响力之大小直接决定着话语权之强弱。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153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意识形态是党的灵魂支柱和理论根基,其社会影响力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成效的“风向标”,也是党的政策理论能否得到群众拥护与支持的“晴雨表”。因此,注重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意义重大。

(一)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从本质上看是话语权,而话语权则是奠定在理论的广泛传播和分析框架正确之上的,影响着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葛兰西认为,意识形态领导权指一定历史集团在意识形态或者文化的、精神的、道德上的领导权,主要通过非暴力的形式使统治阶级的价值观被被统治阶级所信仰,体现为一种同意或赞同。[5]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有助于从广度和深度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一方面,有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受众面。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范围越广、受众面越大,其话语权就越牢固。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始终注意从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比如,对于比较晦涩难懂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推出了《大众哲学》等一系列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本,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武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时期,面对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以及日益复杂、日益隐蔽的意识形态斗争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内在要求就是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受众面,提高社会影响力、巩固话语权。当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是一味地迎合社会大众的个性化需求,甚至不当的思想观点,要防止跌入庸俗化的陷阱。

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认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知越深刻,其话语权就越牢固。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人们势必会用比较的眼光对比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之优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获得民众的支持与认可,能够激发全体党员和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并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规范和调整行为方式,其实质就是 “塑造政党形象,提升政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扩大政党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和认同度”。[6]242

(二)有助于扩大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

“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7]55对于执政党来说,执政合法性就是“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信仰、忠诚和服从,它是一个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8]政党获得执政地位的合法性资源很多,如果按照合法性资源的获取和来源进行分类,政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可分为上游资源和下游资源。下游资源来自物质利益满足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程度,即政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做大“经济蛋糕”的能力;上游资源则来自意识形态理论满足社会成员心理需要的程度,即政党针对社会的现实困境以及民众的实际问题提供思想解释、提供精神家园的能力,更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根本性。

反观现实,社会转型期价值评判标准的模糊不定以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被置换到党内,部分群众和党员精神家园失守、理想信念缺失、道德品质滑坡,成为了影响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子。如果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对人们的思想困惑不能提供有效的解释框架,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就会减少。因此,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契合群众的精神期待、满足群众的心理诉求,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是获取上游合法性资源的根本渠道。

(三)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良好的政治秩序有赖于政治权威的牢固树立,政治权威的树立则取决于政治生活中合理的“权威-服从”关系的树立。其中,“权威”的生成靠统治者不断扩大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影响力,进而赢得公众的同意;“服从”行为的产生是社会公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和遵守约束自己行为的各项制度规定,而不会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与社会发生冲突。

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党在传播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公开自己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在要求他人遵守之前政党自身先做模范,积极遵守并严格落实,逐渐形成现代化的、更为稳定的“法理型权威”;另一方面,有助于消除公众对统治者及社会制度的不满情绪,服从现存社会秩序,但“服从”不等于“盲从”,是公众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发自内心的认同并遵守各项行为准则,真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二元解构,可划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最早对“软实力”进行定性,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获得理想的结果,它让其他人遵循你所制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9]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要想转化为吸引力并影响他人行为,以实现有利的结果,其过程比较漫长,主要依赖于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能否产生社会影响力。因此,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真正实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像中国文化节的举办、孔子学院的设立等等,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彰显生命活力;从国际共运的发展史来看,当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困境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的步伐,在意识形态领域大搞“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使得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合法性遭到了严重的质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直线下降。因此,不断创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三、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现实困境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是赢得话语权、巩固执政地位、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产生社会影响力,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传播与接受过程,涉及到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等各个环节。反观社会现实,诸多因素导致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弱化是个不争的事实。

(一)话语内容理论性与普及性之间“貌合神离”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容是社会影响力大小、强弱的关键要素。然而,意识形态理论往往是以比较晦涩难懂的政治术语、学术话语等话语形态表现出来的,其理论性很强,但是大众化程度较低,导致普及性相对较弱。理论如果脱离实践、掌握不了群众,而是囿于形而上的理论教条,就只能被束之高阁。理论要成为行动的先导,必须及时揭开神秘的“面纱”,转化为大众通俗易懂的“道理”,实现理论性与普及性之间的有机统一。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之间没有完成实然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一方面,大众话语在网络技术的催化下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形式大多短平快,且趋向于个性、多元、直白;另一方面,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结合却更加密切,甚至丧失了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学术自主性,完全依附于政治,出现“泛政治化”的倾向,没有对形象生动的大众生活及大众话语给予足够的关切,这就人为地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设了一道墙,一边是“阳春白雪”,一边是“下里巴人”,看似各自安好,实则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分别在自己的空间自说自话,谁也听不到谁、谁也理解不了谁。在“快餐式”的文化背景下,话语的可理解性决定着话语的传播速度,传播速度直接决定着话语的接受范围和话语的社会影响力。传播学认为,“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10]114这就是说,群众接受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越费力,意识形态越难以被认同。

