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构建民间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2017-01-24古明惠
古明惠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动漫:构建民间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古明惠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文化传播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出现功能衰退的趋势。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有效的手段使民间文化传播系统恢复平衡,并为民间文化寻找符合时代潮流的传播途径和新的生存环境,使其得以传承,进而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动漫以其现代媒介的传播优势,提供着创新精神和智力支持,为民间文化的经典化保存、可视化传播、全龄化接受、符号化阐释、全球化传扬发挥着巨大作用,构建起新的传播空间。
动漫;民间文化;传播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其间承载着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只有唤醒这种记忆,才能真正使国人追溯文化之“根”,推动中华文化整体的创新与发展。历史的经验表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对传统的依赖就越强烈,对传统的寻根意识也就越浓厚。文化创新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对传统文化遗产发掘的深度。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然而,任何文化的生存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系统中进行的,无法孤立存在。一种文化形态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会导致它的衰退与消亡。反之,一种文化形态能够取得持续性的发展,最根本的法则是维持其生存系统的稳定性或者拓展其生存空间。
民间文化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文化形态,其传播范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存在方式是依附于某个族群或个体,表现形态也具有民族化和非固态化特征。因而,民间文化既是难以保存的,也是不可替代性。作家冯骥才指出,在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转型中,中国民间文化被工业浪潮席卷,是一种“非正常死亡”。而这些“非正常死亡”的,正是与精英文化并立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另一半”。面对文化争夺的硝烟和文化流失的痛楚,我们从文化传播的视角为处于窘境的民间文化寻找其失落的尊严与厚重,而在这一过程中,动漫以其现代媒介的传播优势,可在民间文化的经典化保存、可视化传播、全龄化接受、符号化阐释、全球化传扬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从而为民间文化寻找到现代生存的新平台。
一、动漫与民间文化的经典化保存
动漫产业是建立在当代大众审美以及数字技术上的新型产业模式,以数字媒体为传播途径,具有跨地域、速度快、易于接受、传播人群广泛等特征。1948年,传播学的创始人之一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指出: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有三大社会功能:监视社会功能、协调社会关系、传承社会遗产。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动漫作为新媒体,有着强大的技术优势,使民间文化遗产延续了留存时间,扩展了分布空间。如三维动画技术可以运用数字化叙事技术将民间文学转化为影像,对民间舞蹈动作形式进行真实自然的呈现,渲染生成民间建筑,甚至复原民间艺术中的道具、服饰、剧场等,使民间戏曲、音乐等获得虚拟化生存空间。如皮影戏是濒临绝迹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精绝复杂,唱腔里体现着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活味道。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转变,皮影戏的演出者和观众大多是年近古稀的老人,面临着人亡技绝的困境。复旦大学沈一帆教授研制出了数字版皮影戏《梁祝》,从而使皮影戏这种民族瑰宝得以在现代传播平台上广为流传。通过动漫的形式将传统民间文化的神韵传达给青少年受众,可以激发他们民族情感,产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归属感。民间文化不仅是国人精神回归的家园,而且是打破文化霸权、保持世界文化多样化的重要手段,从而增进社会和谐,重建价值体系。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中区分了后喻文化、并喻文化、前喻文化三种。传统文化教育称为后喻文化,是年长者向年幼者传递的文化,其中多为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作为传播民间文化的现代载体,可以将优秀的民间文化思想、价值体系、审美方式传达给青少年观众,延续民间文化的记忆。
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国产动漫是重塑民间文化结构和实现文化增值的有效方式,从而使其得以经典化保存。回顾国产动漫的发展历程,中国学派一直致力于将中国民间文化融入到动漫的制作过程中,推出了一大批经典动画。《宝莲灯》《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民间流传甚广的沉香救母、梁祝化蝶的传说;《猪八戒吃西瓜》《渔童》《济公斗蟋蟀》等彰显了民间剪纸艺术的魅力;《小蝌蚪找妈妈》《鹿铃》《山水情》等创造出了惊艳世界的中国独有的水墨动画形式;《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配乐全由中国戏曲伴奏构成,民族风格浓郁;《南郭先生》吸取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古朴刚健风格;《天书奇谭》借鉴了中国古代寺观壁画。民间文化的融入,使得国产动漫赢得国际美誉,从而在世界动漫之林占有重要的位置。更值得肯定的是,在国产动漫的世界里,民间文学、民间美术、表演艺术等获得了崭新的生存模式,成为新媒体传播领域内的文化经典。
