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舞蹈内涵的研究
——以顶碗舞为例

2017-01-24袁志敏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动作

袁志敏

(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辽宁 沈阳110169)

蒙古族舞蹈内涵的研究
——以顶碗舞为例

袁志敏

(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辽宁 沈阳110169)

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以其中的“顶碗舞”最具代表性,她不仅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大方、热情豪放的品行,也展现了蒙古族的文化特点和地方特色。本文以顶碗舞作为论文的切入点,对于蒙古族舞蹈内涵、意义和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同时在加强对于“顶碗舞”内涵研究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在积极保留传统舞蹈精华的基础上,着力加强蒙古舞和现代社会与技术的结合,不断开拓创新蒙古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加贴合普通社会大众的多样化艺术需求。

顶碗舞;风格特点;舞蹈内涵;创新发展

一、蒙古族“顶碗舞”的文化内涵介绍

(一)顶碗舞的民间起源

“顶碗舞”是舞蹈表演和生活用具的一种完美结合,蒙古人喜欢在宴会上表演歌舞和说唱节目,伴随着喜庆的氛围和动听的曲调,顺势将宴会所用的器皿,如碗、银碗等拿出来,扭动腰肢,头顶碗底,绕动双臂,随歌起舞,“顶碗舞”由此而生。

“顶碗舞”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匈奴人在出征和凯旋归来时,要向他们的神袛——“长生天”举杯敬酒祈福,之后传到蒙古人手中,将匈奴人的“顶瓶而舞”以及蒙元时期的“顶鸥灯而舞”等各种传统舞蹈熔于一炉,另外当蒙古封建统治者退归蒙古草原时,宫廷中的各种礼仪文化和歌舞艺术传播到民间礼俗文化中,两者相结合,最终集各种风俗民情于一体,发展成为一种情调别致的舞蹈文化。元代诗人杨允孚曾在《滦京杂谈》中写道“回纥舞时杯在手”,这验证了“顶碗舞”至少在金元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传统的“顶碗舞”由于受到封建礼教“女子不上席”的束缚,最初多由男子即兴而舞,或者邀请当地的知名民间艺人进行出演,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子表演的“顶碗舞”越来越多,因其婀娜多姿、风韵独具的舞蹈表演而广为大家喜爱,并且在舞蹈的过程中能够极具魅力地展现出此舞蹈的端庄和柔美,最终“顶碗舞”走出民间,成为了舞台上依旧保持民间风味的阳春白雪。

贾作光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蒙古舞是草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顶碗舞”作为蒙古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和草原文化以及生态坏境密不可分,草原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风俗信仰、文化艺术等诸多因素,成就了如今的“顶碗舞”。

(二)顶碗舞在蒙古舞蹈历史文化中的演变

蒙古族的舞蹈主要是以祭祀神灵为主,当时还没有顶碗舞的产生,只是简单的肢体动作。根据考古学家对当时蒙古族起源的阴山山脉的石洞中壁画的研究可以看出,当时蒙古族的舞蹈主要以“拜云”“祭日”以及“祈雨”为主,他们用舞蹈的形式进行祈祷,希望风调雨顺。由此可以得出当时的舞蹈展现形式十分简单,没有音乐的伴奏,是群体的集体参见的舞蹈。可能会使用当时的兽皮作为工具制造出相当于音乐的声音,但是大多数的时候还是采用最简单的拍手或者是跺脚的形式制造出声音。舞蹈时对人数没有限制,对服装也没有限制,可以说当时还没有舞蹈服装这个概念。

其次,封建阶段的舞蹈形式。这个时期蒙古族已经建立元朝,进入到了中原,吸纳了一些汉族的民俗文化。舞蹈有了很大形式上的改变,不再是之前单纯的拍手或者是跺脚,而是融合汉族的宫廷舞蹈,对舞蹈表现形式上有所改进。

