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在改革中的新跨越
2017-01-24张良驯
■ 张良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在改革中的新跨越
■ 张良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目前共青团改革是党中央部署的群团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和增强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内在要求。这三种属性作为共青团改革的价值导向,与共青团改革密不可分,既对共青团改革具有指引作用,又随着共青团改革的展开和深化而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在共青团改革中,把政治性列为第一属性,更加突出政治任务,采取许多强化政治性的措施,使得共青团的政治性获得了新的发展;凸显共青团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团员的先进性建设,扩大基层工作覆盖面,使得共青团的先进性获得了新的发展;突出凝聚青年在共青团工作格局中的基础作用,更多关注普通青年,建立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的制度,使得共青团的群众性获得了新的发展。
共青团改革 政治性 先进性 群众性
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这个三位一体的组织定位使得共青团不同于普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201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要“以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基本要求,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1]。这三种属性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共青团改革的基本价值导向。作为党中央部署的群团改革的重要内容,共青团改革既源于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体现得不充分,又为保持和增强这三种属性提供了契机。随着共青团各项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和推进,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正在得到新的加强,实现新的跨越。
一、共青团政治性的新发展
政治性是指共青团是一个政治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政治性的内核是党性,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履行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职能。在共青团改革中,政治性有了新发展。
1.政治性被列为共青团的第一属性
共青团改革源于2015年1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指出,改革创新是群团工作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要“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创新”。该文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命题。这条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三个统一”“六个坚持”。“ 三个统一”是指各群团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所联系的群众、依法依章开展工作相统一。“六个坚持”是指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服务群众的工作生命线,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包含了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等政治性要求。
在共青团改革之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关于共青团基本属性的普遍说法是先进性和群众性,也就是说,政治性没有单列,而是包含在先进性之中。把政治性正式单独列出来作为共青团的第一属性,源于2015年7月召开的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该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突出强调这三种属性是会议的核心内容。之所以强调政治性,是因为我国有多家群团组织,有的群团组织政治性不是很明显,需要增强政治性。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共青团与共产党具有特殊的政治关系,一直以来比一般的社会组织乃至其他群团组织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性。对于共青团来说,把政治性单列出来作为第一属性,有利于其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主张,紧扣党的工作中心开展活动。201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贯彻了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直面问题,对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做出了务实可行的改革部署。共青团改革突出政治性,有利于共青团继续保持政治性,并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增强政治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好地履行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职能。
2.共青团的政治任务更加突出
在共青团改革中,共青团强化了引导青年听党的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政治性就是党性。共青团政治性的根本体现是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党的执政考验归根结底是人心向背问题。青年是社会生活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力量,党需要培育青年、争取青年、赢得青年,但不可能直接去做广泛的青年工作,因此,除了通过自身组织之外,还需通过建立能够联系青年群体的共青团来开展青年工作。由专门的青年组织做青年群众工作,既是因为政党的执政方式需要通过分支机构、外围组织去承担某一方面的工作,也是因为青年具有自身的生理、心理、思想特征,需要能够适应青年特点的青年组织去开展工作。建立旨在广泛联系青年群众的共青团来帮助党做青年群众工作,这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大优势。共青团不是自发成立的,而是党建立的;不是自我发展的,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的。过去,党之所以要建立共青团,是因为共青团能够带领青年跟着党夺取全国政权;今天,党之所以要发展共青团,是因为共青团能够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帮助党长期执政。党的青年工作是党通过共青团开展的,是党组织动员广大青年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工作。当下,共青团跟党走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共青团能否广泛有效地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能否担负起这个政治任务,是共青团组织与一般青年组织的根本区别,也是衡量共青团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政治标准。
在共青团改革中,各级共青团组织根据政治性的要求,加强了对青年的教育引导工作。这既包括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远大理想鼓舞青年,通过有声有色的工作把党的主张和意志落实到广大青年群众中去,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也包括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去感召青年,组织动员青年矢志创新创业创优,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建功立业,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截至2016年9月,“青春建功十三五”“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等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直接覆盖了两千一百多万青少年。
