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戏曲艺术的民间性本色
——以江西广昌孟戏为例

2017-01-24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2期
关键词:广昌孟姜女方言

姜 玥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浅析戏曲艺术的民间性本色
——以江西广昌孟戏为例

姜 玥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任何一个戏曲艺术都源于生活,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后,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而被广为传唱。因此无论多么高雅、脱俗的艺术形式其中必然隐含着原始的民间本色。群体的制作形式,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明显的区域性特点,都突出的反应力当时当地民众集中的审美意识,并将其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传播至今,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江西广昌孟戏就是其中的代表,其通过舞台表演、唱腔特点、乐器使用等展现出一幅历史画卷与生命气息。本文试通过广昌孟戏来探究戏曲艺术的民间性本色,来寻找艺术能够生生不息的本源。

戏曲艺术;民间性;广昌孟戏

江西广昌孟戏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有剧情围绕孟姜女哭长城展开,至今已传承了500余年。广昌孟戏作为一种酬神祭祖的宗族戏,是深深根植于民间传统习俗,不可避免的包含着浓厚的民俗特点,因此,其音乐,舞台语言、道具等都具有鲜活的民间性。因此,在不断的传承演变中,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流传至今。

一、舞台表演的非剧场性

(一)表演者的群众性

一般的戏曲艺术都有特定的舞台,通过舞台背景的设置,将观众带入到戏曲所要表达的历史环境大背景中,让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像京剧、豫剧等都已经把舞台固定到特定的道具背景中。而广昌孟戏作为一种酬神祭祖的宗族戏,其舞台在广阔的天地之间,以现实的生活环境为舞台,在每年的的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演出的地点就在本村或临近的村坊。既然是祭祖,就会有摆放香案、燃放鞭炮、烧纸钱等传统的祭祖习俗进入到演出过程中,这就是广昌孟戏突出的民间性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戏种的典型性特点。这种表演涉及村里的全体男丁,使民众既作为戏曲的表演者参与到演出当中,同时又赋予其一项神圣的职能“敬天祭祖”,这种双重身份,使得村中男丁在现实身份与“神圣”身份中转换,传达出一种历史悠久的“世俗功能”。广昌孟戏在每次的表演当中用轿椅抬着清源祖师的木雕像和“三元将军”(蒙恬、王翦、白起)的面具游村,这就是原始祭祀仪式在广昌孟戏中的留存。

(二)舞台设置的简易性

目前广昌孟戏仅留存曾村孟戏和刘村孟戏这两种表演形式,虽然戏曲表达的精神略有不同,但表演形式、舞台设置都基本相同,表演者上妆表演,舞台上仅有一些象征性的道具,例如,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站在凳子上就代表黄椅或登高的寓意。所有演员一律清唱,没有乐器的加持,使得广昌孟戏独特的唱腔在没有高楼大厦的村间田野更加浑厚悠长。广昌孟戏的舞台简单到连场景之间的切换也不更换背景,均由简单的椅子、凳子来撑完整场戏剧。这种舞台设置虽然粗糙、也正是其保留民间特色的独特之处。简便、快捷的舞台设置,反而能给观众留有足够品味戏曲意蕴的空间,让观众在悠扬的唱腔中,细细品味历史的厚重与沉淀。

(三)表演程式生活化

由于广昌孟戏的表演者都不是专业的戏曲演员,平时多为干农活的村民,同时他们也不以表演孟戏为生,因此他们对舞台动作没有进行精雕细刻、仔细研磨,他们走台步也只是身体的轻微的摆动与跨步,步法没有统一的规范,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身段动作与鼓点配合的也不紧密,他们不会经常的联系,所以指法、造型等也只是象征性的弄一下。如孟姜女拾书这出洗,作为判鬼的表演者完成既定的表演之后,还承担着舞动其他道具的作用。他在下场之后,就拿起挂有纸鸢的竹竿,站在舞台一侧的凳子上,纸鸢被制作成大雁的样子,判鬼角色承担着不断挥动竹竿,大雁在舞台中飞翔,孟姜女就望着象征意义的大雁,抒发对自己丈夫的相思之情,最终大雁将千里外的家书送到孟姜女的手里。舞台表演并不十分的讲究。也正是这种不讲究,体现了其艺术的民间性,能够在简单的舞台和生活化的表演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及推动剧情的发展。