这个时候的舞蹈多以形成一队的舞蹈形式,舞者形成不同的队形进行舞蹈,这个时期已经开始有顶碗舞的端倪,但是其中汉族的舞蹈特点居多,没有蒙古族舞蹈的特色。此时的舞蹈也主要是用来进行祭祀的,与宗教有很大的关联,一般会在大型的节日上进行舞蹈表演。现在已经有了强化的舞蹈概念,有了专有的服装和奏乐。由于与汉族文化的融合,所以这个时候舞蹈的形式、所穿的舞蹈武装,以及舞蹈动作都有着极大的汉族舞蹈的影子。但是关于具体的舞蹈动作,已经无从考究了。

(三)顶碗舞的人文特征

1.宗教文化的影响

从“顶碗舞”的起源我们可以发现,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信仰草原的神袛——“长生天”,不论是壮士出征,还是凯旋,抑或是宗教信仰、节令习俗,他们总会将酒碗高高举过头顶向“长生天”敬酒,以表示他们对“长生天”的无限崇拜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最早的“顶碗舞”就是在这种浸染着浓厚宗教仪式内涵的背景中发端的。

之后随着佛教的传入,蒙古族从萨满信仰转变为佛教信仰,其宗教理念又深深影响了蒙古人,令其变得豪放而不张狂,粗狂而不失细腻,进而影响了“顶碗舞”的风格特点,男性在舞蹈中展现出顽强的意志,而女性则表现出高贵浓郁的感情,柔情细腻,男性的力量与女性的温柔完美结合。

2.草原文化的影响

草原文化是蒙古族潜移默化的精神支柱,而蒙古族顶碗舞的文化内涵就是来自于草原的文化,从该文化的精髓中孕育而生,并在这种长期的文化熏陶中一步步完善,进而取得升华,而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也在“顶碗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在该舞蹈中各种动作都体现了草原的风情,尤其是其中张开双臂的动作是代表拥抱自然的意思。另外男子舞蹈的豪迈、动作的韧性与伸展以及女性舞蹈的柔美端庄,都展现了蒙古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气质,也体现了他们崇拜力量崇拜英雄的情节。总之。蒙古族的草原文化影响着“顶碗舞”的发展,令其更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二、蒙古族“顶碗舞”的艺术特点

(一)顶碗舞的风格特征

“顶碗舞”通俗来说就是头顶着碗,双手持着盅伴随音乐起舞的蒙古族舞蹈,一般采用带龙纹或者金银镶边的细瓷薄碗和不带高脚底座的细腻陶瓷的盅作为表演的工具,需要用两只手握住酒盅,两个酒盅叠放在一起,两只手的中指都置于酒盅的里面,用无名指和食指加紧酒盅的边沿,然后与音乐融为一体,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还需要用手指敲击酒盅使得其发生好听的声响,不仅变现了欢乐的性情气氛,也令舞蹈的表现更加婀娜多姿,风韵独具。

“顶碗舞”的伴奏多以古典乐器为主,包括三弦、四胡、笛子以及扬琴等,歌曲则多以即兴演唱的长调和短调民歌为主,速度由慢转快,并伴随着舞者高低起伏、轻重缓急的动作而产生抑扬顿挫的变化,将舞曲和歌曲完美结合,表现了蒙古人的热情似火以及柔情快意。

1.“顶碗舞”的韵律特征

在“顶碗舞”的表演中,舞者一般肢体的舒展幅度较大,表演时必须注意身体的每一次呼吸节奏,调整好呼吸。因此舞者在表演时多采用快吸慢呼的方法,通过呼吸来带动舞步,从而控制身体平衡,协调气力,同时也利用呼吸的节奏衔接前后的表演,传达舞蹈中蕴含的情感,进而配合舞蹈动作,表现出草原的辽阔以及草原人民的健壮。

