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中村改造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太原市城中村改造调研
2017-01-24赵景爱
赵景爱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12)
对城中村改造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太原市城中村改造调研
赵景爱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12)
近两年,太原城中村改造工作效果明显、成绩突出,极大地推动了太原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为了齐心协力,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推进太原城中村改造,力争在2020年全面完成170个城中村拆迁改造的任务,通过深入考查、实地调研,发现仍存在短板与不足,存在一些需要重视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及对策。
城中村;改造;思考
一、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2015年3月太原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提出举全市之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决定逐步启动170个城中村改造,涉及村民11万户、46万人,外来常住人口49万人,共计95万多人。城中村土地总面积191平方公里,力争在2020年全面完成170个城中村拆迁改造任务。2015年启动了54个城中村,2016年拟定33个改造村中有28个村启动, 截至2016年年底,太原市已有69个城中村完成整村拆除,11个村基本完成改造任务。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2017年1月8日,对太原城中村改造,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上进一步强调并明确——坚定不移推进,完成30个村整村拆除,同步启动安置工作。为了齐心协力,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就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继续举全市之力推进城中村改造,认真总结城中村改造经验,分析短板与不足,查找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保证太原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和目标实现。
二、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房库存面积增大
目前,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基本上是以各城区为主体,各村为个体,制定建设规划和改造方案。大部分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方案基本类似,大体上是货币补偿、回迁安置、村民参与集体经济的分红,由引进的开发商主导设计施工销售,改造主要以建设住宅、商铺为主,模式单一。在短期内,新建建筑面积大增,将有海量的住宅与商铺投入市场。以小井峪街道为例,除闫家沟开发较早、建设体量少外,其余四个村住宅新建面积均在120万平米以上,小井峪一个村规划新建达280万平米,四个村新建总量达739万平米,其中回迁安置面积163万平米,剩余576万平米均需进入市场。万柏林区22个城中村,就有近2000多万平米的新建建筑将进入市场,全市已改造的80多个城中村又有多少新房进入市场呢!再以下元村为例,仅一个村规划商业区就大约10万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随着城中村改造工作推进,全市将形成约4600万平方米的商业区,而按照太原市现有人口和规划人口约500万计算,商业区规划已经远远超过了城市商业区与城市人口的科学配比(一般在0.8-1.2之间)范畴。
(二)改造模式相对单一
目前,全国各地城中村改造大概有这样几种模式:一是政府统征储备模式;二是市场开发运作模式;三是社区自主改造模式;四是村(企)、村(园)共建模式;五是“土地整理”、“村庄治理”腾村换地模式。调研中看到,太原市的城中村改造,主要是市场开发运作模式,小店区龙堡社区引进开发商太原富力城;北营社区引进开发商太原万科;晋源区义井街道南堰社区引进当代置业;万柏林区南上庄引进远大置业;小店区北营街道许东社区,是社区自主改造模式。模式相对单一,创新不够,没有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本地的民营、私营企业参与其中,形成合力,形成特色。
(三)谋划产业发展不足
城中村改造不但要重视当前的拆迁,更要关注城中村的持续、长远发展,要坚持产业的支撑。城中村改造中,为了保障村民利益,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农村集体经济转为城市混合经济或股份制经济,但在调研中发现,单一的转型方式并没有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各个街办、城中村没有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给村民提供多种选择、多样就业、多方发展的机会,增加城中村村民的持续性收入。还有由于一些村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不够,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对村干部缺乏信任感,使其对转型后的经济方式显得不太适应,也不太接受,很多人在拆迁分配中选择货币化方式一次解决,而不参与股份制公司经营、分红,这样,一部分村民在花完拆迁安置款,同时还没有掌握新的生活技能,没有新的经济收入的情况下,就可能变为新的赤贫阶层,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四)基础设施配套滞后
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灵魂,规划决定城市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中村改造必须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要将城中村改造统一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体系。在调研中看到,在统筹规划建成区与城中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有些地方做的不到位,只注重“面子”,不注重“里子”;只注重“地上”,不注重“地下”,致使新建项目的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停车、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有些滞后,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实践中如何统筹规划城市建设与城中村改造,促进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城中村延伸;各职能部门如何更好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服务好人民群众,是特别需要解决好的问题,关系到政府的承诺与信誉。
(五)社区服务管理缺位
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原有村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社区居委会,负责管理安置。但城中村原有村民的大量外住,人户分离;城中村大量新建小区的开发与新人的入住;城中村社区要与城市社区接轨,其职能范畴的扩大;社区管理服务范围划片不够明晰,造成了一些管理服务的空白区等等,均给现有社区的管理服务造成了困难,提出了挑战。因此,城中村改造中,如何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能力,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如何更好的科学、合理规划现代文明社区,是需要重视的主要问题。
三、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思考与建议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战略性工程,也是造福群众、富民强市的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工程。在推进中一定要将城中村改造统一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建设,要继续抓好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招商引资、整村拆除、回迁安置、风险防范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模式创新;要统筹谋划产业发展,要以主城区的发展与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城中村的发展,把城中村改造、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各个街办、城中村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尤其要重点发展服务业,为城中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增加城中村村民的持续性收入。
城中村改造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从保障村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真正实现“五个转变”,即:村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社区居委会,农村集体经济转为城市混合经济或股份制经济,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城中村转为城市的现代化文明社区。要完善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职业培训、公平共享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接轨,使村民真正成为有房、有产、有技、有业的新型城市居民,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
(责编:李 园)
F299.2725
A
1008-8431(2017)04-0023-02
2017-05-10
赵景爱(1961-),女,中共太原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