二、动漫与民间文化的可视化传播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人类传播活动离不开媒介,不同媒介产生不 同的传播效果,形成不同的传播文化。原始社会时期,在现代语言产生之前,人类通过身体语言、岩画、标记等传达信息。口头语言诞生后,人类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文字的出现打破了面对面交流的视听局限,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加速了语言文字的信息传播功能。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摄影术、电影、电视相继问世,使得视像符号制作和使用像文字符号一样简单易行。20世纪初,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就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21世纪,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已将视觉化传播延伸到无法限定的领域,使视觉文化传播成为一种主导性力量。传播媒介的发展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观点是,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正在不可避免地约定审美、主宰公众。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视觉文化或影像文化正在改变着传统文化的符号构成方式,进而对传统的审美趣味构成某种程度的变革。
达·芬奇曾说,视觉是所有感觉的首领。人体接受的外部信息大约70%来自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其它加起来仅仅占到30%。因此,视觉形式的信息接受是人类最主要的信息来源。黑格尔也指出,只有视觉和听觉属于认识性感官。动漫以动态的视觉画面传播信息为主,以声音等其他形式为辅,可以达到传播民间文化绝佳的效果,可以惟妙惟肖地呈现民间文化的鲜活图景,带给人们生动、逼真而又强烈的现场冲击力。动漫技术可以利用特殊的科技和创意手段,将民间文化中已经绝迹或者无法用普通影视、图像、文字直观记录的部分加以补充和还原,从而稳定地记录和完善中国民间文化档案。传统的传播关键点在于:一切民间文化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在一个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而动漫技术可以实现民间文化在虚拟化的场景中完成,受众即使远离现实的传播场,依旧可以真切感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服饰、民俗活动的独有魅力,从而实现民间文化的全信息共享。以纪录片《圆明园》的制作为例,影片中大量的3D画面再现了圆明园气势磅礴的建筑园林,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檐角神兽随处可见,令观众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叹为观止。如果仅依靠拍摄圆明园遗址上的断壁残垣,则无法满足世人对于万园之园的瑰丽想象。
动漫以视觉形象为中心,凭借动漫形象传递民间文化信息,呈现出通俗化的特征,所传递的信息很容易被大众接受,能够使其特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受众的心灵中。水墨动画片《鹬蚌相争》生动地诠释了寓言故事的内涵,将中国式的智慧具象化。《眉间尺》《崂山道士》《曹冲称象》《真假李逵》《三个和尚》等动画片将民间文学精髓呈现于银幕,在对民间文化的普及中探寻创新。《中华小子》通过精美的画面,向世界展示了少林功夫的神奇魅力,将中国功夫演变成为表现中华少年坚韧毅力和无限风采的载体。巴赫金所说的民间文化狂欢,更多的是视觉化的形象狂欢,是一种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全民化状态。动漫中的视觉图像,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民众意识,能够轻松跨越不同国家语言文字之间的交流障碍,具有超越国籍、种族的巨大力量。
三、动漫与民间文化的符号化阐释
文化世界是一个符号世界,文化传播是一种符号化和意义化的过程。法国罗兰·巴特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通过各种符号组合呈现出来的世界,符号通过代码与惯例传达来社会意义。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符号总归是传播的元素,是能够释出意义的元素。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记录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成就了民间文化的延续。同样,动漫也是一种生产符号的特殊艺术形式。创作者通过文化创意手法去编码动画符号,观众立足自身的文化视角去解读动画符号相应的内涵。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迪斯尼公司创作出的米老鼠形象,有着大而圆的耳朵,穿着俏皮的靴子,随着轻快的音乐轻盈地跳舞、吹口哨,以其来自社会底层所特有的幽默、乐观、奋进的自强精神打动了无数民众,荡涤了笼罩心头的阴云。而迪斯尼公司成功地将米奇的文化符号转化为产业符号,进而开创了动画王国的奇迹。中国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包罗万象,如太极拳传达的道家文化、罗山皮影戏文化等,而以泥塑、剪纸、刺绣、木偶等形式塑造的动漫形象本身便是民间文化符号化的产物,具有历史积淀性、思想文化核心性、区域文化根源性的文化原始形态,自然而然地影响观众的审美意识。动漫形式的符号生产与传播过程均可以看作是文化符号的流动过程,联结这场符号活动的是双方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民间文化已经积淀为人们的共同的集体文化记忆,因此民间文化符号可以顺利在动漫的编码和解码中完成其阐释。
