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文华、熊国秀对德昌傈僳族文化之口述史

2017-01-24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2期
关键词:傈僳族德昌芦笙

扈 滨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李文华、熊国秀对德昌傈僳族文化之口述史

扈 滨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李文华、熊国秀夫妇,傈僳人。李文华是前傈僳学会会长,熊国秀是金沙小学退休教师,也是傈僳故事传承人。夫妇俩凭着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待本民族文化,用自己的力量收集整理和保护德昌傈僳族的文化。他们拍摄了《火草麻布》《傈僳人养蜂传奇故事》两部记录德昌傈僳人民俗文化生活的纪录片,翻译了大量傈僳民俗故事和谚语、歌谣等,还收集了大量服饰类的相关物件,为傈僳族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文华;熊国秀;傈僳族;传承

采写:扈滨

时间:2015年8月3日

地点:德昌县清泉街李文华家楼下院内

扈滨(以下简称扈):两位老师好,今天我们能否就傈僳族以及德昌县的傈僳族在文化方面的一些特色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谢谢!

李文华(以下简称李):德昌傈僳族是朝南方迁移剩下的一支。现在整个德昌傈僳族有7000多人,全世界有一百多万,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缅甸、泰国、越南、印度以及美国,但是人数最多的还数云南。关于文化,我们这里是保留得比较好的。因为我们这里很封闭,以前是族内通婚,不与外界通婚。我们对外界不了解,包括音乐、舞蹈、文化等都这样,很封闭。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音乐文化)没有挖掘整理出来。过去婚礼上都提到青海湖、玉龙雪山,可以证明是从青海湖起源了傈僳族。因为新人结婚我们证婚人、主婚人要给他们取新名,取了新名要祝福他们,吃不完象玉龙雪山的雪一样多,喝不完象青海湖的水一样多,物产象山河一样多。这就可以证明青海湖起源和迁徙到玉龙雪山是分不开的。傈僳族的起源就谈到这儿。

熊国秀(以下简称熊):我说一下傈僳族的文化。从2009年成立了傈僳学会以来,对外交流比较频繁,大家都在商讨傈僳族文化。因为有傈僳学会这个平台,国内、国外大家聚集在一起,进一步交流傈僳族文化。从交流文化来看,我们德昌傈僳族自古以来从传统舞蹈、芦笙上看,有72种舞蹈,72首芦笙调。这些舞蹈来自于大自然,有些模仿动物动作,有些是从生产劳动中的如种包谷、点包谷、镐包谷、打乔子的动作而来,有些从傈僳族传统纶麻、纺纱等生活方面的动作而来,从舞蹈上保留了传统的东西。从72种舞蹈来说,因为傈僳族以前没有文化,不知到传了几千年,到我们这一代来说,自2007年集中了的芦笙调看,目前有50多首,但从动作看,目前已经没有50多种了,可能还有一二十种动作还保留着。因为外界文化的冲击,大家不象以前没有电视看,没有手机玩。以前一有聚会或婚礼,娱乐活动都靠芦笙和舞蹈,现在娱乐活动多了,冲击了传统东西。据老人说,以前傈僳族舞蹈跳三天三夜都不会踩死一根草,跳得比较温柔,现在年轻人跳得比较用力。据我们到处交流后看,目前我们的舞蹈和芦笙调相比其他地方,我们认为保留得要多一些,就因为之前我们这里很封闭,没有和外界通婚。自20世纪80年代婚姻自由,开始和外界通婚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进步要求,我们的文化也随着发展,融入了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化。但从舞蹈讲,目前没有真正地象1986年的民间文化普查那般展开调查,具体还有多少种舞蹈,并不确定,于是需要热衷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来挖掘整理。这些文化在哪里呢?在山上傈僳族的村寨里,需要专家学者到各个村子、各个家庭、各个山头去挖掘,也许还能找回一部分传统舞蹈。这个需要政府支持,也需要扈老师你们这样的老师来帮助我们挖掘整理,有你们帮助,我们相信还是能挖掘很多的。