2.“顶碗舞”的表演特点

他们的舞蹈多以肩部动作为主,主要的动律以横韵和绕圆为主,他们以腰部为中心向各个方向舒展身体,时左时右,或俯或仰,同时伴随着许多细腻的身体动作,如耸肩、揉臂、绕肩、抖手等,另外它也给结合了盅子舞和顶碗舞的特点,伴随着快、慢、碎、抖的音乐而舞蹈,令舞蹈动作和盅子的敲击声音相结合,除此之外,它也包含一些技术性舞姿,以身段、身姿和简单而带有技巧性的动作表现舞蹈的精髓,如跑碗、用胸顶碗、头顶罗碗等。

顶碗舞还有一个出众之处就是擅长分割舞台空间,从而来完成表演,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列队来进行表演,整齐团队,简约空间,带给观众清晰明了的视觉效果。

(二)顶碗舞中舞者性别变化的演变

1.男性“顶碗舞”

男性“顶碗舞”完美地体现了蒙古族男子身上的那种彪悍豪放的气质以及他们马背民族的特点,他们的舞蹈动作幅度大,肢体摇摆剧烈,而且很多表演都融入了马的元素,舞蹈动作中包含了大量的骑马姿势,将马步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他们也将圆的审美充分融入到顶碗舞中,在舞蹈中下肢配合小幅度的马步,上身则以腰为轴心摆动,身体做出绕圆的运动,将圆的动律完美表现。

2.女性“顶碗舞”

她们的性格温柔细腻,品行柔美典雅,在“顶碗舞”的表演中,充分利用女性身段轻柔的身体特征和美感,结合旋律的律动,以横韵动律为主导,上下肢体配合,多使用手、腕、以及肩部的动作,姿态翩然优美,“顶碗舞”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女性之美,也表现了蒙古女性的能歌善舞,展露出一种端庄大方、高贵典雅的风格特征。

3.顶碗舞舞台表演形式的审美情趣

“顶碗舞”作为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最初主要是自娱、娱神,其表演功能多体现蒙古族的豪放和强悍性格,表演特征和表演动作来源于蒙古族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这也决定了“顶碗舞”成为“原生态”的一种存在状态。之后针对其进行提炼、加工、归纳和整合,并作为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放入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最后加入人物性格与结构发展,升华为舞台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三个重要的因素:民间、课堂、舞台,通过他们的中转发展“顶碗舞”得到了巨大的升华,他的动作更加和谐,舞蹈之间以稳定整体进行运动,而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凝练和渲染,从生活情感上升到了艺术性的情感表达,将生活原型发展成为舞台化艺术,实现其从民间到舞台的升华。

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间的迁徙与融合,使得舞蹈可以随民族间的交流和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充实,逐渐形成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舞蹈形式,舞蹈形式继承了历史性与民族性,并在两者的交融中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定位,而顶碗舞在两个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和审美情趣。

4.顶碗舞舞台技术技巧的表演形式

顶碗舞大多是在宴会的场合进行,这是蒙古族民族自古以来的风俗。蒙古族人民比较好客,凡是有外地的客人来或者是大型的节日,都会举行宴会,在宴会上所有的人们都会载歌载舞,顶碗舞作为蒙古族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聚会的场合上,人们都是喜欢聚成一个圆形进行舞蹈,十分热情。蒙古族的顶碗舞与早时匈奴的顶瓶舞以及朝鲜族的顶水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种蒙古民族在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中,总结出来了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其表现形式就是借助道具碗来展示舞蹈的魅力。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借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创作。在秦朝的时候人们用盛酒的缶当作乐器进行奏乐或者是伴舞。到了蒙古族就用碗进行跳舞,这种舞蹈形式是一种对客人欢迎的表现方式。每当有客人来的时候,蒙古族人民都会送上哈达作为迎接客人的礼仪,好酒好肉的款待客人,在宴会上当地的人民会双手捧着碗向客人敬酒,一边歌唱一边喝酒,喝完之后会用两个碗相互碰撞,发生好听的声音,然后就会起舞。而当地的其他人民和客人都会忍不住的拿起各种器具进行舞蹈,使整个宴会达到高潮。