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成员,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必须接受各种意识形态理论的宣传教育。当面对晦涩难懂的政治学术话语以及纯粹的理论说教时,人民群众甚至是部分党员出于自身利益,或者社会压力,在公开场合会进行“偏好伪装”,明明没有真懂,反而假装已经明白,满足于简单的背诵、教条主义的记忆、表面上的文字理解,而没有悟透真正的理论意义,导致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产生了虚假的社会影响力。

(二)话语表达形式与内容之间“词不达意”

任何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内容是形式的“里子”、形式是内容的“外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产生社会影响力,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说出来”,不仅要“说出来”,还要使用恰当的词汇、合适的方式“说清楚”“说明白”,确切地表达出话语背后的思想感情、理论观点,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听得进”“听得懂”。

反观现实中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方式,往往限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导致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在话语的层层传递过程中变成了碎片化的知识点,甚至被曲解,出现“词不达意”的尴尬局面。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碎片化的理论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行动,整个社会就会被这种个性化、碎片化的行动撕裂,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如果要产生这样的社会影响力,不要也罢。与此同时,说话者的政治素质、知识结构、语言风格、表达习惯等也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理论本质能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当面对群众的质询以及媒体记者的提问时,如果说话者态度蛮横、行为乖张,甚至在公开场合说假话,其负面效应将会无限放大。久而久之,人民群众就会产生晕轮效应,即认为领导干部未必就是人民公仆、公开场合未必就是真话的土壤。在这样的逻辑预判之下,人民群众根本不会接受其所传播的意识形态理论,反而会产生不满情绪,在思想上逐渐走向了党的对立面,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就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力。

(三)话语体系传统与创新之间“势不两立”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既不能瞬息万变,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在“变与不变”,即创新话语形态与保持理论本色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维持合理的张力。既不能忘了“老祖宗”,也要树立自我更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并引导人民群众的心理和行动方向。然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却失去了这种平衡:

一方面“理论话语”变得太多太快,部分专家学者在意识形态领域“无硝烟的战争”中败下阵来,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鼓吹手,极力推崇、引进并宣扬西方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转而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话语体系,甚至置换了广为人们熟知的传统话语符号。公众的思想一旦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就会一概地拒斥各种思想规范转而信奉世俗化的实用主义,从而大大降低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

另一方面固守传统话语特色,“以不变应万变”。语言是鲜活的,实践是发展的,说话主体和说话对象是有生命的,因此,话语体系必须要与时俱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讲话中用单调僵化的语态代替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11]这反映出时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自我更新方面存在自我僵化、自我隔离的惰性心理。尤其当面对互联网无边界、无中心、开放性等特点带来的大众话语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代表党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学术话语却置若罔闻,没有及时更新话语风格、话语表达方式。在网民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的情势下,失去了网络空间的主动权就等于降低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

(四)说话者言与行之间“言行不一”

话语主体,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承担者和布道者,其自身作风形象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评价。

一方面,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言行不一、知行分离,对自己和对他人实行双重标准,一边讲权为民所赋,一边却以权谋私;一边讲政治纪律,一边却搞封建迷信,这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的逆反心理,认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虚伪的。当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时,我们党就会面临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危险。虽然这种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但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承受能力远低于其他社会制度下的人民。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立国之根本就在于人民当家作主,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所以,人们对贪污腐败等行为就更为敏感,也更为反感。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理论描述的美好愿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也引起了人们的困惑,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并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工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与意识形态理论提倡和宣传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宗旨有差距。比物质财富上的差距更可怕的是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它将把整个社会撕裂,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仇富”心态、“仇官”心态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充分反映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需要大力加强。

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建设的逻辑进路

推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配合、协调发力,找准切入点、把好支撑点、突破关键点、立足落脚点。

(一)以提高话语的艺术性为切入点

如何说话、如何让话语还原思想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基础,属于技术操作层面,涉及到说话的艺术。只有改善话语表达,增加话语情感,让社会大众“听得下去”“听得舒服”“愿意听”才能提高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

一是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话语资源和技巧,创新笔法、体裁及叙事方法,使空洞理论具象化。例如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把理论中虚幻的物与物的关系还原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邓小平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宏大的治国安邦的大道理简化为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人们在接受理论的时候有现实代入感,引起共鸣。二是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复合式的话语传播模式,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的网络技术,分析大众喜爱的传播方式,综合运用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图像传播、微信传播等形式,扩大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受众面,提高社会影响力;三是赋予话语以真情实意。亚里士多德曾经在《修辞学》中强调了“感情”在说话中的重要性,指出说话者调动听众的感情能产生说服力。①转引自ARISTOTIE.Rhetoric.Roberts W.trs.New York:Randon House,Inc.,1951:25。庄子也曾经指出“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 因此,“说话者”首先要成为一名“情感专家”,深入研究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等新形势下大众主体的情感规律、情感需求,并对准大众的心理,拨动情感的心弦,打感情牌。当然,这里的“情”不是虚情假意,而是真心实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大众在心理与感情层面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12]