李:我们的舞蹈有很多模仿动物的,象大雁飞、麂子刨土等都很有大自然特色,但有些人不太清楚传统动作,自己改编,反而失掉了原汁原味了。应该对传统的东西再挖掘,这样是更好的。

熊:对于民族音乐文化,我们也不是太懂,但我们很热爱我们本民族的文化。1984年州民委和政府派我和另一老师到云南去学习傈僳文字。傈僳文字是拼音文字,易学也易忘。学习了傈僳文字,对我爱好本民族的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用汉语记录傈僳文化,从感情色彩上、从内容表达上,都和原汁原味的傈僳文化存在差异,不能很好地表达傈僳族文化。例如歌谣和彦语,用汉语表达始终欠缺丰富的感情色彩,听起来显得平淡乏味。意思上,大意一致,但不是太准确。傈僳族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和翻译成汉语后表达出的始终不一样。感谢政府和党培养了我,也感谢背后很多为傈僳文化出力的老师们,如夏丞政老师、宋明老师等,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说傈僳文化没有文字,现在有文字了能多记录一点就多记录一点。云南省民委语言文化知道会的祝发清老师,是我们傈僳文化的专家。祝发清老师已过世,90多岁。当初我们学习到他家,吃住都在那里,他给我们讲了傈僳语的词源、词根、词汇,还给了我们书,使我对傈僳文化产生了好奇。我们回来后,就用本名族语言开展文字学习扫盲,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引用了傈僳族的彦语、密语等,同时也要求学员要书写。我对学员做作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自古没有文字,没有人对我们的文化进行过记录,看到学员记录,很有感慨。不是说傈僳族没有文字,而是只有我们德昌的傈僳族没有文字。因为一八一几年的时候,德宏、怒江等傈僳族都有报社,对法律法规翻译、新闻等都有报道。四川傈僳人数相较云南人数少,文字没有留下来。传说我们从金沙江窝勒迁入德昌时,由于战乱,兄弟分开时将麂子皮作为旗子,然后分成几份,上面有文字。我们这一支祖先迁入德昌六所时住的草窝棚不小心起了火,旗子跟着被烧了,于是德昌傈僳族自此就没有文字了。当时八几年我们学习文字时,我充满了好奇,别人休息的时候我都在练习,就想多记录点我们傈僳族的东西。我为什么那么感兴趣?首先从宗教方面,我们傈僳族要献家神,献家神时要念咒语,这个没法用汉语记载。唱歌时也是,她唱什么我就用傈僳文记什么,交谈时也一样。傈僳语字母很少,声母29个,韵母11个,复韵母13个,调6个,还有两个特殊符号。用这些组合起来,根据发出声音的各种调,记录出来就是原汁原味的傈僳文,这就是我为什么那么感兴趣的原因。但我们现在年级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然傈僳族文化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挖掘,我觉得傈僳族的文化短时间做不完的,必须要到村寨去收集,才可能找到很多传统文化。

我们傈僳族乐器有五管葫芦笙、三弦、口弦,还有树叶也可以作为吹奏乐器。老人有唱山歌,分很多,劳动歌曲、情歌等,儿童有童谣。目前保留了一部分,具体深入的研究,目前还没有。

扈:目前还是空白?

熊:是的,在音乐方面具体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过。我现在看到德昌傈僳族的舞蹈状况就发愁。因为,老人代代相传,传到我们这一代眼看就要失传了。我很着急,想着要把原生态的、最古老的东西尽量保留下来。于是我们组织了一些退休的人和农村的部分老年人,组成了一个舞蹈队——穆郎嘟嘟舞蹈队,来跳传统的古老的舞蹈。年轻人不喜欢我们来弄。

