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母亲河
——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载体
2017-01-24叶学丽
文 | 叶学丽
保护母亲河
——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载体
文 | 叶学丽
保护母亲河行动,是共青团中央发起,以保护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及其它主要江河为主题,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大型群众性公益事业。18年来,保护母亲河行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宣传,传播了爱绿植绿护绿意识、生态环保意识、节约节俭意识,整合了社会各界力量,成为动员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响亮品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保护母亲河行动源起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善生态环境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防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根本措施。同年11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加强以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
党和政府对环境建设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团中央书记处的高度重视。共青团如何增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组织青少年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成为新一届团中央书记处的主要思考。
带着这样的思考,团中央书记处同志到青海等地调研。经过调研,共青团组织应发起一个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成为共识。于是“保护母亲河行动”诞生了。
1999年1月18日,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启动“保护母亲河行动”。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在电视电话会议上郑重宣布:“以今天的电视电话会议为标志,我们酝酿和准备已久的‘保护母亲河行动’就要正式启动实施了。”同日,团中央、水利部和中国青基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意见》。
保护母亲河行动以保护“母亲河”——黄河、长江及其它主要江河为主题,动员广大青少年,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在大大小小的母亲河流域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母亲河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作贡献。
保护母亲河行动由保护母亲河绿色工程、保护母亲河基金、保护母亲河宣传活动三部分组成。保护母亲河绿色工程是核心,保护母亲河基金是保障,保护母亲河宣传活动是基础,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发展阶段
保护母亲河行动实施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探索起步阶段。从1999年初到2000年底,保护母亲河行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积极参与,初步探索了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是利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1999年,初步形成了相对统一的“保护母亲河”宣传活动日,宣传活动周,开展了一些影响大、牵动面广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艺术手段和作品,增强宣传教育效果。首都24家新闻单位记者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的“保护母亲河行动江河行”大型采访活动,“母亲河,我与你同行”绿色传递活动吸引沿黄、沿江大中城市数百万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加。180多家新闻媒体免费刊发了两轮“保护母亲河行动”公益广告。3月11日,保护母亲河行动举行专场交响音乐会。
二是建设保护母亲河工程。工程分全国重点工程和地方重点工程。全国重点工程首批项目在青海、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江河上中游地区实施。1999年3月20日,在重庆三峡库区最大移民城市万州区,全国第一个“保护母亲河”重点绿化工程开工建设。
1999年8月8日,全国保护母亲河领导小组颁布了《保护母亲河工程实施暂行办法》,建立了以申报审批立项制、项目法人制、工程监察制、资金报账式支付制、产权预告确认制为核心的工程建设制度,这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全新的管理办法,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村青年的积极性。
三是采取“5元捐植1棵树”“200元捐植1亩林”筹集保护母亲河专项基金,为工程建设提供保障。1999年1月19日,上海的刘新康以其已故母亲的名义捐植1亩林,成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收到的第一笔个人捐款。2月22日,保护母亲河行动收到第一笔单位捐款,全国少先队组织开展了“手拉手捡拾一片希望,还母亲河一片绿色”活动,为母亲河募集资金,并带头认捐了“中国少年水保世纪林”。
巩固扩大阶段。2001年1月到2003年,保护母亲河行动以确定“小事做起来,保护母亲河”为工作重点,由探索起步进入巩固扩大阶段,实现了由单一地发动青少年到以青少年为主,牵动社会公众和团体的广泛参与,由种树种草为主到植树种草与从身边小事做起,天天环保的有机结合。
通过设立3月9日为“保护母亲河日”,创作文艺作品,举办生态文艺晚会,开展一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对母亲河的情感,营造人人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5元捐植1棵树”“200元捐植1亩林”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方式,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以命名建设纪念林的方式动员企事业单位为母亲河捐资。加强青少年生态环保国际交流。组织了东南亚青年“湄公河之旅”,运用小渊基金建设中日青年友好纪念林,与港澳台等地青年组织合作建设“中华青年林”,与友好国家的青年志愿者合作建立“国际青年志愿者林”。
通过精心设计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各种活动,对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进行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推动广大青少年在实践中受教育,在体验中长才干,自觉投身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
蓬勃发展阶段。从2003年3月底到2006年底,青少年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社会参与面更加广泛,示范工程相继竣工,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项目化管理、工程化建设的方式,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区植树造林、治理水土,立项建设了数百个保护母亲河工程。开展了“清洁江河水,保护母亲河”“绿色承诺,天天环保”“生态监护”“保护母亲河号”“共饮丹江水,保护母亲河”“相约2008——绿色接力潮河情”“环太湖流域青少年生态环保活动”等宣传实践活动,有效地组织动员同一个流域的青少年为同一条河,献同一份爱心,把保护母亲河行动深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之中。自发成立的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的自觉行动,是全民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推动力,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2005年1月19日,团中央与八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意见》,更加明确地提出完善动员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保护母亲河行动得到进一步的蓬勃发展。
品牌升级阶段。2007年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在宣传手段、活动内容、工程类型等方面不断拓展和提升,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内涵得到不断深化。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组织青少年参与江河流域、国家重点工程,重大节庆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青少年生态环保活动。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2015年5月共青团中央、环境保护部联手推出“青春建功美丽中国”活动,着力推动保护母亲河行动的社会化转型。活动以植树育人为核心,以建设绿色工程、传播绿色理念、培育绿色队伍为着力点,形成开放式的工作格局。活动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一是开展“绿色长征”公益健走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开展“绿色团队”争创活动,引导青少年投身生态环保实践。三是开展生态环保系列竞赛活动,激发青少年创新创造活力。
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成果
保护母亲河行动,以富有时代特色的鲜明主题和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开辟了青少年接受生态环保教育的新途径。以简单便利的办法,灵活可行的机制架设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桥梁,构建了广大青少年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平台。通过国内外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交流与合作,架设国际青少年环保合作的桥梁,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对外交流合作的发展。通过组织化动员,社会化参与,工程化建设,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架设青少年管理机构和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的桥梁,探索了共青团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青少年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新途径。
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护母亲河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捐款,建设“中直机关纪念林”。2002年4月,胡锦涛同志亲切会见来华参加中日青年生态论坛的日本青年。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为保护母亲河行动亲笔题词,由于“保护母亲河行动”符合党和政府的要求,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热切愿望,具有公众参与的机制,得到社会的高度承认和奖励。2001年,获首届“中华环境奖”,2005年,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周强同志获联合国首届“地球卫士奖”。
保护母亲河行动实施18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2016年,保护母亲河行动共募集资金6亿人民币,在全国建设了5700多个绿化工程,总面积达520万亩,吸引了6亿多人次参与形式多样的生态环保宣传实践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生态环保组织骨干培训和小额项目资助,建立长江、黄河、珠江等18个流域性和省级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联盟,有效地改善了大江大河的生态状况。保护母亲河行动,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原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