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
2017-01-24■
■
本文使用乡村、而非农村的概念,是把广大农村地区看成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生产概念。按照费孝通先生“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的判断,乡村不仅是一个农业生产的场域,更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一种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知识系统。农村尽管也包涵了乡村的大部分内涵,但农村与城市的概念相对应而生,突出了乡村的农业生产功能,虽然在政府文件或学者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乡村和农村的概念经常被混用,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少差异的。本文更愿意将农村看成一个有独特社会结构、独特价值系统的社会构成。故此,以乡村的概念指称一般意义上的农村。
一、当代乡村文化建设的背景
当今中国社会处于一场城乡大变革之中。中国乡村社会的基础不断瓦解、结构不断解体,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步履匆匆、无所不在,像一张无所不包的大网撒向乡村,把广大村落的乡土根基慢慢拔出。生产方式的变革、农业人口的大量外流以及由此引发的乡村衰落都不可逆转。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农民得享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农业科学技术近年突飞猛进,现代化进程给乡村带来的震荡喜忧参半。每项乡村建设的举措都既包含着兴旺与欣慰,也充斥着衰败与纠结。这是因为,中国的农耕文明传统走到了新的历史转折点上。2012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人口数字显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达到了51.3%。2015年则达到了56.1%。这个数字标志着当代中国从农耕经济主导的乡村社会向工业经济主导的城市社会转型的拐点。这个历史性的拐点,表明中国距离自上个世纪开始的追赶西方现代化的百年目标越来越近,成就令人欢欣。然而,快速消失的乡村文明却令全社会感到不安和忧虑。中国乡村快速衰落的背后,是中国五千年文明载体的消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的动摇。
今天乡村所遭遇的危机,来自一种对现代化、城市化的似是而非的观念即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不足以承载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现代化,它所代表的是愚昧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中国要实现近代以来几代人艰苦卓绝为之奋斗的现代化,必须走城市化之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乡村的衰落是必然的,甚至是城市化、现代化的成果。这个武断的结论既不符合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规律,更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因为无论从哪种理论上说,都没有城市化一定要以消灭乡村为代价这一论点,而且没有哪一种国家的经验可以证明乡村在城镇化当中全部消失。当然,至今也没有哪一种理论说得清中国的乡村在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命运。乡村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已是在历史中被反复印证过,如今流行的理论过低地估计了乡村的价值。乡村的价值根本上就是文化的价值。要站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唤起乡村的文化活力,让乡村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要义是创新和谐、生态、文明、科学、现代的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形态,重建新的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和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激发和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发现乡村与乡村改造
据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测算,未来5年左右,将有60%的村庄融入城市,10%的村庄消失掉,但还将有30%的村庄成为真正的农村。这30%的乡村不仅要保留,而且还要以城乡平等、共同发展为前提重建乡村。这个乡村,将是弱现代与“传统”的对话,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互融,是乡土文化内涵的重构与创新。乡村的价值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发现和认识的。
(一)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激荡和冲击下,发现乡村的贫弱和弊病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一系列打击下,开展了顽强的救亡图存运动。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百日维新的短命,义和团的狂热,都证明了现代化单靠技术和知识分子搞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着力于民间社会、大众社会的启蒙和改造。到了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更掀起了“到民间去”的运动。在20世纪20-30年代,志在改变乡村贫穷落后面貌的理念演变为实在的行动。其中以梁漱溟在山东省邹平、晏阳初在河北省定县、彭禹庭在河南南阳、卢作孚在重庆北碚、陶行知在南京晓庄等地推动的乡村建设运动为代表,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满怀热情,以科学生产、新式治理和现代教育、医疗、文化体系等问题着手进行。梁、晏出发点虽有不同,但都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的社会改造事业。不同的社会改造路径到后来达成了很多共识。温和的、渐进式双向社会改良的乡村建设运动持续10年之久,影响大,波及面广,可惜在抗战爆发后被迫中止。但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为以后的社会改造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在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发现中国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可依赖性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和对乡村的实地调查,发现了农村社会中存在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和不公平、不平等。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指出了农民身上的革命需求。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民参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并及时推动了农村与农民的变革,在战争年代就开始了一系列乡村改造运动,主要开展了对农民进行组织动员、生产合作和扫除文盲、大众文艺倡导、民主治理以及土地改革等等。由于对乡村社会的改造,取得了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最终得以取得全国胜利、建立共和国。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身上所蕴涵的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被唤起,乡村文化成为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相结合的本土文化主体。建国以后,乡村文化建设继续以政府亲力亲为的方式得到整体推进。如对农民的高度组织、全面扫盲、赤脚医生、民兵、社队企业、大众文艺、水利建设、互助合作以及对农民主体和尊严的树立等。虽然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经历了重大挫折,但这一切都为乡村文化的现代化创新提供了机遇。
(三)在改革开放中,发现了农村对工业化的支撑力量
开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乡村再次显示了迅猛的变革性力量,成为改革开放先锋。在以后的工业化过程中,又为作为一种资源禀赋为工业化提供着土地、粮食和劳动力,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它是政府与市场联手推动的一场由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大转型。这场大变革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开启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虽然这场大变革在自由迁徙、机会平等、身份多重、城乡交融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然而,农业生产在享有现代化成果和机械化生产的同时,并没有获得缩小城乡间的根本体制性壁垒的机会和制度空间。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却使得农村面临发展乏力、组织涣散、环境污染、人才缺乏等严重问题,农民与农村发展在21世纪初陷入“三农”困局,与之相应的是乡村的文化价值走向衰败。