组建这个队伍的原因是我想到国家培养了我们这么多年,我多识几个字,能多为傈僳族传统舞蹈多做点事就多做点,尽量多找回几种我们的传统舞蹈。

扈: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熊:穆郎嘟嘟是傈僳语,穆郎嘟嘟是吹的芦笙:穆郎嘟嘟郎穆郎,穆郎嘟嘟郎穆郎,穆郎穆里穆里穆郎,穆郎穆里穆里穆郎(音译)。意思是不断地跳,用这个名字就是想让我们这支队伍不断寻找,不断地跳下去。我们的舞蹈有生产劳动的,有模仿动物的。我的本意是只要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论是只有八种十种还是二三十种,我们都尽量地保留。我想做这件事想了很久,2015年申请下来,五月份就正式成立了。但目前我们的舞蹈队缺音乐。一方面,芦笙音乐的乐曲比较单一,另一方面,芦笙需要乐手吹奏我们才能跳,因为芦笙对我们起着指挥的作用。如果没有乐手吹奏,我们就无法跳舞。我们看到云南一个傈僳艺人就将芦笙音乐配合了其他音乐一起,制成光盘,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吹芦笙的人的劳累,另一方面给人带来一种新的感受,不再那么单调。我们也希望将我们的音乐做成类似的,这样我们能更好地舞蹈。今天遇上扈老师来帮助我们,我相信扈老师你们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听了云南阿老师的音乐,我们才知道芦笙音乐可以这么好听,可是我们这里没人弄,也没人会弄,今天听了你们谈起,相信你们能将我们的音乐文化发掘整理得很好。我盼望了很久,很高兴能遇到你们。谢谢!我也代表我们舞蹈队感谢你们!

扈:我们共同努力吧!

熊:我们就是找不到跳舞的音乐。每次要练习的时候就要找吹葫芦笙的人,他吹得也很累,天一冷他的手会很冷,不能持续地吹奏,我们就跳不了几支舞蹈。这就是音乐没弄好带来的。

扈:吹葫芦笙的老师是根据你们的舞蹈即兴发挥还是本来就会固定的曲调,根据固定曲调吹奏呢?

熊:吹芦笙的老师不是现场发挥,这些调子都是老祖宗传给他的。比如《镐包谷》等,都是老人一代代传下来的。但在吹的时候,肯定有些走样,因为没有记谱,也没有人记谱,于是传下来的过程难免会走样。我们还有口弦,也有这些生产劳动的调子。多数都只能用傈僳语表达,极少数可以用汉语填词。很多的舞蹈目前都没人会跳了。

李:傈僳族全世界最早有记载的就是我们安宁河沿岸的傈僳族。泰国、缅甸等外面的傈僳族一遇到我们就说:又见源头的傈僳人了。后来的记载指明是安宁河与雅砻江交汇的地方,窝勒,今攀枝花一带。

熊:为什么我们德昌傈僳的裙摆花边没有连起来,就是象征了一条大江把我们德昌傈僳族和族群隔开了。传说在迁徙途中,经过金沙江时要坐船,船到江心遇到漩涡过不去,人们都吓得哭起来。船上有个老阿妈,看此情形,三下两下就把裙子中间撕下的布条扔到江心,漩涡就被分开了,船安全驶了出来,靠了岸。后来德昌傈僳族妇女的裙子中间都有条裙门布,裙子下面绣有一圈花边,表示是路,裙门布好比大江,意思是路被江水隔断了。花边是波纹状,表示迁徙的路弯弯曲曲,很艰辛。

李: 我们出去交流了之后,大家一致认为服饰保存得最好的是四川德昌,其次是泰国、云南永胜、维西等。

熊:傈僳族住在二半山上,衣服上面的装饰都融入了很多大自然的元素。在傈僳族的生活中,各方面都融入了大自然的元素。傈僳族生存条件很艰苦,但很有骨气,傈僳族不会偷盗。在山林中,傈僳族的生存能力很强。

李:傈僳族是狩猎民族的后代。前年一位傈僳爱好者来我们这里采风,发现我们这里的服饰、礼仪等方面都是外面没见过的,说我们这里的文化保存得很好。

熊:我们上山打猎、养蜂,在山上可以存活十天八天都没问题,所以说我们是狩猎民族的后代。

我们有一个悠久的传统美德就是:傈僳族没有一个贼,也没有强盗。傈僳人就算非常饥饿,也不会去偷去抢,他们会去找野菜、野果,不会到处乱跑乱来。现在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年轻人个别不再那么纯善,但都是极少数的。

