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传统节日纪念形式提升民族凝聚力
——以地方历史资源为依托
2017-01-24钟声
钟 声
(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强化传统节日纪念形式提升民族凝聚力
——以地方历史资源为依托
钟 声
(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认同与民族认可更应该加强。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将清明、端午、中秋和除夕等传统节日调整为法定节假日,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国家对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给予了极度的重视与支持,但是时至今日,效果却差强人意。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例,从庆祝形式上强化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以提升民族凝聚力。
传统节日;民族凝聚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东北地区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巩固加强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强化民族凝聚力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作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因其承载的丰厚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极其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例,从庆祝形式上强化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以提升民族凝聚力。
一、四大传统民族节日
透过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民族或国家长期积淀凝聚而成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清晰地再现从古至今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卷。
除夕。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通宵不眠,叫守岁。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清明。古代中国以农立国,人民在农事活动中总结出了有利于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清明即是其中之一。清明节作为一项传统节日,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是重要的祭祖扫墓的日子,另一方面古人还在该节踏青郊游。
端午节。中国纪念端午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百越地区对部落图腾——龙的祭拜。后人隆重纪念端午,更多的是缘于对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纪念。时至今日,屈原作为爱国主义的象征,连同端午一起被人们隆重纪念。
中秋节。此节同端午一样流行中国大多数民族及汉字文化国家。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以月圆寓人圆,以明月寄托思乡怀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二、强化节日庆祝形式,提升民族凝聚力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与冲击,各种“洋节”大行其道,尤其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四大节日的影响随之被弱化,传统魅力在式微。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统节日?如何冲出“洋节”重围,烈火重生、凤凰涅槃?
既然人们对传统节日,对中国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意义不存异议。那么需要我们反思的就是纪念传统节日的方式,强化节日庆祝形式,提升民族凝聚力。
过节,一定是以某些形式在过节。在平常人家,轻描淡写的节日中,我们感受浓郁的节日气氛。试想,岁除时,耳畔再也没有声声爆竹,眼中再无“通宵灯火如织人”,大年初一失却了“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的隆重,除夕对我们又能意味着多少东西呢?我们必须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真实本义,发挥传统节日在民族凝聚力上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
我们在还原传统节日原初内涵的同时,更要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回顾四大传统节日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它们契合每一个新时代,融入时代新的元素,赋予时代新的精神,一直到今天。我们要让传统节日在今天大放异彩,就应赋予它新的时代精神和元素。
以清明节为例。秦汉以来,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内涵不断丰富,纪念形式不断增多。当代的清明节自然也应该有当代的精神。作为清明核心内容的祭祖怀人,“祖”“人”应该更为丰富。我们所要纪念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小家庭、大家族的“祖”“人”,应该放大到整个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烈士,都应该是我们祭奠缅怀的对象。到革命烈士陵园洒扫祭奠不仅是内涵的扩大,也是今天传承上坟洒扫活动仪式的延伸与补充。当今社会,求学在外、工作在外、奋斗在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那种不离家园、不舍乡土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在外的人们如何去进行祭奠活动?时间、地域、精力都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到当地的革命烈士陵园进行祭拜洒扫活动,就成为最好的选择,并且意义深厚。既从形式上强化了对清明核心内容的认知,升华了其内涵,缅怀革命先烈,崇扬爱国精神,奏响时代强音。在活动中遥寄了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以孝治天下”的精神。
祭祀除了内涵的丰富、依托的变更,形式也应与时俱进。传统的香纸蜡烛已不符合时代标准与要求。清明祭扫,也应该从健康生态的角度出发,移风易俗,积极倡导以献花、扫墓、网络祭祀的文明祭拜方式进行。
清明祭拜还要坚决摒弃庸俗化。《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但是上述的祭拜明显已经成为了“污染节”,不仅污染了青山绿水、清风明月,更污染了我们对祖先的敬重、对先贤的缅怀。我们要在“清明风月”中尽情地过好清明节,让清明节在新时代绽放异彩,让传统文化经久弥新。
当然,内涵需要形式来展现,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随着时代变化应该不断强化。强化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依托是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节日的庆祝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去,落地生根,内化为各地人民的生活常态。在本地的民风民情民俗中将特定的节日变为日常的生活。以东北地区清明节为例。
东北地区近代以来特有的革命史极大地丰厚了东北清明祭祀的内涵。近代以来,东北一直站在风口浪尖上,承载了民族太多的苦难。从“九一八”到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人民在林海雪原中坚持抗战整整14载。多少英雄儿女血洒沃土,多少父老乡亲长眠青山。
东北各地的抗日纪念馆,是日常历史警育的最好资源,也是清明纪念活动的极佳场所。各地的革命烈士陵园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是各学校、机关、单位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选择。让当今享受着革命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和平的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民族被他人欺凌之时,当我们的国家面临灭亡之际,是他 ——马占山将军打响了“九一八”事变后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对英雄的祭奠,可以更好地警示后人,我们不称霸,但是我们都有誓死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与勇气。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区域,各民族特有的民风民俗使节日气氛尤为浓厚,庆祝方式更为多样。东北人家过清明早上食面,寓意对逝者的绵长怀念。之后便是祭拜。土葬人家,近者则躬亲祭扫、烧纸培土,远者则备酒馔香烛,隔空遥祭。
作为东北土著的满族过清明有其特有的习俗。他们在坟前插上“佛托”。佛托用柳枝和五色纸制作而成,插佛托是满族特有的清明祭祀习俗,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满族人在白山黑水之间繁衍生息,清明祭祀弃火而用佛托,与他们对山林的崇拜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安全至上以防引火烧山,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有关。
三、强化庆祝传统节日形式的意义
第一、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首要传承的就是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我们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强化,使传统精神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并发扬光大。
第二、促进经济发展。对传统节日多样化的庆祝,可以多方面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企业品牌、文化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显现。各地的旅游业可以围绕传统文化,融合民俗民情,形成地域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相关企业产品可以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既传播了传统文化,又提升了企业品质。另外,相关企业还可以拓宽生产视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生产相关产品。因为传统节日的周期性与连续性,会使企业充满活力,不至于市廛。在琳琅满目的节日商品中,人们超越时空,直面先祖圣贤,重温传统,体味传统,传承文化。
第三、促进和会和谐。传统节日的主题毋庸置疑是传承家国情怀,作为全民共享的节日,同时又具有大众娱乐色彩。强化庆祝形式,不仅可以在娱乐中演绎国家意识、爱国情感,而且在娱乐中促进社会和谐。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和而不同”,追求和谐。从古至今,中国人历来注重与天地、鬼神、家族、他人、社会的和谐。人们在节日的庆典中一方面表达对自然对祖先的敬畏,一方面舒缓劳动后的疲惫身心,享用辛勤劳作后的果实。在这些活动中,建立、和谐了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当代,小长假本身就是身心的一次放松与舒缓。同时人们还可以走进自然,亲和自然,走出家门,亲和他人与社会。人们重新发掘先秦儒家、道家等思想文化中的人性意义与价值,不仅对传统有新的认知,而且能诗意地栖居于快节奏的当代。
[1]孙熙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2]毛峰.不可不知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3]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陈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8.
[5]刘翠萍.中国传统文化探源[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D633
A
钟声(1979-),女,土家族,湖南常德人,东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
吉林省社会科学课题省市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