二、方言的渗入

广昌孟戏的已得到我国戏曲界的广泛认可,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学价值,经考证,广昌孟戏剧本上标出的取牌有一百四十余支,无论语音语调,都融入了江西广昌地区的方言,曲调会由于演唱者的声调、掌握程度有细微的变化,形成具有广昌地方色彩的旋律,从而使曲调与环境结合的浑然天成,表现出只有广昌地区所拥有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广昌孟戏中有大量方言口语的运用,如,[朱云飞]鞑靼,梅香眼大眉粗脚又长,头是鸡母头,破鞋穿一支,牙齿混污旧又脏,脸难看,劝你多买胭脂小粉擦在脸上香哄哄,尖嘴梅香烂肚肠鞑靼是广昌方言中常用的口语,表达坏蛋之意;鸡母头是形容孟姜女头发像鸡头一样又脏又乱,这个曲调用方言口语的方式表达出孟姜女失去夫婿后精神不济,无心生活的状态。又如,[锁南枝]之位兄弟不和顺,因此将我赶出门庭,望公公搭救怜儿,愿当奴婢报你恩。公公在江西赣语中是祖孙辈对男性年长者的尊称,也就是普通话里爷爷的意思。孟戏的唱词中还有大量的口语词,如,《驻云飞》万里长城(咿),蹑足遥观近(咿),身冻馁谁怜悯,囊筪消罄(嗏)。提起泪(咿)盈盈好伤情。万水千山风霜那个皆历尽,一度临风一惨情,一度临风一惨情(咿)。咿、嗏这种语气词作为衬词在剧本中大量存在,与广昌的方言俚语相映成趣,使孟戏的唱腔更加丰满,共同构成了孟戏浓厚的地方色彩,广昌孟戏这些方言与语气词的运用,对于学习使用的表演者来说,易学易懂,也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地域归属感,而对于戏曲来说,人物性格、剧情推进都是通过唱词来表现的,这样也最为生活、生动,方言使戏曲与民众之间的审美产生一种熟悉的美感,拉近了人物情感和观众的情感距离,使观众更容易被带入到故事情景中,跟随主人公的情感完成一次艺术体验。总之,方言的渗入与口语词的贯穿,使得广昌孟戏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表演乐器的简单性

广昌孟戏在表演过程中多使用鼓、唢呐、胡琴、锣等乐器,这些乐器均为民间乐器,这类乐器的大量使用使广昌孟戏的质朴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些乐器节奏简单,易于操作,使用起来更容易上手,表现的内容也大不相同,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戏曲的全部情节的起承转合。如,锣鼓单独使用时,快速的敲打,能使观众的情绪跟着锣鼓的节奏变得紧张起来,引起,一般用于情节紧张时,突出人物匆忙疾走或处于危机时刻,烘托出一种紧张的情绪和节奏。

笛子和唢呐伴奏,这两种乐器都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一般用于角色上场前的铺垫,和叙事的前奏,用音乐与曲调将观众事先引入故事的情景中,让故事的推进显得更加圆润。

唢呐与锣鼓伴奏,节奏明显,铿锵有力,在广昌孟戏中多用于表现军队行军打仗时的气势。让人感觉战场的宏大与战争的残酷。还用于武将人物出场时,能够显示出武将的勇猛威武。

还有胡琴和笛子一起伴奏时,旋律简单,节拍更加自由,多在孟姜女轻松愉悦的时候出现,表现孟姜女自在明快的心境,当然也只在戏曲中出现一小部分。

不同人物出场时使用不同的锣鼓,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与角色特点,例如“三元将军”在被轿椅抬出场时,用多个大锤敲打,表现“三元将军”的威猛高大,同时也展现出了“三元将军”在广昌人们心中的超常地位。

唢呐、锣鼓都是简单的敲打乐器,即使是笛子、胡琴也都是民间性的,口耳相传比较容易,操作也比较简单,甚至不需要乐谱,这都为广昌孟戏的代代相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广昌孟戏以击打锣鼓作为戏曲的开场,以笛子结束全部剧情,在吹打中落下戏曲的帷幕,曲调简单,唱词通俗,再以方言入戏,使得广昌孟戏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和民间性特色,并因此而吸引了戏曲领域专家的注意,使广昌孟戏免于被历史洪流所湮没。

四、结语

江西广昌孟戏具有鲜明的原生态特点,是民间艺术与特点地域特点、历史故事、民风习俗相互交融,合为一体的戏曲艺术,这也正式广昌孟戏透过表演将历史与现代契合在一个定点上,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口传身受的方式,将这种艺术形式一代一代传承至今,这也证明了其顽强的民间生命力,说明了广昌孟戏是由广昌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创作完成的戏曲艺术。它的流传,从多方面证明了民间文化的顽强生命力与社会文化必须的多元性性特点。

[1]毛礼镁.江西广昌孟戏研究[M].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5.

[2]错中缘[CD].南昌:江西音像出版社,2006.

[3]楚剧夫妻观灯[CD].武汉: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2006.

[4]黄梅戏夫妻观灯[CD].合肥:安徽音像出版社,2007.

[5]章军华.孟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77.

J617.5

A

猜你喜欢

广昌孟姜女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杨广昌:带着小小核桃 走上“核”变之路
广昌的今昔
我还年轻,还没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