我们也经常告诉年轻人,我们傈僳人以前常常受到人们称赞,说我们勤劳勇敢。泰国傈僳人交流时说:土勤蜂没有蜡,它只有土。就是说我们傈僳人没有住在好地方,条件艰苦,刀耕火种。目前,我们的传统美德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泰国傈僳人说的谚语我们都能听懂,他们是泰国皇室派来考证我们这里傈僳的渊源。为何到的是延边而非德昌呢?因为延边方面说德昌傈僳学会的接待能力(经济上)不够,于是让我到延边参加交流活动。他们主要是来寻根,进一步考证泰国傈僳是否是从中国过去的。他们也谈到了青海湖,也要到青海湖去考证。我发现泰国傈僳族的谚语和舞蹈里有些说法和我们这里都一致。从语言上,我们能和泰国傈僳族交流,这和凉山其他民族不一样。我觉得也许到国外的傈僳族就是从这里出去的,他们都来寻根寻祖。

扈:能否介绍一下德昌傈僳族常见的音乐种类?

李:三弦、口弦等。

扈:器乐类有那些?

熊:葫芦笙、三弦、口弦,还有一种是吹树叶。以前傈僳族会吹笛子的还是有很多,但年老的傈僳人说不能吹笛子,说鬼也会吹类似笛子的声音,于是年轻人就不敢吹了。

扈:唱歌的呢?

熊:唱歌的有一种古老的腔调“阿伊嘀嗒伊,阿伊嘀嗒伊”,还有一种是现在经常听到的“伊,咿呀”,另一种很早以前唱的腔调“阿德哒伊阿德哒”。每一种都是用这一句将下面的唱词引出来的,腔调上来说就这几种。

从歌谣来说有婚姻调、出灵调、祝福老人的、情歌等,可以用山歌的形式唱出来。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唱,包括各个方面。

李:这个具体我们就不太懂,只知道很多内容都可以唱,即兴发挥。

李:我是德昌傈僳学会的会长,夏丞政老师是我们的顾问、编辑,先后帮我们出版了一本书和一本歌谣集,还有两张关于我们文化的专辑。我们年纪大了,精力有些顾不上来,只能希望后来者多做一点。

熊:我是傈僳学会顾问,德昌傈僳民俗文化爱好者。没有成立傈僳学会前,2007年我和李文华还有我们的孩子们一家组织了一次简单的也是第一次阔时节。我们就是觉得目前傈僳族的文化要失传了,于是召集了一二十个芦笙手,还有一些唱歌的人,聚在一起,年初二,在广场跳了一天的舞。2008年,其他傈僳同胞看到我们在做,说我们仅有退休金,还是很困难,于是大家一起凑,凑米下锅,你一百,我两百,参加了工作的,每人一百,要在那天参加活动时在这里吃饭的每人25元钱,就这样,我们过了第二个阔时节。第三个阔时节是正式成立傈僳学会后。成立学会后,出的两本书傈僳文部分都是我编写的。我们感谢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才有能力做这些事情,为傈僳文化出一点力,同时也感谢各界关心支持我们的人,这些成绩微不足道。傈僳文化很丰富,之前我也不知道,做了这么几年后才了解到,我这一辈是做不完的。我很希望有德昌傈僳族记载并传承的关于服饰、语言、舞蹈、民歌、谚语的相关书籍。我因为汉语水平不高,只能做一点点,如果我的汉语水平很好的话,我就能整理更多的资料。

当时整理这些资料时,我是退休教师,从经济能力上也不允许,我爱人李文华是下岗职工,我们的设备很缺乏。以前宋老师在收集资料时还送了我一个小录音机,让我将资料录下来。后来发现这个方法跟不上现在的形式,我们浪费了很多第一手资料。

