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及其探讨

2017-01-24刘丽颖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院校教育艺术设计院校

刘丽颖

(吉林省松原市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松原 138000)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及其探讨

刘丽颖

(吉林省松原市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松原 138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不限于温饱,在美观方面有很大的要求,因此,现代需要大量的艺术型人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受到大量的关注,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阐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以及改革建议。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现状;改革

我国的艺术设计在过去五十年的时间里在飞速的发展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艺术设计专业也得到了全国的瞩目,引起教育部的注意,艺术设计专业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中,有服装设计、室内设计、艺术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在美观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社会急需要一大批高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但是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只是刚刚兴起,在教育方面还是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充实艺术专业的内容,赶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区别不明显

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目设置与本科院校的科目有许多重合的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多是借用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也不例外,但是,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培养的对象不同,培养的目的不同,并不能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不论是从教学资源还是从教学水平上来看,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都是处于劣势的。现在高职院校一直在模仿本科院校的教学,不仅没有了自己的特色,更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出人才的。而且本科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对于高职教育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方面可能是略有难度的。更何况高职院校的教育时间比本科的教育时间要少一年,用三年的时间学习本科四年的内容,很难达到效果。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知识,并实际操作,但是在短时间,多内容的情况下,很明显是不能达到这一点的。高职院校现在盲目的追求学习内容的齐全,反而忽视了学习的效率,这样的结果不仅浪费了许多人才,也使高职教育远远的被本科教育甩到了后面。

(二)校内的教学实践与校外实践相脱节

艺术设计的灵感大多数来自于生活,但是,由于学校的封闭性,艺术专业设计的学生与社会大多是脱节的。艺术设计不同于文学类的学科,文学类的学科更多的是知识的积累,从书籍中也是能获得的。但是,艺术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理论知识的储备外,更多的是需要不断的接触新的内容,来源于各行各业,来源于社会的新的内容。艺术设计专业需要的是与市场的接轨,在不断的实践中进步,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多数是在假设的条件下完成的,因此学生的许多设计并不能真正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艺术设计的主要是实用,其次才是美观。但是现在由于学生的实践不能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以美观为主,反而忽视最主要的实用,主次颠倒。这些美观的作品,在实际应用中,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问题不断。这样脱离实际的作品,也就是一个废品。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地位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设计作品问题,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高薪资企业的工作。由于我国艺术专业是一个新生的专业,一直沿用着传统工业设计的理念,学生脱离实际,仅仅是从老师的教授中获取知识,但是老师的观念已经过时,而艺术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专业。学生需要不断在市场实践中,激发自己的灵感,获得新的思维。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存在,在本科院校教育中也是存在的,不论在那个院校的教育中,教育的目的都是实用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皆是以本科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模板而建立的,但是高职教育由于时间的限制,将培养的侧重点放在了设计技能上面,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知识在教授学生技能,而忽视了教导学生做人,这样的教育模式,最终教育出来的学生缺少了设计素养这一部分,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技能上本就较本科院校的学生低一筹,又由于高职院校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这一方面更不能与本科生相比较,导致在与本科教育的毕业生相竞争时,完全被碾压。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需要设计技术与艺术素养并存的专业,由于艺术素养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未来的设计中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学生在未来的从业能力,在竞争剧烈的今天也很难脱颖而出,学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对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改变高职教育盲目模仿的现象

由于高职教育都是模仿本科教育,在不断的模仿与追逐中,丧失了自己的特色,也被本科教育完全碾压。因此,在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能够突出自己特点的道路,摒弃盲目模仿本科教育的做法。对于这一点,我国教育部做出了明确的改革,出台了有关高职院校教育的条例,同时编写了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开设了仅属于高中院校教育的专业,也将细分的专业合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的知识面。这样的方式,不仅减少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面。在一系列条例中,改变了高职教育依附于本科教育的现状,而是与本科教育形成了一个阶梯式的连接。通过对教材的改革,拥有了适合高职院校教育学生的教材,这样的教材使学生可以学习适合自己的内容,同时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熟练的运用到实际中,真正的培养有能力的学生。通过改革充分的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以教材为基础,建立一个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的教育体系。不断的改革改变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重合的现象,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是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的学生,从高职院校教育毕业的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继续选择本科教育继续深造。由于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不重合性,使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在就业方向上少了许多压力,也由于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阶段连接性,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也可以选择考入本科教育继续深造了。

(二)将校园实践与校外实践接轨

艺术设计的重点就是不断的进行实践,且是有实用性的实践,因此,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到打破校园的封闭性,走向市场是势在必行的。此时,就需要高职院校做出更多的改革,与企业接轨,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早早的接触到市场潮流的方向,从中获得自己的灵感。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还能在不断的与市场接轨的过程中,设计出有实用价值的设计品,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艺术设计就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实践的专业,只有通过大量的真实的实践获取大量的经验,才能真正的做出成就。由于这种方式,让学生更早的接触到了市场,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的方向,设计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东西。在这样不断实践,与市场接轨的培养模式下,最终学生的设计作品都是实用性与美观性兼具的。由于更早的接触企业,接触市场,接触客户,使他们在毕业后更具有竞争力,能够赶超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的毕业生。

(三)明确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往往是以本科教育为目标,但是由于资源的缺乏,使最终成果差距很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有自己的培养目标,而不是盲目的模仿。首先,在高职院校招收学生时,应提高入学要求,保证入学后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处的提高要求不是说在学习成绩方面的要求,而是在学生在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方面的要求,为后来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注重对老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是接收老师的旧思想,提高学生与时俱进的能力,同时,要改变老师对于高职教育的看法,由于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传统的思想,高职教育从业者并未将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老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思想,让老师认为这也是一份光荣的职业,这样才能让老师真正接受这份职业,并用心去教导学生;最后,要改变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使用传统课堂的死板教学模式,要采用新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兴趣课堂模式的改变,要求老师在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灌输艺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由于在入学时的高要求,在后面的教育中,学生能够很轻易的接收艺术素质教育的信息,高职院校教育的教材的改变,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设计技能,同时获得了艺术素质的提升。这样的体系,才是适合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高职院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该是以本科教育为目标,而是应该符合自己的特点,适应市场的人才为目标。

三、总结

由于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促使着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我国的各大高职院校都在不断的探索着新的道路,寻找更适合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一大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1]皮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新课程·中旬,2014(7):2,3.

[2]王韵.对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J].商,2014(48):241.

[3]侯建华,杜文丽,卞艳艳,等.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5(1):249-250,251.

G642

A

猜你喜欢

院校教育艺术设计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军事院校教育应突出“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院校教育贴近实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