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互联网“丧文化”现象解析及对策

2017-01-24骆剑琴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丧文化青少年环境

骆剑琴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关于互联网“丧文化”现象解析及对策

骆剑琴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丧文化”在90后中兴起并扩散至不同年龄段的网民,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副作用。本文试分析“丧文化”兴起的成因、对待其的态度,谨提出针对青少年远离“丧文化”的三点措施。

丧文化;90后;现象解析;对策

一、什么是“丧文化”

“丧文化”作为一个网络热词,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其主要以微信上的“马面人身”“悲伤蛙”“长腿咸鱼”等沮丧图像,和极具辨识度的“葛优躺”等流行网络表情包为具体表现形式。“丧文化”主要是在一些90后的年轻网民中兴起,籍以表达个体无奈的情绪和极端、消极、绝望的心态。凭借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自媒体的传播力量,这种消极文化正在感染、扩散至不同年龄段的网民,包括未成年的青少年和儿童。

二、“丧文化”缘何在90后青少年中产生

(一)90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不同

90后青少年出生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性成果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的时代背景下。从1993年开始,粮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人们从缺衣少食到丰衣足食。生存问题的解决、生活产品的丰富,让90后可以比他们的前辈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内在精神、情感需求。同时,较之80后的中国首批独生子女,虽然同为“六大一小”的家庭互动模式,但是当时社会物质产品还不够丰富,家长的生存和生活压力还比较大,而且整个社会缺乏对独生子女这一独特模式的教育方法和经验,80后孩子得到的家庭关注更多地集中在物质产品的满足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经验的累积,90后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对孩子的各种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都很关注或者在意,这让90后更善于也可以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各种内心体验与诉求。

(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是其技术背景

90后的青少年成长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尤其是因智能手机的普及而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一方面降低了上网的成本,另一方面增进了上网的便捷性、即时性,这让在网络时代生长起来的90后极具互联网特质。同时,互联网虚拟性、弱社会性的特质,易让各类年龄的网民自认为可以比现实生活更加任性地表达自己的各种观点。而90后的他们虽然年龄不大但网龄不小,非常擅长利用移动互联网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刷存在感。长期的互联网生活,使他们在虚拟世界里体会真实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虚拟存在。这样虚虚实实的生活,以自媒体为惯性的表达方式,让喜欢标新立异的90后将二次元、无厘头等多种元素分解为“丧文化”的文化表达方式或者文化符号,并凭借互联网一波接一波的视听混淆、压力传导之后渐成气候,甚至成了个别年轻人标榜的一个性格符号。同时,90后青少年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其学习模式具有强烈的互联网时代的特征。首先是信息来源和选择的海量化,容易形成90后知识面广度扩展,但是深度欠缺学习效果;其次是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容易让90后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构建的理论框架不够严谨;最后,答疑释惑的搜索引擎化,答案容易得到却欠缺理论分析与实践检验,容易让90后形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这种缺乏系统理论学习的模式,容易让90在面对所谓的“流行文化”时,往往不会去分析其是否科学、合理,而更多的关注其是否新奇或者潮流,因此也更容易追随潮流而缺乏反思。

(三)90后社会客观环境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90后青少年一方面成长在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拉大、房价居高不下、就业困难依旧等压力。受制于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尚未完全成熟的90后在逐步走向社会、逐步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一方面因为物质生活改善带来的视野拓展、眼界开阔、受教育程度提升带来的对美好生活的极度渴求;另一方面又因为还未能实现社会角色的完全转换和自我认同,对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既缺乏理性分析,又容易受到消极影响,在学业、事业、生活遭遇挫折、困难、烦恼的时候,难免流于消极。

三、如何看待90后青少年“丧文化”流行的现象

90后青少年年龄介于18至27岁之间,总体上处于生理发育成熟,社会心理发展、社会角色自我认同及社会责任的认定与承担上还不够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难免会有青少年因为好玩、追逐潮流而加入“丧文化”的传播阵营,或者仅仅通过“丧文化”表达一时的主观情绪感受,对此,应不贴标签、不打棍子。但是,言为心声,语言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长期沉浸在消极、消沉、颓废、绝望情绪的“丧文化”语言环境,会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消磨青少年的意志,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褪去自己和这个社会的有机联系,从而丧失迎难而上、挑战自我与完善自我的意志与能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极大的危害。

四、引导青少年远离“丧文化”的几点措施

(一)重视家庭环境的营造,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把对孩子的关爱从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多地转到精神层面的关注上。家长应青少年从小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并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多承担家庭责任,带领他们感知生活的乐趣,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苦。同时,身教重于言传,家长也应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应对人生的困难、挫折与失败,并帮助青少年认识到借助“丧文化”表达一时的情绪和沉浸在“丧文化”中的区别,让青少年更加客观理智地对待“丧文化”。

(二)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用积极向上的“燃文化”引导学生成长

“丧文化”虽然兴起于90后,但传播并不局限与90后,还有很多00后也参与进来。较之90后,00后对“丧文化”的影响和危害更加缺少分辨力。对此,学校一方面应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过滤“丧文化”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塑造丰富多彩的、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燃文化”产品与活动,吸引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健康成长。

(三)打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首先,创建符合时代和青少年自身特点的网络语言环境。“丧文化”凭借各种图片、表情包、网络流行语流传,一方面是网络语言环境的既有特点,另一方面也是网民语言表达能力缺失的表现,即无法用更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感受。引导青少年在诗歌中汲取素材,从名著中获得养分,创建符合时代、符合自身特点的青少年网络用语。同时,在语言传递方式和表达艺术上,可以在传统的灌输和说教的方式上增加青少年喜欢的出乎意料、与众不同、灵动活泼的表达手段和交流方式,在适应青少年语言表达习惯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提升语言审美品位与层次,从而帮助青少年脱离低级或低俗的网络语言环境,使“丧文化”丧失感染与传播的语言环境。

其次,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拓展生活境界。从价值的角度来说,青年人朝气蓬勃,有理想、有智慧、有力量,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就应该趁年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自觉加强学习、自觉奉献青春,敢爱敢拼,敢试敢为,与颓废的生活方式绝缘。因此,要引导青少年培育家国情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把生活空间、眼界局限于个人利益的得失、个人情绪与需求的满足与否。同时,要通过教育与宣传,让广大网民自觉认识到,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既是网络文化传播的受众,也是网络文化传播的主体,要自觉地认识到网络文化的传播是没有年龄分级的,因此要学会自觉地为未成年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最后,社会要通过各种机构或者组织去关心青少年的心态和生活,帮助他们缓解他们的压力,学会倾听他们的诉求,真正为其排忧解难,及时地将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也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构建落实在实践中。同时,为青少年的发展与提升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倡导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摒除浮躁之风、功利之风,引导青少年用理性的成长、理性的应对人生的各种境遇,让“丧文化”的传播失去社会土壤。

注释:

①到处都是“葛优躺”因为“丧文化”真的很流行啊.新浪科技,2016-08-11.https://baike.so.com/doc/25713604-26802306.html.

G642

A

猜你喜欢

丧文化青少年环境
青少年发明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如何看待“丧文化”?
材料作文“丧文化”导写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丧文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