符号化不仅使动漫角色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变得快捷化,也使其充分发挥了对民间文化传播的功能。动漫创作者通过拟仿、夸张、变形等变现手法,将意象符号注入到形象的设计中,使其象征意蕴得以充分体现。国产经典《大闹天宫》中,孙悟空作为流传最广的动漫形象,是民间文化中敢于斗争、追求自由的象征符号,他那种藐视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等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是其特有的符号价值。动画片《老子列传》以神奇童年、聪颖少年、睿智中年、得道老年四大板块为基础结构,融入老子史料、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运用动漫艺术再现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的人生历程。老子形象本身便是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的符号,将道家文化活跃起来,以富有亲和力的姿态贴近广大受众。社会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化需要与之同步发展,不能简单地把民间文化视为历史深处的静态符号,停留在文化保守主义的状态。1980年的《阿凡提的故事》根据流传在新疆喀什地区的民间传说,塑造了骑毛驴的阿凡提形象,他是民间智慧的化身,因其幽默风趣赢得了广泛喜爱。随着时代的演变,有关阿凡提的动漫层出不穷。2012年的《少年阿凡提》展现了阿凡提机智、勇敢的成长历程。2016年的《阿凡提新传》则让这个传奇人物更接地气,并融入了民族团结的元素,西域风情浓厚,崭新却不失经典。百年动画发展历程中,众多家喻户晓、为受众津津乐道的动漫形象成为民间文化的符号载体,带动了民间文化的良性发展。
四、动漫与民间文化的全龄化接受
动漫受众全龄化是一个国家动漫业真正成熟的标志。迪斯尼谈他的创作理念时说:他不是专为孩子们制作电影,而是为了所有人的童真制作电影。他努力去实现和表现这种天真,以显示出生活的乐趣和欢乐,显示出人性尽管有时荒谬可笑,但仍值得竭力追求。从日美韩等国的动漫业发展来看,在动漫分级制度的规范管理下,动漫文化是不受年龄限制的,任何年龄的受众均可以拥有适合自己的动漫。日本以成年人为对象的动漫产品占到其动漫产值一半以上,美国大量创作成人动漫,如《蜘蛛侠》《超人》《绿巨人》《辛普森一家》根据成人漫画改编的电影。而我国动漫产品将少年儿童作为受众的主体,定位狭窄,造成了作品的艺术张力不足、感染力不强、内涵不够丰富等问题,相应的衍生品同样幼稚化,致使高中生、大学生、成人受众和消费市场缺失,成为我国动漫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近些年,我国动漫业正致力于挖掘中国的民间文化,打造“全龄”动漫产业。上海炫动卡通卫视大力开发24-35岁有消费能力的成人为主要收视人群;几米、夏达、朱德庸等成人漫画倍受欢迎;系列动漫《泡芙小姐》关注社会热点,以轻松时尚、幽默睿智的漫画风格受到都市男女的热情追捧;香港动漫《麦兜响当当》成为老少皆宜的动画作品。
一方面,融入民间文化可以发展适合更多年龄段、成熟化、剧情化的动漫,改变动漫受众低龄化的重要途径,能从文化内涵、造型设计、娱乐功能等方面填补成人动漫的空白区。从文化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成人们内心深处渴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而动漫是舒缓工作压力、放松心情的有效工具。中国成年观众对于具有深厚民间文化底蕴的国产动画,一向有着极高的心理期待。国产动画经典弥久不衰的原因也在于其间蕴含的文化意蕴唤起了“集体潜意识”,能够满足各个年龄层观众的文化心理需求。我国民间文化从孕育之际就具有原创性和独特的艺术风貌,民间故事、戏剧、歌舞、杂技等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孔雀公主”、白族的“蝴蝶王子”等民间艺术形象神奇美好,民间服饰、民族纹样、民族装饰、民族色彩、民间建筑等民间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是原创成人动漫的资源宝库,可以脱离儿童动漫色彩简单的窠臼,为成人动漫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设计元素。娱乐性、幽默性是成人动漫的制胜法宝,而民间文化中如东北二人转、马街书会、宝丰魔术、吴桥杂技、民间游戏等都是源自生活的民间表演艺术,本身就具备强大的娱乐性、消遣性功能。
另一方面,融民间文化元素于动漫作品中,有助于青少年一代获得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指出,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几千年生存斗争和社会实践的经验沉积物,它源自同一种经验的无数次凝结。人们依据这份集体记忆对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产生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动漫要积极提炼民间艺术精髓,展现民族文化狂欢气质,才能真正走进全龄受众的心灵深处。事实上,一部优秀的动漫作品,必然能够同时兼顾儿童和成人的心理需求,寻找到一个“契合点”,进行双重编码,使之成为流动性的多层次文本,实现两种文化行为的自由转换。作为传播对象和消费主体的受众资源,是整个动漫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其实现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基本前提。唯有正确地分析受众的群体构成、心理素质、审美需求,探讨受众、作者、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才能培育出一个完整而充满活力的受众市场,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
五、动漫与民间文化的全球化传扬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全球化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彰显其竞争张力。动漫作品及其衍生品,在数字媒体环境下快速流行于异域他国,将其所承载的文化植入人心,实现着文化输出。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各民族色彩斑斓的民间文化总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的武术、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茶道、巴西的桑巴舞、西班牙的斗牛等之所以让全世界瞩目就是因为它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国产动漫吸纳民间传统文化,发展中国学派,正是中国原创动漫创新发展的通衢大道。动漫艺术可以从题材、形象、画法、音乐等多方面吸纳民间文化的精华,使民间文化在全世界得以传扬。