我退休后都没在自己的店里面,我为了收集我们本民族的老物件,每年都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去看,曾有一次在山里待了六天,不停地走,鞋都烂得差点穿不回来。

我们用微薄的生活费包车或者请摩托车拍摄之前的两部片子,还曾出过车祸。我自己不太会照相,录像技术也不好,我只是用笔记录了部分谚语等。如果设备稍微齐全些,那资料是很多的。我觉得当时天天进山,苦于设备和技术跟不上,导致一手资料没收集很多,非常可惜。例如第一年有个90多岁的老艺人会唱很多民歌,当时没有收集,第二年去的时候老人已经不在了,很遗憾。还有当时我们刚开始收集时连日记都不会写,很多资料不太会整理,有些遗失了,无法挽回,好遗憾。

从八几年,我们俩收集民间文学开始,看傈僳语上课的进度,我们就开始写傈僳族的故事,我们一共写了200多个故事。但我们当时也不会记录这些音乐资料,连日记都不会记,不然那些资料可不得了。我们就是不会收藏这些资料,都是一手资料,全部丢失,太可惜了。

最近六年我们主要进行拍摄,李老师脚痛,去得少,多数都是我带着摄像师到处跑。六年,我觉得搞我们的民族文化很有意思,很高兴。遇到疑难时,心情会很不愉快。我们拍摄马蜂在坝子里的场景时,来了很多媒体,当时我的心情是很喜悦的。但也会遇到很悲观很绝望的时候,也会流泪。一个愿望、两个愿望都不能实现,反而会受到打击时,是非常难过的。但无论如何,都挡不住我们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没有停过,一直依靠我们像蚂蚁一般的力气在为本民族文化出力。我们家最好的就是我们女儿女婿们从不阻挡我们,反而很支持。小女婿和大女儿为我的老物件买了整理箱,还为我的老物件们如何存放出谋划策,有活动时,他们也用他们的方式支持我们。家人的支持才让我们有了一点成绩,缺了家人支持,什么也做不了。连最小的孙子都知道外婆外公是做民族文化的。

最近我就是打算整理傈僳族的故事。前些年主要收集傈僳族的各种物件、衣服等,写下了好些故事题目,都没有整理,精力有限啊。我们就只能做那么一点点。

扈:先前提到的阔时节,这是什么意思?

熊:阔时节是傈僳的传统节日。传统活动要跳阔时舞,老祖宗觉得那些天是农闲,要把先祖接回来,然后将大家都聚集起来,在一起从农历初一跳到十五。

扈:阔时指什么呢?

李:就是过年,比平时吃得好,穿得好,各种比赛都有。

熊:阔,是音译,指的就是年、春节。

扈:傈僳也过汉族的春节吗?

熊:傈僳族过的春节和汉族一样,有年三十,有初一、初七等。我们傈僳族过年要将一头猪吃完,吃完年就过完了。

李:每年三十要祭献先祖,初一将他们接回过年,初七用猪脚将先祖送回阴间,年过完。

熊:祭先祖用松树压枝和松针,然后将好吃的东西都摆好,从年三十直到年初七,然后将他们送走。据说初七这一天,太阳升到哪里灵魂就会跟到哪里,于是这天无论干什么必须在太阳下山前赶回家。

扈:非常感谢两位老师,接下来我们想到村寨继续深入了解相关文化,希望得到你们帮助。

熊:欢迎你,村寨条件艰苦,但想找一手资料必须到山头,人户,挨家挨户寻找。

扈:再一次谢谢你们。

熊、李:很高兴你来了解我们的文化,欢迎你。

K103

A

扈滨(1971—),汉,男,辽宁营口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音乐作品分析。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重点项目“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音乐的类型和特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MJ15-08)。

猜你喜欢

傈僳族德昌芦笙
贺德昌
云南省傈僳族儿童乳牙龋的唾液微生物研究
岜沙芦笙节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范德昌漫画
范德昌漫画二十四节气
漫画二十四节气
你好,芦笙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