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海湾区沙丘遗址的考古发现与保护研究

2017-01-24叶伟忠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5期
关键词:先民沙丘间歇

叶伟忠

(珠海市博物馆,广东 珠海 519000)

珠海湾区沙丘遗址的考古发现与保护研究

叶伟忠

(珠海市博物馆,广东 珠海 519000)

珠海地区迄今发现的沙丘遗址有200多处,这些众多的沙丘遗址和出土文物,有力地将珠海文明史向前推移了4000多年。珠海地区沙丘文化的孕育和繁荣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珠海地区沙丘遗址可以分为沙堤—潟湖类型沙丘遗址和山前坡地型沙丘遗址;沙丘遗址的分布与地理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间歇层现象与季节性活动无直接关系。沙丘先民穿着以树皮衣和纺织布为主,挖掘的文物暗示着这一地区在较早就有农业生产,通过设立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博物馆以及细致的保护措施,更好地保留古老的人类文明遗产。

沙丘遗址;考古;保护;珠海

在珠海,只要有淡水流过的沙滩几乎都是史前遗址,通俗点说就是沙丘遗址。一般认为珠海的历史开端于“唐至德初年,立乡文顺,驻所山场”。但是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淇澳后沙湾、三灶草堂湾、南水大基湾、高栏宝镜湾,文物工作者不经意间踩到或踢到陶片、石斧、玉玦等文物,经考古人员仔细观察:陶片是夹砂陶,属于人类童年的产物;石斧是磨光石器,“新石器时代”一个遥远的概念跳入脑海中。这个发现使得文物工作者激动不已,这些考古成就一下子将珠海的历史向前推了几千年。对此区域沙丘遗址不断的考古挖掘,以及相关的研究为世人还原了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生活状态,也为进一步认知与保护沙丘遗址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一、沙丘遗址的类型

珠海沙丘遗址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型,其一是沙堤—潟湖类型沙丘遗址,另一种是山前坡地型沙丘遗址[1]。沙丘遗址之中有相当数量属于沙堤—潟湖类型,就珠海地区来说,淇澳岛的东澳湾、后沙湾、婆湾、南芒湾,三灶岛的草堂湾、洲仔湾,东澳岛的南沙湾等都属于这一类。而在香港、澳门、深圳等地也有大量遗址属于这种类型。山前坡地型沙丘遗址包括了位于珠海香洲区西南部高栏岛的宝镜湾遗址,以及位于珠海平沙南郊分场马头山东北翼—马尾的东南坡,遗址地势低洼平坦,原是古海湾的一部分,近年围海造田辟为甘蔗地。位于香港新界荃湾区管辖的马湾岛东湾仔北遗址也属于山前坡地型沙丘遗址[2]。

沙丘遗址所在海湾的湾口朝向,几乎朝东南西北各方向都有,以向东、东南、西南者居多,如珠海淇澳岛的后沙湾、牛婆湾、婆湾、南芒湾等沙丘遗址都位于该岛的东部,而海湾湾口也主要朝东,三灶岛的草堂湾遗址、东湾仔北遗址朝东南,不过宝镜湾遗址和咸头岭遗址的湾口则是朝西南,香港地区的涌浪遗址朝西北。

二、沙丘遗址的时空变迁

(一)沙丘遗址的地理变迁

遗址的分布与地理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广州地理研究所谭惠忠先生认为,在岭南地区沿海所发现的先民遗址多数为新石器中、晚期的。从地理学的角度看,这与全球气候在中全新世变暖,海平面上升至与现今相当或比现今还高1-3米有密切关系。大量实测资料表明,在距今1万年前后(考古界的新石器早期),气候比较寒冷(地理界称晚冰期),全球海平面比现今低数十米至百余米,因而沿海地带新石器早期的先民遗址,被后来上升的海水淹没,除非进行海底发掘,沿岸一般是不容易发现的。

现今在沿海地区(包括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等大三角洲平原)田野考古所发现的遗址,绝大多数是在距今6000年前后海平面已升至与现代相近时的先民生产、生活活动留下的遗物、遗迹[3]。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已基本稳定,其间只有轻微的上下波动,先民在沿海居住和生产已不再大范围迁徙,因而有可能在沿海地带留下大量遗迹。可以说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降对田野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宏观指导作用。这种地理环境变化,可以帮助田野考古在不同海陆环境制定工作侧重点,减少盲目性,增强预见性。

(二)沙丘遗址的间歇层研究

在沙丘遗址的考古实践中,常常遇到间歇层现象。所谓间歇层,是指上下两个文化层之间存在的不包含任何文化遗物的纯土(沙)层。在环珠江口两侧的海湾沙丘遗址之中,间歇层现象较为常见。在珠海后沙湾、草堂湾,深圳的大黄沙,香港的深湾,石壁东湾、涌浪南、芦须城、马湾东湾仔、下白泥吴家园,澳门的黑沙等遗址中都发现有间歇层。

