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大理文化名人赵式铭

2017-01-24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5期
关键词:白话云南

刘 聪

(云南文献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大理文化名人赵式铭

刘 聪

(云南文献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本文通过对赵式铭生平研究,解读其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卓越贡献,对后代白族语言、文字和文化历史研究工作影响深远。

赵式铭;历史;文化;白语

赵式铭(1873~1942年),字星海,白族,近代云南著名文化人物。他是著名学者、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历史学家、民族语言学家,他还是云南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他留下很多作品成为白族近代史中宝贵的文化遗产。

赵式铭1873年出生于剑川金华镇白族世家。8岁的时候,父亲在江东村设馆授徒,他随侍在旁,学到不少东西。17岁的时候赴大理应州试,名列第一,人称“龙首”。1894年赴昆明应甲午科试,因当时国家民族不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他满腔愤懑,故在试卷中放言时事,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文章虽获阅卷考官赏识,却受到主考官的贬斥,仅名列副榜。 应试受挫后,赵式铭赴木河村教书。在教书的同时,他用心读完《史记》《汉书》《唐宋诗醇》等书。

1895年,康有为联络应考举人“公车上书”。赵式铭看到翻印的奏本,受变法维新思想的感动,立志从事教育,走教育救国的道路。赵式铭与青年学友举办读书会、演讲会、放足会(宣传缠足妇女放足)、运动会等,积极宣传维新变革,振兴中华的主张。“汰淫祀,定婚丧,放缠足”“积极宣传抵御外敌、维新改革、振兴中华主张,地方风气为之一新”。

1903年,赵式铭再次参加了科考,在经文中引近事来解古训,副考官认为“陶冶新旧,会通古今”,主考官却对他标新立异的做法不予认同,于是赵式铭再一次落榜。

1906年底,应丽江知府彭继志聘请,赵式铭任丽江中学、师范两校国文教员,兼《丽江白话报》的主编,用“精愚”笔名,在《丽江白话报》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提倡改良维新,反对“蹂躏人权,作践女界”,主张开办男女生学堂,提倡国民教育,表达救亡爱国心声,对封建愚昧的思想及落后的社会现状痛加谴责。《丽江白话报》提倡白话文,传播奋发图强的爱国思想,受到广泛的欢迎。赵式铭主编的《丽江白话报》,比起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提倡白话文的《文学改良刍议》,还要早12年,堪称我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1908年,赵式铭随彭继志调永昌(今保山) ,在那里创办滇西第二个民众读物《永昌白话报》,大力提倡用口语白话写文章,把语言文字合二为一,使广大读者易读易懂。这一见解与行动,早于1917年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赵式铭实为国内白话文运动第一人。他在《永昌白话报》发刊词中针对英帝主义在“虎踞”“天马”两关之外虎视眈眈,随时企图入侵云南的危局,发出“可爱者此永昌,可危者此永昌”的警号,呼吁同胞们觉醒,把富国强兵的举措付诸实施。

1910年,陈荣昌领导的云南自治筹备局委任赵式铭为局中编纂院。赵式铭来到昆明与钱平阶、由云龙创办《云南日报》,具体主持时评。钱平阶评论赵式铭文章:“文有电气,读之手颤”。此前云南没有日报,他们三人成了云南第一份日报《云南日报》的创办人。在云南首办日报,并且是白话报,这是首创。赵式铭这一时期的活动,在祖国西南,与当时内地的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遥相呼应,相互支持,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为迎接辛亥革命的到来制造革命舆论。

宣统皇帝登基,全国进行举贡会试,赵式铭借《云南日报》派他赴南京采访“南洋劝业会”的时机,到北京参加会试。这次,赵式铭被顺利录取。中榜后,他被分到四川任灌县都江堰治河通判,负责调查和督修都江堰。到任后,他进行了认真勘察和深入调查,写出了近万字的《考察四川灌县堰工利病书》,总结了历史上两千年来岁修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前人违背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符合岷江规律施工而带来的恶果,又对后人有所前进的做法给予肯定,有许多真知灼见。1980年《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称此文为:“有关都江堰岁修较为详尽的近代史实,至今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在考查之余,翻阅《蜀志》等史志,将有关的岷江传说,写成了一首《离堆》,充分描写了那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景色,抒写了丰富的神奇想象。

