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财政信贷平衡思想的应用与实践检验*

2017-01-24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陈云公债信贷

闫 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 上海 201204)

陈云财政信贷平衡思想的应用与实践检验*

闫 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 上海 201204)

每种经济思想都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都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补充。财政信贷平衡思想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也得到了不断地实践和应用。通过三个具体的实践案例,分析了陈云财政信贷平衡思想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陈云财政信贷平衡思想对当前经济调控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无论是欧洲债务危机,还是我国当前的地方债务问题,陈云财政信贷综合平衡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财政信贷平衡;经济调控;陈云经济思想

一、引言

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是在中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调控中,陈云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平衡”的经济思想。“四大平衡”包括财政收支平衡、银行信贷平衡、物资供需平衡和外汇收支平衡,后来构成了陈云经济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1]。陈云同志一贯坚持财政收支平衡,主张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反对建设规模超过国力,坚持财政收支平衡,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建设指导思想在财政工作中的体现。陈云同志坚持财政收支平衡,表现在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2]。在实践上,由于他坚持财政收支平衡,使我们迅速地恢复了经济,克服了建国之初的严重财政困难,有效地调整了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取得了调整的成功。在理论上,陈云同志详尽地论述了坚持财政收支平衡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具体说明了财政平衡的重要作用,认为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相平衡的重要前提,是做到信贷平衡、物资平衡、外汇平衡的重要保证,是按比例分配建设资金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3]。总体来看,财政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键,是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陈云同志认为,除非在万不得已的战争条件下,不能用赤字搞基本建设,也不能用发票子的办法弥补基建赤字。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应该是切实的,而不能只求得预算表上的平衡[4]。

当然,每种经济思想都是特定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都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持续的发展当中,陈云的经济思想也需要动态地来看待。陈云经济思想的特点在于其核心内容是超越时代的,虽然这种思想是在计划经济工作中提出来的,最初是为了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其思想内涵仍然是适用的。陈云经济思想要求主观能够服从客观,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而不是过于突出主观愿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陈云思想里只是工具与手段,他的基本思想并不局限于解决计划经济的问题,而是对宏观经济运行基本规律的认识和对基本国情的把握。只要把握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基本联系,陈云经济思想对现代经济建设和调控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价值[5]。

已有的研究偏重于对陈云经济思想进行梳理和解释,但对陈云经济思想在实践中的发展和检验还不是很多。从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调控的历程来看,陈云经济思想已经得到了多次成功的应用,化解了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现代社会中的很多问题,无论是国际社会的欧洲债务危机问题,还是我当前面临的地方债务问题、货币问题,其本质根源都在于财政信贷的失衡,我们将陈云财政信贷平衡思想运用到这些实践问题的分析,探讨陈云经济思想对现代经济调控的指导价值。

二、陈云财政信贷平衡思想的内涵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财经委员会主任,在中共中央和政务院的领导下,主持全国经济工作。面对全国满目疮痍的局面,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1949年,陈云主持全国财政、外汇、物资的统一管理和调度过程中,迅速制止了长期战争形成的严重通货膨胀,奠定了综合平衡思想的经验基础;在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及时努力地纠正了1953年、1956年的两次小冒进,使综合平衡的思想臻于成熟,并于1957年初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述[6]。

陈云的财政信贷平衡思想,属于陈云综合平衡思想的一部分。陈云同志认为:“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离开别的部门”。因此,综合平衡不仅要求各个部门自身做到平衡,还要求各个部门之间做到相互平衡。综合平衡思想是一种整体观,只有国民经济整体的各个部门之间实现了各自平衡和相互平衡,才是实现了综合平衡。陈云同志明确指出,财政、信贷、物资必须平衡。他认为:“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来说也会是平衡的。”[7]

在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和物资平衡中,陈云同志认为财政平衡是关键:“财政有了赤字,物资供应就不平衡,财政收支略有结余是必要的,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便需要逐年增加物资的周转量,也就是要适当地增加库存量。所谓财政结余,并不是结余钞票,主要是结余相应的物资。”[8]

同时,陈云财政平衡和信贷平衡的实现,又依赖于物资平衡这个基础。陈云同志从实践中发现,我国国民经济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这种紧张的平衡在物资分配上尤为突出。所谓紧张平衡,就是常常有些东西不够。陈云同志确定了物资合理分配和使用的顺序:要首先保证生产和市场的最低需要,然后才能用来搞基本建设,否则就是只顾建设,不要人民。