现今的研究则认为间歇层现象与沙丘先民是否季节性居住无关,首先从前人对间歇层形成的原因分析之中,己经知道有的间歇层的形成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问,这个时问或可达500多年,有的间歇层的形成时间十分短暂,可能是一夜之间的事;其次,各沙丘遗址中的间歇层大多只有一层或是两层。先民季节性居住活动,如果能够在间歇层中反映的话,要有相当多的层次才行。一些主张沙丘遗址是季节性居址的学者认为,沙丘先民为了躲避台风等灾难性大气,在一年之中只有某个季节才从珠江地区中段渡船南下海湾沙丘从事季节性活动。如果是这样的话,反映在地层上也应一年一层才对。但这与沙丘遗址的考古实际不相符合,一个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古文化遗址之中,要分出上百个地层出来,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沙丘遗址中的间歇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体现在,它反映人类在一个地方居住了一段时间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离开了这里,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这里才又有另一批人在此居住活动;另一种情况是在人类的居住期间短期内经过一场大的灾害性天气,不过,人们只是暂时躲避,灾难过去后,很快就同到原来的住地,重建家园,开始新的生活。间歇层现象能反映环境的变化,能反映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间歇层现象与季节性活动无直接关系,它不能证明早期沙丘先民季节性活动的存在。

三、沙丘遗址的文化分期研究

珠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晚两段文化遗存,并不是同一考古学文化内的两期,而是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两种考古学文化。因而珠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遗存的分期工作,不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分期,而应该是几个不同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分期。

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河宕类型文化为代表,贝丘、沙丘、山岗遗址零星散布在三角洲的低岗、土墩、海边的沙丘上。当时、许多学者都意识到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有着自己的特点。随着珠江三角洲考古工作的展开,特别是深圳咸头岭遗址的大面积发掘,人们认识到“咸头岭一类遗存年代上早于河宕文化,与河宕文化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1992年,李伯谦先生提出“成头岭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命名。此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邓聪先生提出以“大湾文化”来概括距今5000-6000年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4]。

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中,采用大湾文化,还是采用咸头岭文化的名称,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名称只不过是一个符号,关键问题是要认识到这一时期、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的本质特性,从横的方面把握这一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异同,从纵的方面分析这一地风不同时代的文化面貌的特点,从总的方面把握这一地区不同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特质。

四、沙丘先民穿衣与饮食的认识

(一)沙丘先民的衣着

1.树皮衣

可以肯定,史前时期在珠海地区,先民们曾经历过穿树皮布的时代。目前国内出土树皮布拍的地方有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省。在珠海地区目前己经发现的可以用作树皮布拍的石器70余件[5]。出土遗址主要有香港涌浪、大湾、虎地湾,深圳珠海草堂湾、大梅沙、咸头岭,水涌、宝镜湾、下沙,普宁后山等。树皮布石拍的石质以砂质岩为主,砂质有粗有细,硬度和胶结程度也不一样,岩石的颜色有灰色和红色。同时还有个别不是砂岩质的。香港万角咀出土的一件石拍,经专家鉴定为二长岩质的石拍。这一地区树皮布拍的平面形状有圆角正方形、长条形、圆形等不同的六种形制。从侧面看,总体可以分为亚腰形与长方形两种类型。

2.纺织布

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所见纺轮较晚,有研究者认为“现今岭南地区最早的纺轮,是出土于粤北的石峡文化和香港涌浪遗址,年代不早于距今4500年[6]。中南半岛纺轮的出现,估计是在距今4000年以后”。这一情况是否反映这一地区先民纺纱织布的开始时间,还是反映这里考古工作尚未得到合理认识。

在珠江口西岸的珠海市范围内,目前经过采集和发掘出土的纺轮有10余件。出土于后沙湾遗址1件、棱角咀遗址3件、白沙遗址1件、烟墩环遗址1件、东澳湾遗址3件、宝镜湾遗址4件。在珠海地区,目前还没有发现史前时期布的实物。但是从一些陶器底部的印痕看,当时已经有纺织的布。缝衣服的骨针在涌浪沙丘遗址中有出上,1997年的发掘简报中介绍了3件,都是利用半边肢骨制成的,分为两种形制,一种为平顶,下端磨尖,共有4件;一种为残器,器身钻有两个孔。在珠海宝镜湾遗址,也出土了一件骨针,也是利用半边肢骨制成,一头磨尖,可惜残断,长度为5.4厘米,宽处有0.9厘米[6]。

(二)沙丘先民的饮食

民以食为天。环珠江口地区先民在两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生活在沙丘上,他们靠的是什么食物补充生命之所需营养呢?当然,先民的生产活动主要是打鱼,毫无疑问先民的食物中大量的是鱼,但都是一些什么鱼呢?除了鱼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食物呢?