3.改革措施强化政治性
共青团改革中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政治性建设。共青团中央在改革中加强了对互联网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共青团中央成立了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协调指挥中心,三十多个省级团委也成立了新媒体中心。截至2016年9月,设立了七万多个微博政务账号、两万多个微信政务公众号。这些共青团的网上工作平台采用交流式、朋友式、人格化的引导方法,进行理论逻辑和文件语言的青年化、通俗化解读,探索和推动政治引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施策”模式转变。采用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如制作“跟总书记学动漫”“青年网络公开课”等视频作品,把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团的声音和工作主旨进行再创作、再包装,向青年提供和推介形式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产品。运用青年人的话语体系与青年聊起来,增进与青年的感情。“我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南海是中国的”等网络话题活动获得了十六亿多人次的点击率。
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发布的《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是增强共青团政治性的一个具体体现。《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通过深化“与人生对话”“18 岁成人仪式”等主题活动,普遍建立中学生团校和业余党校,运用微信、微博、QQ、贴吧、网站等新媒体阵地集群等措施,“创新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通过推动全体中学生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加强对中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等措施,“建立健全以志愿服务及社团活动为核心的实践育人制度”[2]。《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通过深入开展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措施,改进创新面向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方式;在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借鉴“第一课堂”的做法,普遍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3],使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4]。
二、共青团先进性的新发展
先进性是指共青团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群众组织,具有领先的理念、宏大的目标和优秀的成员。共青团工作是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因此,共青团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在共青团身上的一种体现。先进性是共青团的鲜明特征,共青团只有保持和增强先进性,才能肩负起组织动员广大青年走在时代前列、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而奋斗、在改革发展中建功立业的重任。在共青团改革的过程中,先进性有了新发展。
1.共青团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更加突显
共青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共青团更好地参与国家治理的必要措施。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共青团工作是国家治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不但可以参与国家治理,而且能够发挥独特作用。共青团改革将使共青团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共青团与普通青年组织相比,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共青团参与国家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共青团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在共青团改革中增强先进性,突破口是积极承担政府的青年事务,进入国家治理体系。青年事务包括政治性事务、经济性事务和社会性事务,涉及青年教育、就业、文化、健康、权益保护等各个方面[5]。共青团是广大青年依法、有序、广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推动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共青团要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发挥作用,依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积极代表和组织青年参与协商民主,通过多种方式反映青年群众的意见;要引导青年参与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要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以合适的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要组织青年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参与社会事务、维护青年利益、救助困难青年、帮扶特殊青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政府要支持共青团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把适合共青团承担的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按照法定程序转由共青团组织行使[6]。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列出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婚恋、青年就业创业、青年文化、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青少年维权、预防青少年犯罪、青年社会保障等青年发展的十大领域。做好这些领域的青年事务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如四川团省委依托“四川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与两千多家社会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创设教育扶贫、就业创业等公益项目两千余个,实施了童伴计划、玩具总动员等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公益项目,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氛围。
2.团员的先进性得到增强
共青团先进性的基础是共青团员的先进性,增强共青团员的先进性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内容。先进性强调共青团员在思想道德、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上优于一般青年。共青团不是一般的青年组织,也不是全体青年的群众组织,而是一个由先进青年组成的青年组织。在这点上,共青团与其他群团组织存在明显的不同。例如,妇联组织是妇女联合会,没有“先进妇女”的概念,包括所有妇女,而且是“联合会”,是各种妇女的联合体。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建团决议》明确规定:青年团的任务“首先要团结和组织先进青年的积极分子,再经过这种青年积极分子的组织去团结和教育广大的青年群众”[7]。共青团第一位的任务是做好共青团员的工作,通过共青团员去影响和带动青年。截至2016年8月,我国有8 746万名共青团员。规模庞大固然重要,但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真正的战斗力、生命力植根于共青团员的先进性之中,蕴藏在每个共青团员身上。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团员与青年不分的现象,部分共青团员先进性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共青团的战斗力,削弱了共青团的先进性。