首先,民间题材在动漫的传播过程中,所代表的文化背景与受众原有的文化知识背景产生吸引、共鸣和强化,从而使这种带有明显民族烙印的文化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受众。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国产动画片《铁扇公主》《大闹天宫》《西游记》的全球传扬,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才能成为全世界熟知的神话;《哪吒闹海》连得国际大奖,促使了封神演义神魔故事的传播。其次,动漫艺术可以通过其独特的画风,将中国民间特有的美术风格推向世界。中国水墨动画片,角色形象、场景设计、道具模型等,都笔触细腻地生动再现了浓郁的中国风,从20世纪60年代一出现便惊艳全球,也影响了美日动画风格的改变,如日本早期的《聪明的一休》和美国近年的《功夫熊猫》。央视动画广告《相信品牌的力量·水墨篇》,画面中一滴浓墨不断演化出各种形态,由山峦大海至飞鹤游龙,再到长城、太极等中国元素,泼墨手法大气磅礴,成为经典之作。此外。我国动画史上独特的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皮影片等,也促使中国民间文化对全世界受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此外,动漫背景音乐也融入了民族化的元素,以民间音乐、戏剧音乐烘托场面、渲染气氛、刻画个性鲜明且有强烈感染力的动画形象,可使古琴、笛子、二胡、琵琶等奏响世界文化舞台。音乐没有国界,观众在欣赏动漫音乐的时候,无疑会被其间蕴含的民族情怀所感化,产生相应的文化认同感。2007年问世的《秦时明月》又为中国动漫产业树立起一座里程碑。鲜明独特的民族特色,唯美绝伦的视觉效果,跌宕起伏的英雄史歌,让大众对国产动漫重塑信心。2011年荣获戛纳电视节亚洲展映会最佳亚洲作品,被翻译成9种语言,发行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展现于全世界。如今《秦时明月》开始走上多元化发展之路,以动漫领域中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拓展到游戏产业和影视产业中来,不断向世人证明:中国动漫正在崛起!
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产动漫应自觉地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换,扬弃不适合文化全球化的消极落后的部分,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民间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中国动漫艺术必须有所取舍,循序渐进,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流行元素,转化为国际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使千年的名胜古迹、民族风韵、传统价值观得以广为传播。另一方面,我国要传扬的民间文化是建立在世界共识基础上的文化,并非只强调本民族文化的“文化孤立主义”,而应注重发掘民间文化中体现全人类整体性格和本质共性的因素,在保留民间文化精髓的同时,要对动画的外部语言和表现形式进行时代化的整合包装。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论述全球化时曾犀利地指出,大众看到缤纷的异国文化的同时,因文化传播权力和资源的“不对称性”,会导致严重的文化传播生态危机;受制于强势文化霸权之中的弱势文化会将无法释放其自身的文化能量,甚至会被逐步蚕食。世界文化的互动交流中,生命力旺盛的、最令人叹服的大都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唯有坚定地保持本土民间文化的特色,才能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随着各国之间文化产业壁垒的消除,国产动漫自身所蕴藏的民间文化力量,能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东方气质,达到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输出。这是国产动漫在实现民族文化全球化传播过程中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
[1]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法]巴拉什.梦想的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3][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J].现代传播,2002(3).
[5]李涛.动画形象的符号生产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8).
[6]彭玲.关于中国动画文化发展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1).
[7]王可越.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动画的跨文化传播[J].对外传播,2011(11).
[8]肖珉.全球化进程中的国产动画[D].郑州:郑州大学,2007.
[9]张耀辉.图像文化解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8.
G122
A
古明惠(1964-),女,郑州师范学院动漫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动漫文化研究。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动漫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BYS008,主持人古明惠)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