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2017-01-24侯锡铭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责任感立德责任

■ 侯锡铭

(浙江农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侯锡铭

(浙江农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新的时代使命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注入新的内涵。立德树人必须眼中有“人”,这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逻辑起点十分契合。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摸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总体特征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要遵循社会责任感形成的一般规律,又要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特殊性。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中,自我教育是核心。大学生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自觉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为信念,将个人的人生目标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立德树人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特殊性

大学生是青年中拥有较多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也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关注既意味着对大学生群体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这里的“更高的期望”包含丰富的内容,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学生群体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近年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层面持续广泛的关注和探讨,研究视野十分广泛,其中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研究的成果最多。但是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辅之以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育人效果不甚理想,存在协同效应欠佳等问题。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鲜明地提出了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既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也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高校立德树人,首先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体现的是教育的特殊性与阶级性,也就是教育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我国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这“四个服务”为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与社会发生着各种联系,只有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是立德树人的重大问题。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事实上,责任与人相伴而生。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责任时强调,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这表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应履行自己的责任;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有社会责任感,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和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不仅事关自身的成长,而且事关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为此,《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3]。

当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责任。季羡林先生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4]每个人都应该领悟这句话的深刻哲理,大学生更应如此,因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观察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有学者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变化,把它分为四个阶段:1949-1966年的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熏陶下的强烈的奉献和牺牲精神;1966-1976年的“崇高理想”与“造反有理”引领下的政治盲从;1977-1989年的自我实现与振兴中华的弥合与冲突;自1990年初期至今的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寻求平衡的务实意识[5]。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这种变化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发展及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要求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今天高校学生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亲自参与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乃人生之大幸。当代学生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6]。从这段重要论述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肩负的社会责任更重,但更容易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也更幸运。

立德树人必须眼中有“人”,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这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逻辑起点十分契合。关于什么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很多定义,核心都是指大学生在处理自身与家庭、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中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因此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摸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总体特征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代大学生,从“80后”到“90后”,曾一度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这种看法是不客观的,也是片面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连续多年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我们看到,在红十字会的无偿献血活动中,参与组织、倡导和服务最积极的是大学生,完成无偿献血任务最好的也是大学生。在每年的征兵活动中,大学生新兵比例逐年提高。北京市征兵办的一组数据显示,北京市虽然高校云集,但过去大学生新兵凤毛麟角,但从2011年开始比例越来越高,2011-2015年分别为51%、56%、61%、61.8%和70.8%[7]。在北京奥运会等大型体育比赛、杭州G20峰会等重大活动以及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活动中,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主要是大学生。在里约奥运会上,除了代表团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以及记者之外,还有一群特殊的中国人,那就是来自中国的志愿者们。300名中国志愿者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8]。

但是,也必须看到,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多元格局和文化多元化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加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协同效应尚未完全形成,以及受到自身经验和阅历的制约,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层次不高,的确存在社会责任感淡漠的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四重四轻”的倾向:一是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二是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三是重金钱崇拜、轻事业追求;四是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现实中,有的大学生毕业后不去找工作,乐意做“啃老族”,根本不考虑对父母的责任;有的大学生遇到室友生病,不主动关心;有的大学生对慈善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那是有钱人做的事,与己无关;还有的大学生接受社会捐赠,完成了学业,但并不怀感恩之心、回馈社会。这些尽管都是个别现象,但背后折射出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因此,全党全社会以及教育部门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要把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任扛在肩上,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同时要突出问题导向,在解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问题的主要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家庭和社会都要与高校相互配合,形成和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协同效应。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知是前提。只有解决了认知问题,才能达到认同进而践行。这就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学生用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历史眼光,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四个正确认识”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四个正确认识”深刻回答了大学生为什么要肩负时代使命、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等基本问题,为大学生破除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误区提供有力指导。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自身的规律,一般要经历知、情、意、行的过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遵循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规律。但是,大学生不同于其他群体,也不同于中小学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以青少年社会化为例,大中小学生都需要经历这个过程。他们需要通过外在教化、人际交往、文化熏陶、社会实践等途径和方式,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生产技能、文化知识、社会规范,从而扮演社会角色,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但是,大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习得的方式和途径是不完全相同的。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小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他们除了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交流外,其余时间主要与父母发生联系,与社会的联系程度较低。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主要是当前听父母的话,将来孝敬父母。这就决定了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是通过学习习得的。当从高中进入大学后,他们大多离开父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过程。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学习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成为更重要的任务。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面迅速拓宽,联系更加频繁,不仅要与同学、室友相处,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高校对社会实践育人的日益重视,使得大学生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接受教育、增长才干。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仅是通过学习习得的,还有更广泛的途径,如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活动等。

从社会角色的角度看,每一个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都有一个相应的社会角色。中小学生社会身份的过渡性时间较长,社会对他或她的期望就是好好学习。因此,社会角色的任务基本相同,且具有单一性。大学生则不同,党、国家和社会都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角色期望,因此对他们的社会角色要求更高,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学生会经历两个特殊阶段,一个是从高中到大学,一个是从大学到社会。这两个阶段的过渡特别快,不少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运用榜样激励和心理疏导等方法,及时回应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9],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度过适应期。

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中,自我教育是核心。由于社会生活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学生往往从对社会现象的感性认识出发来理解社会,以为真实的社会就是各人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不容易看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也就不容易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当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的普及推广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广泛而深远,其开放性、互动性和平等性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但是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他们看到的往往并不完全是真实的世界,而且网络的虚拟性会助长大学生的放纵心理,从而忽视社会责任的存在。因此,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自觉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为一种信念,将个人的人生目标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从而为将来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坚强的信念支撑。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自我教育中,逐步明确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自己对自身、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以及自然界担负着什么责任,以此来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能力。千万不要认为社会责任是可有可无的。这就如同警察,即使他不是正在执勤,但只要他身穿警服,当党和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就要往前冲,因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警察的神圣责任。

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这些困惑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可能造成一定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10]。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因为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但是对于经验和阅历并不丰富的大学生来说并非小事。倘若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上述状况,及时给予解疑释惑,大学生就会更快走出疑惑、彷徨、失落,更容易认识到人生经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社会责任感的本质特征告诉我们,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了用武之地,大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价值感和使命感。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总结反思,可以加深对国家、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高校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行动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11]。每一位大学生都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坚持知行统一,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增强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角色期望。尤其是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能够让大学生深入体验社会生活,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在助人的同时达到知行合一、实现自我价值,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的有效途径。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新的时代使命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注入新的内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要遵循社会责任感形成的一般规律,又要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特殊性。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中,自我教育是核心。大学生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自觉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为信念。

[1]《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载《京华时报》,2016年12月9日。

[2]《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1年第32期。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载《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4]季羡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载《世纪行》,2006年第12期。

[5]李苑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变迁和反思》,载《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6][8][9][11]《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3日。

[7]周景红:《征兵数据释放出怎样的积极信息》,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6-05/21/c_129003382.htm[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责任编辑:邢 哲)

2017-01-10

侯锡铭,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内容体系构建及路径研究”(课题编号:Y201635109)、浙江农林大学高等教育基金项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路径探索”(课题编号:SZYB201601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责任感立德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