在宴会上蒙古族的女子们都会头上戴着耀眼的首饰,以此来展示对客人的欢迎。这样的装扮,也为顶碗舞的开始做下了基础。在开始舞蹈的时候,舞者用手各拿一对小酒杯,用食指和无名控制住酒盅的边缘,然后将手指头放在杯子的内部,用小拇指将杯子的底部拖住,运用力量,轻轻地摇晃着手腕,杯子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个过程中极其柔美地展示了舞蹈的魅力,又通过舞蹈和音乐取悦了观赏人员,营造一个和乐融融的氛围。最开始顶碗舞是用跪或者是坐的形式来展示舞蹈,在跳舞的时候必须要稳定,借用腰的力量展示出各个舞蹈动作,手臂的展示多以柔美为主。如果是技术十分娴熟的舞者,可以在跳舞的过程中进行下腰等高难度动作,也可以站起来,进行圆场的舞步,以此来展示更加优美的舞蹈。

顶碗舞目前不只是在蒙古族以及中国被人们知晓,在世界也是十分有名气的,曾经著名的舞蹈家莫德格玛在世界的青年与学生联欢会上跳了顶碗舞,获得了金奖,颇受观众的喜爱。

三、 蒙古族“顶碗舞”的传承与发展

(一)“顶碗舞”的传承

虽然“顶碗舞”起源很早,历史悠久,但真正保留下来的舞蹈动作却很少。在蒙古族跳“顶碗舞”的民间艺人中,很多人并不顶碗,有些地方甚至头顶灯盏舞蹈。从20世纪60年代初,贾作光老师结合蒙古族民间艺人的顶灯舞蹈编排了《灯舞》,“顶碗舞”才开始得到飞速的发展,向舞台艺术开始升华,之后斯琴塔日哈等人深入民间采风,拜访著名民间艺人,据此改编了首部“顶碗舞”舞台表演节目《顶碗舞》,最终表演成功,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金质奖章,从此“顶碗舞”开始在各族之间广为流传,成为了节日庆典上不可或缺的娱乐节目,之后各种“顶碗舞”表演节目层出不穷,努力创新,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并取得了广大人民的认可。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这是蒙古族顶碗舞从挖掘、创编到大踏步前进的蓬勃发展时期。

(二)“顶碗舞”的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能够长远流传下去,无一不经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而顶碗舞想要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也必须集众家之所长,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同时做好本土定位,发扬传统文化,立足于生活,取材于社会,在不脱离传统舞蹈文化范畴的前提下,创作出符合当代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和形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体系,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以及多元化做贡献,才能在未来有更加美好的发展。

四、结论

蒙古族的“顶碗舞”是我国舞蹈艺术的奇葩,其高超的演绎技巧、鲜明的民族特色,带给观众们深刻的精神享受,它审美特征的形成和升华,离不开丰富的草原文化和民族生活的影响,也离不开舞蹈家们对它进行的个性化艺术创造,经历了传承、发展以及创新,“顶碗舞”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此刻顶碗舞已经成为蒙古族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在未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蒙古族的“顶碗舞”也将与时俱进,展现出更加绚烂的民族与时代风采,使得民族的舞蹈能够获得更加稳定有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合少数民族的文化,更加全面地促进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1]索丹娜.传承、发展、创新——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顶碗舞[J].艺术教育,2013(11).

[2]杨敏.论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训练课程在教学与创作中的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3).

[3]索丹娜.蒙古族顶碗舞的文化根源与风格特征论[J].内蒙古艺术,2013(1).

[4]郭春敏.传承民族精技 开创民舞新风——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训练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5]刘雪梅.“盅碗舞”的历史传承与发展[J].内蒙古艺术,2012(1).

J722.4

A

袁志敏,女,辽宁阜新人,本科,沈阳音乐学院舞蹈系舞蹈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

猜你喜欢

蒙古族舞蹈动作
学舞蹈的男孩子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动作描写要具体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