太平洋边缘的亚美两洲一带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有自然条件非常丰饶的环境,虽然仍然处于从事渔猎的“食物采集时代”,却有相当丰富的生活,而这种富裕的生活更奠定了日后发展农业生活的基础。这些年来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有重大发现,农业问题也取得长足的进展,1993年,湖南玉蟾岩洞穴遗址中发现了稻谷和陶器,测得的年代为距今约有一万多年[7]。与此同时,这些年农业起源问题有许多重大发现与进展,虽然在东南海岸地区没有更大的发现,反而稍靠内陆的长江中游、赣江流域和珠江中上游地区取得了许多惊人的发现和突破性进展,但是沿海地区物产丰富,自然条件适于人类生存,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珠海地区的先秦居民是否已经有了农业生产,从出上的器物看也是存在这种可能的,在香港东湾遗址、涌浪遗址,珠海宝镜湾遗址等多处都发现大量石磨盘、石磨棒等可能用于加工植物类(包括稻米)食品的生产工具,特别是如前所述,农业起源研究在华南地区重大的进展,使人们相信这一地区在较早就有农业。

五、沙丘遗址的保护

沙丘遗址深埋于地下,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片荒野和杂草,但是这些荒芜的沙地里面却埋藏着许多远古时代人类的信息。沙丘遗址保护起来的难度较大,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沙丘遗址常年处于荒废状态,或者种植粮食和果树,还有些沙丘遗址甚至被开发成停车场和夜间市场等盈利性场所,珠海湾区的沙丘遗址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近些年来珠海当地政府在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上采取了许多措施,省级、市级以及县级的文化保护单位陆续地建立起来,沙丘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沙丘遗址本身的保护,也有利于大众了解历史文化。例如珠海的横琴赤沙湾沙丘遗址,被一湾浅浅的水系保护起来,建立了沙丘遗址博物馆,是珠海沙丘遗址保护的一个很好的样板工程。

沙丘遗址保护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沙丘遗址土质松软,探方易发生坍塌,在隔梁处放置木板支护,同时使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对探方的剖面进行加固保护,这样可以使土质硬化,减少隔梁坍塌的风险。其二,沙丘遗址文物复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措施,较好的复原也有助于帮助研究人员探索史前人类生活方式信息,当然面对出土出来的大小不一的陶片,不能像拼图一样地还原,面对如此难度大的工作,考古人员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1米见方的小方格网精确地确定每块陶片的分布位置,并且将其绘图留存,然后将分布在一处的若干陶片集中起取。通过这样的处理,文物保护人员在修复时,即可得到更多的参考信息,便利地还原文物原始形态。

在城镇化热潮的进程中,珠海湾区面临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其实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并非完全对立,科学合理地规划好文物保护工作,有助于城市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因此,规划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沙丘遗址保护的重要性,规划时应有意识地避让和采取保护措施。

六、结语

珠海迄今发现的沙丘遗址有200多处,例如高栏岛宝镜湾、东澳岛、淇澳岛后沙湾、南水镇大基湾、唐家湾镇大坞环、三灶草堂湾沙丘遗址等。这些众多的沙丘遗址和出土文物,珠海早期沙丘遗址文化的出现、发展和繁荣,无疑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珠海地区沙丘遗址可以分为沙堤-潟湖类型沙丘遗址和山前坡地型沙丘遗址。发现沙丘遗址的分布与地理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间歇层现象与季节性活动无直接关系。珠海地区先民穿着可能以树皮衣和纺织布为主,珠海地区多处沙丘遗址挖掘出来的文物暗示使这一地区在较早就有农业生产。沙丘遗址的保护不仅是建立各级保护单位,而且应在在遗址维护、文物修复的技术方面也提高水准,通过与区域的经济建设相协调,共同保护珠海湾区古老的沙丘遗址。

[1]张镇洪.岭南考古论文集[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2]李海荣.珠江三角洲地区沙丘遗址地层的划分——以咸头岭遗址为例[J].南方文物,2011(4):131-149.

[3]商志,谌世龙.环珠江口史前沙丘遗址的特点及有关问题[J].文物,1990(11):48-52.

[4]李宗蔚.环珠江口沙丘遗址的研究——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D].云南大学,2012.

[5]张光直.中国东南海岸的“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J].上海博物馆集刊,1987.

[6]李果.环珠江口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的聚落特色[J].考古,1997(2):63-68.

[7]陈德好.环珠江口西岸沙丘遗址的文化生态研究[D].中山大学,2011.

K872

A

猜你喜欢

先民沙丘间歇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流沙之谜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沙丘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会弹琴的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