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当代社会音乐的审美趋势
——以歌曲《青春舞曲》为例
2017-01-24李奎朋
李奎朋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解析当代社会音乐的审美趋势
——以歌曲《青春舞曲》为例
李奎朋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歌曲《青春舞曲》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民歌,它的创作者——歌王子王洛宾通过多年搜集、整理和改编,让世界人民了解到新疆人民的情感世界是多么丰富灿烂。活泼的节奏和动感的旋律使民歌小曲转变为家喻户晓。如今,从民歌歌手到港台歌星再到“超女”,对这首作品解读随着时代变迁一直进行着调式、节奏等的转型。本文就新疆民歌《青春舞曲》为例,探究当代音乐存在现象与变化趋势,运用当代文艺思潮与审美文化知识从而进行解读与评价。
音乐;《青春舞曲》;审美
一、歌曲《青春舞曲》的音乐现象调查
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由王洛宾搜集、整理。改编后的《青春舞曲》在歌词上进行了很大改动,具有“鱼咬尾”的创作特点,使一、二、四句在格律上基本相似,而一、四句完全相同,第三句的格律完全不同,使这首歌有一种别致的韵味:看似简单之极,但却琅琅上口,欢快明亮。《青春舞曲》首次登台是罗大佑在一九八三、一九八四两年岁末演唱会的实况录音中选出十一首歌做成的合辑,也是当时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第一张演唱会实况专辑,此音乐一发行就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70年代末经由中央乐团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进行演唱,深受欢迎,并收录在专辑1980年《凤阳花鼓》中,李谷一老师对于这首《青春舞曲》演唱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恰到好处地唱出了一缕忧伤感,准确地诠释出了这首歌的真正含义,李老师唱的版本,充分融入了东方文化特色。2011年歌曲《青春舞曲》首次登上春节联欢晚会。忽快忽慢的节奏、绚丽外形的包装、歌曲内容的重新组装再加上现在流行乐器、舞蹈的融合,使歌曲赋予民族气息的同时披上了“时尚”的外衣,镜头下的维吾尔族人民热烈欢呼,转型后的音乐颇得台下观众的认可与好评。如今的《青春舞曲》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观众喜好,已距离原生态本体音乐越来越远,歌曲中维吾尔族音乐元素也看似模糊。为了满足观众需求,商业化趋势化越发严重,在形式上有着强烈商业化的功利主义色彩。
二、当代文艺思潮的社会心理分析
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审美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艺术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种需求,各种流行风格不断刷新。从音乐的功能看,音乐意识形式逐渐减弱。抒情、宣泄、表达和心灵慰藉等心理需求走向顶峰。调查表明90.6%的人喜欢流行音乐,主要动因是希望获得感官上的刺激,满足娱乐心理,将音乐作为一种消遣。时尚变化的心理是一种来自人们的求新、求异、内心本性的抒发,是一种“喜新厌旧”的新时代社会心态。在以北京为首的大都市快节奏的带领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心理需求的变化周期也逐渐缩短。时尚的首发者大都来自上层,作为公众人物引领潮流的代表,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发言也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时尚流行的根本因素是民众的从众心理。一种新兴歌曲发行,正符合部分人以新代旧、一心改变旧生活方式的心态。从市场经济方面来看,时尚激活了原生态,是促进新兴事物的催化剂,为市场的运转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大众化的文化启示
大众化是指一种泛阶级的倾向,表现为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对世俗生活的贴近。大众化从表面看具有集体自发性,但实际背后隐藏着商业利益的操控,在商业化的驱使下,人们为了满足对世俗生活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无所不在的大众消费文化,其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范围,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更深层次。由此发觉新兴艺术对民众生活、情感、审美观的广泛影响是不容忽视,它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逐渐被大众化需求所接受。
四、后现代主义表现
在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出现。其种种特征和主张,如消解深度、浮上表面、取消中心、走向边缘、摧毁传统、蔑视经典,以及商业化、大众化的他律倾向,在我国当代文艺中都有许多相应的表现。审美文化呈现出缤纷、杂乱、无序的景况。在创作时,艺术家注重通俗、流行、时尚等因素的加入,形式上有强烈的商业化的功利主义色彩。它是屈从现实,被商业需求和工具理性而同化。这种反形式的态度不能发展艺术和真正创新艺术,只能断送艺术。
歌曲《青春舞曲》是一首由“西部歌王”王洛宾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此曲节奏轻快、活泼,具有强烈的律动感,是典型维吾尔族活力元素的代表。全曲贯穿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歌曲原调为 f 调,4/4拍,音乐结构短小精练,分为A、B两个部分。歌曲出现多次反复和变化反复。歌词富于哲理,警示年轻人要珍惜青春与时光。随着时代发展,人类思想开放和社会流行因素的灌入,歌曲《青春舞曲》为了迎合新疆市场需求,开始改变了原本样貌,加入了现代新兴元素,受到观众热烈呼声的同时,音乐本体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人们对于新疆民间音乐感受和热爱已经不再浓厚。正因如此,迫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正在抹去高雅文艺与通俗文艺的界限。但这并非是艺术趣味的改变,其中更多承载着商业运作的要求。他们放弃了终极关怀,丧失了创作冲动,只关注世俗琐事,使音乐介入市场机制,走向了商业化,艺术从而全面进入了大众生活。
五、当代艺术审美评价
中国正处在与社会转型期相对应的文化转型期,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弊端。首先,它打破了艺术生活与人类社会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崇高和高雅的艺术被印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后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当代文化的冲击,导致了崇高和理想的衰落。如果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热潮占据了文化市场,并逐渐趋于主导地位,其难免会导致文化生态失衡,使大众文化素养走向低俗化。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创作,如果缺乏自律,没有底线,浅显滑向浅薄,通俗滑向烂俗,这样在夹缝中生存的艺术将没有出路。贻害无穷的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复制性”导致“快餐文化”泛滥,由于急功近利者无节制地解构、戏仿,使千锤百炼的音乐文化的出现变得几乎没有意义。近些年,许多新兴作品泛滥成灾,“艺术家”们日复一日地为受众提供各种大同小异的流行音乐文化,这如同满街琳琅满目的快餐,廉价而畅销,批判热情、创造动力都消失殆尽。这样的音乐文化市场如同焚林而田,表象受到观众一时接受,实则毁坏了音乐本体,终究会让各个层面的受众感到厌倦。
六、结语
音乐作为维系人民情感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媒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后现代化的手段赋予了它转型和快速发展的巨大空间。笔者认为充分认知各种音乐文化类型的差异性是当下首要任务。各类型文化应坚持崇尚创新、自律、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整个社会的音乐文化生态平衡,才能延续音乐文化的魅力和活力。后现代主义艺术在逐渐发育的同时,更应该逐步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和“艺术家”的精神高度,克服自身的发展不足,拒绝商业不当谋利,才能走出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传播困局,走向主流的捷径真正被社会所接受。
[1]王虓.后现代主义音乐的文化特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
[2]弗·杰姆逊教授,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怀与值反思[J].文艺研究,1993.
[4]陶东风.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艺研究,1993.
[5]管建华.西方学者对东方音乐的新观望[J].中国音乐,1995.
J6
A
李奎朋(1994-),女,江苏徐州,在读研究生,新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