共青团改革在加强共青团员先进性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新措施。《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要改进团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制定团员发展规划,强化县域统筹,把总体团青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严格入团程序,加强团员意识教育,防止“团、青不分”现象出现,充分发挥团员在青年中的模范作用和对青年的凝聚作用,密切与身边青年的联系,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好生力军和突击队。2016年11月团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发展团员工作细则》提出,按照“坚持标准、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做好发展团员工作;严格发展团员工作程序,突出入团前教育、组织把关、团员参与、仪式教育等内容,新增入团积极分子确定环节,明确基层团委对发展对象的预审环节,规定团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青年入团应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强化对入团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规定须进行三个月以上的培养教育,入团积极分子在被发展入团前要参加不少于八个学时的团课学习,并将参加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入团的重要考察内容。该细则还对少先队组织推优入团、流动青年入团、入团仪式、档案管理、工作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在提出加强中学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切实增强先进性”。该方案针对团员的先进性、光荣感难以体现等问题,提出要用2-3年的时间, 使团员发展和团员管理实现有序、规范, 使团学比例逐步下降。该方案第二条改革措施是“加强先进性建设”,包括严格发展团员制度、健全团员教育管理制度、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彰显先锋模范作用四项措施。其中,最突出的是制定团员发展规划、强化县域统筹,用3 年左右的时间将初中、高中阶段毕业班团学比例分别控制在30% 、60%以内;加强庄严神圣、贴近学生特点的入团等仪式教育,充分运用学习培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同伴分享等方式加强团员经常性教育,组织团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一般累计不少于一天或者八个学时;创新“三会两制一课”方式和载体,把团员教育评议与团员年度团籍注册结合起来;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促进以团支部为核心的班团集体建设。在共青团改革中,改进共青团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可以增强共青团员的先进性和光荣感,使共青团员比普通青年更先进、更优秀。随着共青团改革的推进,每个入团积极分子都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入团,不能抱有“老师让入团我就入”“同学入团我也入”的心态,而要把入团作为一个思想进步、认识提高的过程。这些将使得入团不再是一个人人有份、排队等待的过程,而是只有先进者才能得以加入。要做一个合格的共青团员,就要在日常表现和作用发挥上表现出高于普通青年的先进性,在学校中争当学习标兵,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3.基层工作的覆盖面得到扩大
一个社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在于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共青团改革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根据《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共青团中央机关对部门设置进行了改革,包括整合原城市青年工作部和农村青年工作部,成立青年发展部,成立基层组织建设部、社会联络部,负责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新兴青年群体工作,这样就把服务和促进青年发展、青年社会组织和新兴青年群体、网络新媒体、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制定了《团支部书记年度满意度测评工作实施办法》,截至2016年6月,全市有57 512个团支部开展了测评,测评结果均在公告栏、团属网站、志愿服务APP等平台进行公示,接受团员青年监督,其中有24名团支部书记因满意度票数低于实际参评人数的50%而被“罢免”。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共青团组织先进性的重要体现。目前,共青团虽然拥有三百八十多万个基层组织,但随着青年就业、生活、聚集方式日益多元化,共青团组织覆盖不到、覆盖不全的问题日益突出。很多青年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里和社区、网络空间中,他们包括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网民、未稳定就业者、自由职业者。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新领域中,目前存在大量共青团组织没有覆盖的盲区和“飞地”,共青团工作在新兴青年群体中还没有形成气候,不少一线青年感觉不到共青团组织的存在。当前,共青团正在努力探索如何适应青年流动和分布的新变化,从有利于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出发,改革创新团的基层组织设置,加快在新领域、新阶层中的组织建设,构建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主要措施包括推进社区建团、楼宇建团、青年兴趣组织建团、网络建团;建设“团干部+社工+青年志愿者”队伍;推进“智慧团建”,实现对团员、团干部的直接动员和信息传递。这些措施有利于夯实共青团的工作基础,使共青团更加具有先进性。
三、共青团群众性的新发展
群众性是指共青团是一个青年群众组织,具有群众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能够与青年保持广泛的、直接的、有效的联系。群众性实质上是青年性,是要得到青年的响应、参与和支持。在共青团改革中,群众性有了新发展。
1.强化凝聚青年在共青团工作格局中的基础作用
近年来,共青团中央提出了“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团要管团”的四维工作格局。共青团改革突出了凝聚青年的“第一维”作用。共青团开展青年工作具有两重性,既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要服务青年,前者是共青团工作的主线,后者是共青团的职责。共青团既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搞好“公转”,又要聚焦服务青年搞好“自转”。党之所以要建立和发展共青团,是因为需要共青团凝聚青年、影响青年,带领青年跟党走。共青团的群众性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和群众路线的要求和体现,要坚持群众工作的观点,运用群众工作的方法,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凝聚青年是共青团的生命线,是共青团工作的根本特点。能否把青年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是衡量共青团工作优劣的根本标准。
共青团是青年组织,植根于青年之中是其重要优势。共青团开展工作和活动要以青年为中心,要让青年当主角,而不能让青年当配角、当观众。共青团的观点要得到青年的认同和接受,共青团的活动要得到青年的支持和参与。要坚持以青年为本,组织活动请青年一起设计,部署任务请青年一起参与,表彰先进请青年一起评议,努力把工作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生命线”,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的“天职”,共青团要增强青年观念,多为青年办好事、解难事,维护青年利益,不断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共青团要重点帮助青年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哪里的青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哪里的共青团就要帮助青年通过合法渠道、正常途径,合理伸张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只有真诚服务青年,切实为青年排忧解难,才能成为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和贴心人。共青团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尊重青年在共青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维护青年利益,使得青年参与共青团工作、支持共青团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更加关注普通青年