(四)在21世纪的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全面发现乡村价值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可能照搬西方,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必须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全面认识民族的历史传统,全面肯定自己的本土文化,是民族伟大复兴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构想,不能简单理解为工业化、城市化。乡村的存在,不是简单、被动地为城市提供土地、粮食和劳动力,而是具有无法估量的多重价值和魅力,特别是乡村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元素、教化人心的多重功能使得乡村再次获得了发展的动力。
历史经验证明,乡村兴,国家兴,乡村衰败,则国家一定衰败。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都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根基,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而这个民族文化的根脉就在广大的乡村。长远来看,乡村文化是保证中国文化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并重获世界尊重认同的必需条件;在现阶段来看,则是中国城镇化不走弯路的重要保障。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建设怎样的乡村文化,根源于我们对乡村的认识。如果从宏观的角度、历史的纵深来审视,乡村文化在价值上应该有如下特点。
(一)乡村文化的价值首先是乡村和农民的立身之本
乡村文化有一整套价值、情感、知识和趣味文化系统,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论和观念。这些理论和观念至今也是乡村发展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当前,更是乡村在现代社会立足的底气和骨气,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脉也正是这个意义。乡村不是依附城市而生的,相反,城市却是依附乡村而出现的。因此,乡村文化才是民族文化的根本,如果不注重这个根本,乡村建设就没有核心理念和支撑。以乡村为本,以农民为本,要让乡村成为乡村而不是城市的经济和文化附庸。乡村文化衰败的根本缘由是乡村被现代化边缘,表面上看,乡村自信心、文化自尊缺失,村社共同体涣散,传统道德伦理淡化,村民的文化素质不足以应付现代生活。但实际上,乡村从来不是文化荒漠,乡村有智慧、有传统,有知识、有趣味。乡村需要的是发现、维系和恢复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与世界观,发扬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只有依托乡村自身、依靠农民自发行动,才能挽回乡村的衰败,激发农民的自尊和自信,也才能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内在动力的乡村文化。
(二)乡村文化是保存传统文化的基因库
乡村由独特的自然环境、植被作物、生产方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生活样式、村落格局、民居建筑、语言器具等,构成了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资源的存在使得乡村具备了区别于城市的形态和文化,拥有了自身独立的价值。这些乡村文化传统资源,因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劳动方式、民族习俗文化、历史发展机缘等而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个性化,二是多样化。乡村文化是我们民族维持自身文化活力、进而发展出新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库。近代以来,中国屡遭侵略但国家没有灭亡,文化没有灭亡,根本上民族的基因库还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中国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始终没有丧失民族文化自信。正因为有这份文化的底气和元气,才能够把外来的文化为自己所用,也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和飞速发展。而取得这一发展结果的原因,恰是在现代化的道路中被忽略的文化精气神。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屹立当今世界民族之林的必需。它体现我国作为东方一个文化大国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尊,以及致力坚守与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意志。世界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恰恰是传统文化、乡村价值复兴的契机。
(三)乡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滋养地
近年来,国家以城镇化战略带动新农村建设,在这个视域中的乡村文化建设是一种城乡互动视域下的文化,既区别于城市,也区别于传统乡村。未来我国的城乡布局,是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我国推进的城镇化道路是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是城乡关系的重新塑造,不是回到城市牺牲农村,不是城乡对立,而是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在文化建设领域,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城市所给予农村的,这是由乡村文化的个性和多样性特征决定的。要在文化上保持永不枯竭的活力,就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同样,我们依然不能把乡村想象成一个世外桃源。本来,乡村文化原有的人情味、邻里互助、礼尚往来、诚实守信、集体意识等等,都能对城市病形成校正。但在一些农村,来自城市的低俗文化反而在落后农村恶性膨胀。如越来越重的金钱观念、越来越淡的人情往来、越来越自私、势利的心态乃至突破伦理道理底线的亲情关系等等,这些城市文化下乡,反而加剧了乡村文化的衰落。健康的乡村文化,应该是城乡健康文化的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因此,促进城乡的进一步互动,实现城乡优质文化的良性互动、相互融合、共建双赢才是正途。
(四)乡村文化是生态安全的最后屏障
乡村价值中的关于生产和生活的观念给我们提供另一种生活的样本:与自然更密切的关系、更低碳的生产、更质朴的生活方式。这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中,是完全应该肯定和继续发扬下去的。然而,由于对现代化技术的盲目崇拜,传统不断丢失。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应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依靠原有的乡村生态优势弘扬生态文明价值,为子孙后代保住绿水青山,用“弯道超车”的思路,直接将它们带入生态文明的阶段。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时代,农村越来越成为城市人放松身心、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农村所蕴涵的生态文明价值逐步显示出来。不仅是乡村独有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致和村落景观,悠闲自如的生活方式吸引都市人观光旅游,而且也促使城市人群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生态生产领域,如社区生态农业方式、消费者参与式联合认证方式等等的试验和推广,都进一步深化了生态文明的观念,彰显了乡村的生态价值。同时,乡村将因为生态环境优势而展示出多重市场价值,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今后的乡村,既区别于拥挤、喧闹和环境污染的城市,又不同于以往封闭、保守的农村,而是一种既有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又安详悠闲,人际关系健康和谐,基础设施和城市连成一体的新农村。到那时,城乡将成为一体化的城乡,资源、人才都会回到农村。那个时候,农民也基本上不是传统观念上的农民,他们的产品基本上进入了市场,市民与农民开始混居,城市与乡村融为一体。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在于把农村建设成真正的农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有些农村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体上看,真正意义上的乡村不会全部消失。乡村的文化价值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