1957年,针对经济建设中几次“冒进”,他提出了一种当时非常新颖的观点,即建设规模一定要和国力相适应。后来,他又剖析了大跃进中的经济问题,认为破坏了国民经济应有的比例关系,使得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从而严重影响了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他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按比例进行。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根据按比例规律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并以此指导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为了防止建设规模超过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第一,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应当平衡,并略有节余。相应地,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也需要平衡。在国际经济往来增加的条件下,还要争取外汇收支平衡。第二,原材料供应紧张时,供应顺序应是先生产、后基建。第三,购买力提高必须同能够供应的消费资料增长相适应。如果以上这几方面平衡搞好了,国民经济的比例也就相对合适了。

综合来看,陈云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思想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第一,陈云的财政信贷平衡思想是从全国大局出发考虑的一种综合平衡。只有搞好平衡,国民经济才能稳健地运行。财政信贷的平衡和物资的平衡也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因而物资也需要合理地安排。如果考虑到国际经济,那么财政信贷还与外汇紧密相关。国内平衡和国际平衡都是需要考虑的。对陈云同志生活的年代来讲,在财政信贷平衡的基础上,还需要搞好外汇平衡,这与现代经济学强调的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陈云的财政信贷平衡思想不是一种局部的思想,而是基于国民经济全局的一种考虑,综合平衡强调的也是全国的平衡。[9]

第二,陈云的财政信贷平衡思想是一种突出重点的结构性平衡。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尤其强调经济发展一定要有重点,他强调如果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突出重点才能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陈云经济思想常常强调以农业建设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强调统筹协调的结构平衡。仅仅控制财政平衡也不行,还需要控制信贷平衡。如果只有财政平衡,而信贷失衡的话,那么财政平衡就是假平衡。控制信贷平衡,就需要控制贷款的总规模,特别是投资性贷款的规模。因此,可以把货币发行作为一个制约的关口,控制好货币发行,是实现财政信贷平衡的一个关键,也是检验财政信贷是否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陈云财政信贷平衡思想的实践应用与检验:几个案例

陈云的财政信贷平衡思想,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后来的经济建设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1949-1950年,1956-1957年,1961-1962年这几个时期,陈云都是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导了经济的调控。陈云同志和当局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实现了经济的平衡。陈云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工作后,仍然坚持其经济调控的财政信贷平衡思想。我们通过三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展示陈云经济思想在中国经济实践中应用。

(一)建国初期的公债发行与陈云经济思想的应用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曾通过发行公债来筹集资金,用于恢复当时的国民经济。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中央人民政府军政费用支出浩大,国家财政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难之中,通货膨胀,币值大跌,物价猛涨。1948年底人民币发行总额为184亿元,1949年11月底则达16000亿元。钞票发行过多,投机商兴风作浪,再加上恶劣的市场环境,三方综合作用导致币值下跌,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高涨。[10]

1950年,陈云同志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在陈云同志的主持下,为了控制当时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弥补财政赤字,中央人民政府成功地发行了共和国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在“一五”时期,中央人民政府发行了多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运用公债作为筹集资金的辅助手段。[11]

建国初,面对当时财政开支不能减少,物价不稳的困难,发行公债已是迫不及待。在上海财经会议上,陈云和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五地区的财经部门领导干部,全面研究了解决经济困难的对策,对发行公债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对发行债券的作用和意义他解释说:“这种公债的作用,在于弥补一部分财政赤字。人民购买公债,在全国经济困难情况下,也是一种负担。但是这种负担,比起因增发钞票、币值下跌所受的损失来说,是比较小的。”

陈云对公债的发行数量进行了认真研究后,认为:“中国地方如此之广,发一亿二千万银元的公债,数目并不算多。东北四千万人口,私营经济所占比例较关内低得多,两期发一千二百万银元的公债,第一期已经按期完成了。关内私营经济占的比重比东北要大得多,公债数目可以定大一些。”陈云同志对发行公债可能遇到的困难作了预测。“发行公债也是有困难的。目前工商业还不能正常生产和经营,公债派下去会叫的。发了公债,城市工商业是否会垮?我看不会,因为每月发行的钞票超过公债收回的钞票。现在我们每月发行现钞一千六百三十三亿元,而发公债收回的只有六百亿到七百亿元,这是有限度的收缩,不要顾虑筹码会少。我们到时候看情况,如果紧得不行,就后退一点。”[12]

从“一五”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过程中,就可以深深体会到陈云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方面,根据实践经验对公债的需要量作了充分的估计,并对公债发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稳当的措施;另一方面,对公债的印制、发行、还本付息、债券回收等其他事项,都掌握得非常详细,使得陈云的经济思想得以顺利发挥指导作用。