(二)以推动话语体系转换为支撑点

在复杂多元的话语语境中,主流意识形态要发挥调控和整合功能,其话语必须依据“听众”和“受众”的不同进行划分和转化。一般而言,话语按性质可以划分为感性话语与理性话语、抽象话语与具体话语、简单话语与复杂话语,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往往是理性的、抽象的、稍显复杂的话语。因此,要完成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生活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转化。

一是宏大的抽象话语与微观的具体情境相结合,将抽象的概念、范畴、原理生活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将其转化为生活用语。比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梦”这一话语,以“梦”为话语核心,吸收生活话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个体、微观,从而产生了非常深远的社会影响力。二是深奥的理性话语与感性的生活话语相结合。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13]467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话讲深刻的道理,把理性的意识形态用感性的大众话语讲出来,才能让人民群众产生亲切感,潜移默化地接受党的意识形态。三是消除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藩篱。社会思想的统一依赖话语体系的相互衔接,切忌自说自话。因此,政治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既要吸收生活话语体系中生动形象、鞭辟入里的话语,也要创造特色话语以便大众理解、接受,正如马克思在区别社会制度时形象地比喻道:“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3]142四是提炼话语新概念、新范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4]156当然,我们在创新话语范畴的同时也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既不能丢掉老祖宗,也要发展老祖宗,不断扩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

(三)以锤炼说话者综合素质为关键点

党员领导干部是高举党的意识形态的旗手、传播党的意识形态的布道者,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产生社会影响力的“新闻发言人”,其自身理论、形象、作风等直接关系着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大小甚至有无。

一是增强党的信誉度,信守承诺,实话实说,真话真说。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践行“诚信”价值观,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绝不能透支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任,失掉党的合法性资源。二是培养党员的实干作风,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3]560判断一个人如此,判断一个党员更是如此,要听其言、观其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培养良好形象,为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三是坚定党的政治立场,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人民群众甚至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很容易发生波动、摇摆,稍不注意,就可能被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遮蔽双眼。作为共产党员,一定要守住政治阵地,明确“党员姓党”,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有责任也有义务宣传党的意识形态,扩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人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四)以满足群众利益期待为落脚点

意识从来都是与利益相关联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也从来离不开对群众利益期待的满足,只有解决了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有底气谈论党的意识形态的正当性和科学性。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本人从根本原理上作了揭示,他认为所有的意识都是以某种方式和某种程度由物质生活条件和形式决定的。所以他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4]103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利益与思想矛盾运动的基本观点。基于此,毛泽东同志认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5]467话语得以表达靠的是“理”,传播得远靠的也是“理”,而“理”离不开“利”。因此,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增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利益支撑。

一是不断扩大并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认同根源于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而非纯粹的理论说教。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6]34二是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伦理的内核,意味着各种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得到正确解决。古语有云:“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意在让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避免因社会贫富差距过大而丧失广大群众的意识形态认同。三是积极回应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以关注人民群众具体而微的民生诉求、关怀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为要点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让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掌握群众、说服群众,扩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社会影响力。

[1]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3).

[2]傅春晖,彭金定.话语权力关系的社会学诠释[J].求索,2007(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程洪宝.话语体系创新:实现网络化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先决条件[J].领导科学,2016(8月中).

[6]王韶兴.政党政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7][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黄志高,姜庆.浅析邓小平加强执政合法性的思想[J].兰州学刊,2004(4).

[9]葛洪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刍议[J].红旗文稿,2012(2).

[10][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1]卢新宁:重塑现代政治话语体系[EB/OL].http://www.nfmedia.com/cmzj/cmyj/cxb/201301/t20130122_359101.htm.

[12]操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说服机制:一个结构性分析[J].探索,2016(5).

[13]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郭彦英]

The Essence,Dilemma and Breakthrough:Studies on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Discourse of the Party’s Ideology

LIU Linlin,ZHANG Zhiming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discourse of the Party’s ideology is an issue of discourse power in essence.Under the guidance of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ories of the Party,it embodies different forms of discourse such as Party officials’political speech and academic items.It can influence one’s mental state and social behaviors by certain means of communication.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discourse of the Party’s ideology helps to consolidate Marxism as the guiding ideology,enhancing law-based governing capabilities of the Party.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cultural soft power of China also relies on the discourse of the Party’s ideology.At present,there have been dilemmas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Party’s ideology,such as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the barrier between expression form and content meaning,the conflict between traditional discourse form and the modification,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one’s words and intention.Seeking a breakthrough in the discourse power of the Party’s ideology,we should cultivate the art of articulate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discourse system.The improvement of speakers’overall quality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great majority also play a critical part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Party.

ideology;discourse system;social impact;discourse power

2017-05-11

刘琳琳,女,山东聊城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5级党建专业博士生,中共聊城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张志明,男,河南临颍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

D64

A

1674-0955(2017)04-0083-08

猜你喜欢

影响力话语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