1911年,赵式铭回乡奔父丧。辛亥革命爆发,经赵藩推荐,返昆任云南都督蔡锷记室,兼《云南光复志》编纂,所写《光复起源篇》《建设篇——云南光复纪要之一》《西征篇(援藏篇)》,为光复史重要著作。

1913年,蔡锷任命赵式铭为嶍峨县(今峨山)知事。赴任方4月,冬至前夜凌晨,县属全境大地震,百姓死者千余,赵式铭长子赵进不幸罹难。赵式铭强忍家痛,以抗灾救灾为重,忘身赴义,日理振抚,使震后救灾迅速见效,民心得到安定。赵式铭据汉儒天人感应之说,以灾异自咎,坚请辞职。1913年末,赵式铭调云南省都督府,任枢密官、省团保总局第一科科长。悉心拟具全省章制,为安定地方、支援前线出力,并为唐继尧都督草拟讨袁重要文电。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准备北伐。1918年,经赵藩推荐,赵式铭出任广州交通部综核司司长兼八省铁道督办公署秘书。1919年,政局变动,随赵藩还滇,供职省府督署。在护国、护法运动中,赵式铭获“云南起义再造共和”三等嘉禾章及文虎章。1926年,因病返家,闭户著书。后与次子赵适重操旧业,教书自给。

1931年,云南通志馆成立,周钟岳任馆长,赵式铭任副馆长兼编纂委员。当时他回剑川老家已经6年,饱受兵匪侵扰、垂老丧妻的痛苦煎熬,得到光大地方文化的机会,非常高兴。赵式铭在通志馆工作6年,1937年因病归乡。

1939年5月,周钟岳出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推荐赵式铭主持馆务任通志馆馆长。赵式铭重返昆明,时值日寇入侵,经常有日军飞机对昆明狂轰乱炸。赵试铭书写了许多报仇雪耻、同仇敌忾、崇敬爱国将士和悼念阵亡将士之作,恨不得与三迤健儿一块奔上前线奋勇杀敌,深为自己垂老多病,不能出征而悲哀。1941年,《新篡云南通志》编竣,省府于复函中评价赵式铭:“贵馆长始终通志,于兹十年,巨业既成,伟绩斯著,请仍任本府参议”。昆明各报以“滇文献告一大成”为题刊登报道,盛称赵馆长(式铭)主持编政,劳绩卓著。《新纂云南通志》编成后,赵式铭解职回乡。次年回到家乡剑川,准备修《剑川县志》,正在收集资料时,不幸病逝。

1949年《新篡云南通志》出版,全书共266卷140册, 计648万余字。这部云南重要文献著作,倾注了赵式铭的智慧和心血。赵式铭研究民族语言,他撰写《方言考》部分,有《各族语之比较》《爨文考》《白文考》《么些文考》《怒子古宗傈僳文考》等,颇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尤其《白文考》一书,开系统研究白文之先河。周钟岳称“为滇中未开辟之新园田”。罗常培教授评论说:“于民家语(白语)作系统之研究者,当首推赵式铭之《白文考》。赵式铭著作,除9部33卷已辑入《新篡云南通志》外,下余手稿,由赵式铭长孙赵衍油印为《赵式铭先生诗稿》11卷,已由欧小牧先生精选出版。

[1]刘敬.汉字构型与意义构建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

[2]全秀贞.关于韩国学习者掌握汉字情况的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

[3]刘聪.中国白语研究史回顾[D].云南大学,2012.

[4]郭楚江.华文教材汉字研究[D].暨南大学,2004.

[5]李义祝.云南鹤庆汉语方言和白语的语言接触研究[D].暨南大学,2012.

[6]陈小丽.白语话题结构研究[D].云南大学,2012.

K825.4

A

刘聪,研究方向:语言文学、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白话云南
家乡的土白话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童谣声声唱出美好未来
Kiss and Ride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
云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