(二)1956-1957年“反冒进”与陈云经济思想的应用

在1955年7月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和当年10月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有些人认为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方面,有些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了,存在着右倾保守思想,应该克服和批判。因此,在确定1956年国民经济计划时,对国家的财力、物力情况估计不足,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思想在经济工作中开始抬头。在国民经济计划大发展的要求下,要有相应的财力保证。因此就编制了一个当年计划收入297.32亿元(后来调整为286.25亿元),计划支出307.431亿元的赤字预算。实际执行结果,1956年国家财政总收入287.43亿元,总支出305.74亿元。如果从两年收入中扣除国外借款,从支出中扣除1955年动用上年结余拨付的流动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地方周转金等因素,1956年收入实际增长15.83%,支出实际增长22.77%。当年收支相抵,支大于收18.31亿元。这个差额除了动用历年结余10.11亿元外,仍有财政赤字8.2亿元。这笔财政赤字是动用财政存款、向银行透支和动用地方预算周转金解决的。

在信贷上,1956年计划农业贷款增加112亿元,但执行结果增加了20.3亿元。原计划增加手工业、公私合营企业贷款2.9亿元,结果增加了9.4亿元[13]。由于银行信贷收入增加少,支出增加多,收支相抵,出现相当大的差额。为了弥补这个差额,只好靠增发钞票来解决。

由于1956年财政、信贷双双出现了差额,银行也被迫多发行了一些货币。同1955年底相比,1956年底市场货币流通量增加了16.9亿元。当然,在增加的货币中,有一部分是正常需要,是为了适应市场流通而发行的,但也有一部分是超过正常需要而多发行的。财政、信贷造成的差额,一共大约多支付了20多亿元,即商品物资的库存减少了20多亿元。从当时看,动用一部分库存物资,以支持财政支出和信贷支出的需要,是完全必要的,根据当时我国商业部门经常保有的周转和库存物资的情况,动用20多亿元的物资还不至于影响大局。

1956年,由于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存在着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倾向,造成国民经济有关方面的紧张局面。陈云同志在1956年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主管财经工作。陈云同志和当局及早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在党中央领导下,及时采取了果断措施,纠正了冒进倾向。

首要的措施是统一思想,反对急躁冒进的倾向。陈云同志建议适当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合理调整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陈云总结了1956年反冒进经验时指出,计划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供应平衡、财政收支平衡和银行信贷平衡。陈云讲活对克服冒进倾向,顺利完成1957年计划起了重要作用。在安排1957年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时,比1956年实际数减少了20%以上,这对减少财政压力,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建设和加速工业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1961-1962年的通货膨胀与陈云经济思想的应用

但是反冒进的成果,并没有维持多久,后来急躁冒进又以更激烈的形式得到发展。从1957年到1958年一次比一次不顾事实地批判了1956年的反冒进,并在批判反冒进的气氛下,提出了“大跃进”和其他一些不切实际的动员口号。一时间,中国的财政经济陷入困难,并被迫进行了若干次调整,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了损失。

1926年2月26日,陈云在《目前财政经济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办法》的讲话中指出:“要采取一切办法制止通货膨胀,大体有四种办法:一是严格现金管理,节约现金支出。银行要把钞票管理好,能不用的钱一定不用。1962年和1963年,必须千方百计做到财政、信贷收支平衡”。[14]而要管理货币,制止通货膨胀,不仅要运用货币政策,还要运用财政政策。按照陈云的思想,中央提出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银行工作“六条”和财政工作“六条”,解决了货币发行过多、物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对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恢复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2年,国家为了回笼货币、稳定市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际上可以看成是陈云财政信贷平衡思想的运用。主要的是紧缩财政支出,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冻结银行存款,精简职工,增加商品供应,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增加收入等,这些对货币回笼都起了一定作用。例如,1961年货币流通量和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例(即是每一元票子有多少商品零售额)为5.5元,1962年为5.9元,1963年为7.3元,可以看出,流通中的货币在逐渐减少,市场供应的商品在逐渐增加。

同时,市场货币流通量和商业部门库存的比例,1961年为1∶2.97,1963年为1∶4.34,也高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水平。这都反映了财政和货币正处在逐渐转向正常的过程中。财政收支从赤字到结余,物价从上涨到回落,市场供应从紧张到缓和,货币流通从过剩到正常。1962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上年水平相近的情况下,年末货币流通量却减少了15%。全国集市贸易的价格比上年下降了35%。这种转变过程说明,国家经济正在加速向全面好转的方面发展。自1958年后的财政信贷失去平衡,再到1962年以后逐渐实现再平衡,是陈云财政信贷平衡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佐证了理论的前瞻性和全局性。

