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文物看大理国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2017-01-24贾璞
贾 璞
(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从考古文物看大理国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贾 璞
(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对于大理国时期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有了更加详实的推测,并在原有历史史料证据基础上,得到了考古资料的证实。根据历史史料和考古文物发现分析,大理国时期云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相比南诏时期,在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发展。另外,在洱海、滇池等政治、经济中心区域,少数技术可与同期中原地区发展水平相媲美,甚至犹有过之,彰显了古代云南先民的智慧。
考古文物;大理国时期;云南地区;经济发展
大理国是古代宋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国家,以白族为主导,其疆域包含现在中国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部分地区以及老挝、缅甸和越南部分地区。根据相关历史史料记载,大理国向东“至普安路之横山”,向西“至缅地之江头城”,东西相距“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向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向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南北相距“四千里而近”。大理国对于古代西南地区的政治统治长达300多年,这一时期古云南地区的政治发展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随着云南地区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被发现和挖掘,为大理国时期当地的经济发展状态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科学参考和佐证。
一、农业经济生产发展分析
大理国时期,其政治经济中心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较为迅速,已经达到精耕细作的生产水平。根据宋朝史料《云南买马记》记载,四川商人杨佐于北宋熙宁七年到大理国采购马匹,当其行进至滇池地区时“见大田,生苗稼,其山川风物,略如东蜀之资、荣”。根据这段描述可知,大理国时期其统治地区,尤其是洱海、滇池等政治经济中心地带的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可与川东平原地区向接近。综合历史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研究,促使大理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封建土地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水平有着直接且紧密的联系,大理国之前,南诏政权时期,该地区社会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大理国之后发展为封建领主制,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大理国王室一直重视与宋朝的政治友好关系,接受宋朝统治者的封赏,定期向中央政府纳贡和提供劳役。与奴隶制相比,封建领土制无疑是更先进、科学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逐渐被确立和发展,带动了云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效发展。
从考古文物的角度分析,今保存于大理市博物馆的高兴蓝若碑,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大理国时期的土地耕作发展状态,以及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状况。高兴蓝若碑于1984年在大理海东挖色高兴村出土,高、宽、厚分别为1.2m、0.5m、0.1m,碑顶呈半圆形,碑中间可见“高兴兰若”四字。碑文具体讲述了僧俗人施舍土地和相互捐助财务,共建寺院的历史,其中对于土地耕种状态和所有制的描述,为相关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首先,高兴蓝若碑中对于计量单位的应用,表明当时的土地丈量已经发展到精算阶段,侧面反映出当时农田耕种的细致程度;其次,高兴蓝若碑对于土地施舍情况的记载,表面当时社会对于土地私有制度以及封建领土土地制度的规定。根据高兴兰若碑记载,进行土地施舍的施主有高妙音护、黑洱和戒净等十人,这种个人土地转让行为,表明了捐献者对于土地的支配权利,即当时的土地已经是领主和地主私有。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发展
大理国统治者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情况。段思平创建大理国后,首要发展的就是农业,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是其发展农业的关键环节。段思平时期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如现今云南省祥云白塔村附近的段家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外,在今云南祥云地区,仍存在不少大理国时期的蓄水坡塘,表现出当时统治者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
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就古代社会经济而言,手工业与农业一样是其主要的发展载体,可客观地反映出当时各类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准。与南诏时期相比,大理国的手工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结合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其主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织造加工行业发展分析
从当前发现、挖掘的出土文物分析,大理国手工业技术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准,通过对比甲胄、服饰、毛毡等手工业产品,可以发现明显的织造加工方面的技术进步。
《张胜温画卷》是著名大理国宫廷画师张胜温的作品,被称为“旷世奇珍”和“南天瑰宝”,现保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该画卷共有134幅,628个人物像,形神俱佳,其中对于利贞皇帝、后宫嫔妃以及随行侍从的服饰描画,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大理国时期贵族服装的款式特点、风格和织造技术水平。对比同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可以发现,大理国贵族服饰很大程度上参考了中原服饰的设计理念,同时融入了自身民族的文化特征,而织造加工技术的发展为服装设计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保障和支持。
另一方面,甲胄即皮革制品,也是反映大理国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产品。大理国生产的甲胄多以象皮、犀牛皮以及牛皮作为主要原料,颜色以红黄二色为主,甲胄纹路则以百花虫兽为主。根据史料记载,大理国生产的甲胄“极工秒”“蛮甲唯大理国最工”,同时大理国皮甲也是其上贡宋朝的主要贡品。从出土文物的角度分析,大理国将领穿着甲胄分为披毡、皮质甲胄等多种品质,立功者可获得名为“波罗皮”的虎皮甲胄,这些文物也反映出大理国发达的手工加工技术。
(二)冶金制造行业分析
大理国时期,冶金制造行业较为发达,已经成功掌握纯银、纯金、银鎏金及铜鎏金等冶金工艺技术。结合当前的考古文物发现,大理国冶金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规模庞大。现保存于永胜县觉斯楼的大理国时期铸造的铜钟,全高近2m,重量约有万斤,纵观中国铸造史也很难找到这种规模的铸造文物。另外,1992年考古学家在大理挖色乡发现了一处高近7.0m,宽约6.0m的巨大炼炉,以及规模庞大的古铜矿渣遗址,也证实了这一点;二,做工精良。1978年,云南崇圣寺维修过程中,在千寻塔顶部发现一尊黄金材质的阿嵯耶观音像,高约26.0cm,重约1136g,观音像背部存有火焰纹形背光采用了镂空雕花工艺,整体品相完整、工艺精湛,是现存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最高的阿嵯耶观音像;三,宗教色彩浓郁。大理国信仰佛教,又也被称为“妙香佛国”,目前发现挖掘的冶金铸造产品,几乎都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影子。
三、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分析
在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基础上,大理国对外贸易行为越来越频繁,并且随着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大理国货币的流通范围愈发广阔。大理国时期是古代云南历史上重要的货币市场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云南货币市场虽然仍以贝币为主导,但中原的铜钱、金银货币等也具有相应的流通。不同形式货币的应用,促进了古代云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为双方的经济互补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1980年,考古研究队针对云南曲靖市八塔台古墓的挖掘考察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贝币和北宋时期的铜钱,包括咸平元宝、天圣元宝、熙宁元宝、政和通宝等,这些不同时代的宋朝铜钱,证明了古云南地区对外贸易经济的发达。
大理国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体现于贸易市场的有效扩展,除大理国周边、中原地区外,其对外贸易还扩展至中印半岛等地区,大理国的主要货币贝币,就是通过与中印半岛各国贸易获得的。
四、结语
由于史料文献较少,大理国时期古代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一向较为神秘,存在诸多历史疑点。随着现代考古事业不断发展,古云南地区的出土文物越来越多,为考古研究和历史研究,提供了真实、科学的实物参考。总结历史史料和出土文物信息可得,大理国时期古代云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对外贸易行业较为发达,并且在其政治、经济中心地带,部分领域技术可达到、甚至超越同期中原地区技术水平,证实了古代云南地区人民的才能和智慧。
[1]吴艳.考古视野下的古代大理[J].大理文化,2016(11).
[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大理市博物馆,云南大理市文管所等.2006-2008年洱海周边考古调查报告[J].南方文物,2016(1).
[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唐代大理正荀曾墓发掘简报[J].文博,2015(1).
[4]李昆声,闵锐.云南早期青铜时代研究[J].思想战线,2011(4).
[5]张海超.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传入途径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K87
A
贾璞(1978-),女,郑州人,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与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现工作于河南博物院,中级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于汉唐考古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