青年分布在不同的阶层中,可以分为不同的群体。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团干部热衷于联系优秀青年,忽视普通青年,这极大地损害了共青团的群众性。共青团文件中常说“广泛动员青年”“组织广大青年”,这是群众性的体现。如果丢掉了“广泛”“广大”这两“广”,就会导致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性不够,不利于共青团凝聚青年。共青团是青年群众组织,如果“高大上”的人比例过高,普通青年就会感到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就会产生距离感、隔膜感。
共青团改革要把握好代表谁、联系谁、服务谁的问题,去除“贵族化”,提高普通青年在团代会代表、团委委员、青联委员、团属青年社团成员中的比例,克服重精英轻草根、工作对象高端化的问题。要把普通青年中的优秀人物吸纳到共青团中,多一点“下里巴人”,少一点“阳春白雪”。《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增强团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的代表性。在团的领导机构中保证基本群众代表的合理比例,注重吸收农民工、社会组织骨干、自由职业者等新兴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严格把握代表资格,明显提高基层和一线团干部、团员的比例。到团十八大时,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团中央委员会、团中央常委会中基层和一线代表的比例应分别不低于70%、50%、25%。在团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届中调整时大幅增加了基层和一线委员、常委的比例[8]。《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2018年之前实现比例不低于70%的目标;推行和落实基层团支部直接选举,鼓励有条件的校级和院系团组织在经党组织同意的提名人选中差额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和书记、副书记。《全国青联改革方案》提出,到2020年第十三届全委会时,基层和一线代表在委员会中的比例将提高到75%以上、在常务委员会中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继续减少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中企业家、党政干部、演艺人员的数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农民工和服务业一线劳动者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中的比例,使之达到15%以上;积极吸纳新媒体从业人员、青年社会组织骨干、留学归国青年中的青年代表。
3.建立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的制度
群众性要求共青团加强与广大青年的密切联系。共青团中央以直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为重点,改革机关工作运行机制,通过“8+4”“4+1”“1+100”等制度机制,推动机关干部大部分时间和青年在一起。“8+4”常态化下沉基层制度,是指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选派25%的机关干部到区县团委工作4个月,每年要有50%的干部在机关工作8个月、在区县团委工作4个月。1 600名共青团中央机关和团省委机关干部,在两年内分四批分别派驻一个县区。从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共青团中央和省级团委已有两批728名干部下沉到基层工作。“4+1”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制度,是指团的机关干部每周1个工作日到居住地或工作地周边的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报到,指导帮助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每周在机关工作4天、在基层工作1天,面向青年直接开展工作。共青团中央机关194名干部参与了这项制度的实施。共青团中央组织部与北京市委组织部、共青团北京市委协调,把共青团中央基层报到工作纳入北京市委青年群众工作布局,制定年度工作计划。“1+100”直接联系青年制度,是指全团每名专职、挂职团干部、县级以上团的领导机关兼职干部经常性联系不少于100名不同领域的团员青年,其他兼职干部直接联系不少于10名团员青年。联系活动做到线上日常有声音、有互动、有话题,线下每季度有活动,每年有面对面交流。截至2016年8月,全国四万多名团干部与八十多万青年建立了联系。共青团中央加强对落实直接联系青年制度的督导和保障,分别制定了“8+4”“4+1”“1+100”指导手册,开发了工作网络管理平台——“基层足迹”管理系统,出台了工作考核办法。联系青年制度就是要使团的机关干部走出机关大楼、走出文山会海、走向基层一线、走进普通青年。许多共青团干部经常同青年进行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地零距离接触,增进了对青年的真挚感情。
此外,《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都提出,要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规定,共青团中央、省级团委负责中学共青团工作以及市( 地) 级、县级团委(含教育团工委)的专职团干部,每年不少于15 个工作日到中学驻校蹲班,并经常性直接联系不少于100 名青年教师和学生;各中学的教师团干部每年至少直接联系1 个以上基层团支部,具体指导团支部建设。《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规定,共青团中央、省级团委、地市级团委中负责高校共青团的专职干部,每年不少于15个工作日到高校驻校蹲班,高校校级团委专职干部每人每年直接联系1个以上基层团支部。
总之,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既是共青团改革的基本导向,又在共青团改革中得到了新的发展。随着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不断增强,共青团无论是工作理念、工作方式,还是工作作风都在发生变化,通过扩大对青年的覆盖面,增强了对青年的影响力,巩固了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更好地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1][8]《〈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摘要)》,载《中国共青团》,2015年第8期。
[2]共青团中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载《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14日。
[3][4]共青团中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载《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22日。
[5]张良驯:《中国青年政策的创新发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9/c_1115875561.htm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华南工作委员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文献》,广州:华南青年报社1950年版,第1页。
(责任编辑:邢 哲)
2016-12-20
张良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主要研究青少年政策、青少年教育。
本文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6年重点研究课题“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研究”(课题编号:ZD2016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