四、陈云财政信贷平衡思想对当前经济调控的启示

陈云的财政信贷平衡思想即使放到现代社会来看,仍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如果财政信贷平衡被破坏,那么经济就可能出现问题,甚至出现经济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欧洲债务问题爆发的一个外部诱因,世界各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纷纷扩大财政支出,欧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扩大财政支出,从而导致更大的财政赤字和更多的公共债务。由于欧洲债务问题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也严重破坏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约束。

从陈云经济思想的视角来看,就是导致了严重的财政信贷失衡,因此欧洲债务危机问题也将是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问题。2010年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拉开序幕,之后不断升级。在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的公共财政和银行业也接连遭遇到类似的困难。2015年7月,希腊甚至进行了全民公投来决定希腊解决债务危机的路径。欧元区一些国家的财政信贷平衡被严重破坏,导致了债务危机问题,这与陈云的财政信贷平衡思想是具有极高的一致性的。

近年来,地方债务风险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主要风险点,陈云的财政信贷平衡思想在这里也有很多的体现。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对地方举债融资体制、地方债务风险控制基本原则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意见,10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地方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把地方债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尤其是到了2015年,地方政府财政失衡的状况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2015年到期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规模1.86万亿,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比重达到17.06%。如果考虑2013年6月以后的新增债务,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预计在20万亿左右,到期债务会在1.86万亿基础上有所增加,其中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约2.3万亿。因此从2015年开始,地方政府会面临非常严峻的债务风险。

2015年3月12日,财政部下达了1万亿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债务额度,置换范围是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确定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存量债务中2015年到期需要偿还的部分,1万亿的总额度大致占到了置换范围的53%,目的是降低地方政府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这些举措的实施,也是陈云财政信贷平衡思想的一种实践和检验。

实际上,早在1958年,我国也面临过类似的财政债务困难。当时陈云同志是财经委员会主任,1958年4月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行地方公债的决定》,决定从1959年起,全国性的公债停止发行,而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确有必要的时候,发行地方建设公债。同时规定年利率一般不宜超过2%,必要时可发行无息公债,其偿还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我国当前的地方债务置换,实际上也是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来缓解债务压力,减小利息负担。

陈云的财政信贷平衡思想是一种突出重点的结构性平衡。由于中国当前不同地区发展程度差异过大,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有待解决,有许多方面急需政府财力支持,导致地方政府长期赤字已成为一种常态。在地方各级政府,许多债务处于隐性状态。由于财政的不平衡,货币当局也需要不断发行货币来进行补充,信贷平衡实际上也隐性地遭到破坏。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与欧洲债务危机是两个类型的问题,但是都是财政出现重大失衡的表现。从陈云经济思想上看,及时纠正这种失衡状态是首要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地方政府的财政结构问题,避免这种状况的持续。中国地方债务体系尚缺乏法律上的保障,政府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且政府内部的债务统计尚未公开化,没有制定完善的地方政府财务报表。从监督机制方面来看,对地方债务风险评估,需要借鉴相对成熟的国际经验。

陈云的财政信贷平衡思想是从全国大局出发考虑的一种综合平衡。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局部与全局的集成上整体考虑,统筹谋划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行动路线。在经济步入新常态时,陈云的财政信贷平衡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吴易风. 陈云的综合平衡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3).

[2]赵士刚.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陈云经济思想及其意义.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5).

[3]迟爱萍. 陈云与新中国经济论纲(下)[J]. 党的文献,2010,(4).

[4]裴元秀. 陈云财政论著浅谈[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74.

[5]朱佳木. 陈云和他的事业——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

[6]程恩富,程言君. 蕴含丰富科学发展观的陈云经济思想研究[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陈云年谱(中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53.

[8]陈云. 陈云文选(第二卷)[M]. 人民出版社,1984.63.

[9]中国宏观经济学会. 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陈云经济思想研讨会文集[M].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56.

[10]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档案馆编.1949一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167.

[11]潘国琪. 陈云公债思想探析[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3).

[12]陈云. 陈云文选(1949-1956)[M]. 人民出版社,1984.7.

[13]宋新中. 当代中国财政史[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195-202.

[14]陈云. 陈云文选(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86.201.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与陈云纪念馆联合项目“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调控方式的演进(CYS201301)”;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信贷竞争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适度监管研究”(14ZS159)。

2017-11-07

闫明(1980-),女,吉林长春人,法学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副教授。

F830.91

A

1672-1071(2017)06-0048-06

辉龙)

猜你喜欢

陈云公债信贷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