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行路者
2017-01-23汗斯
汗斯
在喀喇昆仑这片世界上最险峻的山区有这样一群人,没有他们,所有人将寸步难行,从殖民时代的探险家到如今世界各地的登山客,他们帮助无数人到达梦想之地,但他们的名字几乎从未被记住,他们的生活与梦想也从未被认真倾听—— 他们就是喀喇昆仑山区里的背夫。2016年7、8月,我到巴基斯坦K2大本营与雪湖带队徒步,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与那里的背夫朝夕相处,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希望我们在登顶一座雪山或完成一条徒步路线后,不要忘记那个在你身后默默帮助甚至带领你成功的人。
自己照顾自己
2016年7月,我带队前往K2大本营徒步,从Askole村到Paiju营地的一段路程,我们的队伍在干热的河谷中跋涉。为了躲避炎热,我们每天早早就从营地出发,然而不到9点太阳已经升得老高,高原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整个河谷,没有一丝风,只有一阵阵的热浪。这里的山体由裸露的岩石和黄土组成,走上半天也找不到一棵超过一人高的树,让人无处躲藏。背着红色椅子的背夫脚步略有蹒跚,行走在崎岖的小路上,额头的汗珠滴答在地上,溅起尘土。在经历了6个小时的徒步后,所有人的水都所剩无几,身边仅有的水源是巴尔托洛冰川融化流淌下来的一条河,到这里早已混浊不堪,充满了各种不明矿物质。背夫们为了减轻承受的重量,出发时几乎从不带水,一路上他们会捡拾被别人丢弃的空可乐瓶,当口渴时,就俯首趴在河边,喝混浊的河水解渴,然后装满半瓶子河水,挂在行李上。那天我渴极了,想学着他们的样子从河里喝水,他们却告诉我这水很混浊,喝了对身体不好。
因为地形复杂险峻、植被稀少,牲畜在这一地区能起的作用十分有限,物资和行李的运输大部分要依靠背夫的人力。他们平均每人要背20公斤,最少的也有15公斤的重量,除了被分配到的重量,背夫们还要背着自己一路上的口粮和铺盖,没有队伍会准备背夫的物资,他们必须自己照顾自己。然而又能怎么照顾自己呢?他们唯一的装备就是一个铁架子,把一些不好背的东西捆在铁架上背着方便些,有些背夫为了赚更多的钱,背的东西也更多,长此以往,每个人身上都会留下一些伤痛。
第一天到达营地时,有两个背夫在帐篷门口等我,他们英语说得不好,经过向导翻译才知道原来是他们感冒头疼,问我有没有药,我拿出一点感冒药,让他们吃完药后早点休息。第二天一早拔营收拾帐篷时,他们过来高兴地告诉我,我给他们的药很管用,感觉好多了。我也为能帮到他们而高兴,没想到的是,我的“医术”就此传开了。当天一到营地就有好多人等在我的黄色帐篷外,让我帮他们看病。我之前学过高级野外急救课程,对于急救和伤口处理、包扎都能应付,但其他的病痛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好背夫们大多数的毛病不外乎手脚磨破、膝盖疼痛、腰部受伤或是肩膀磨损发炎,大部分是因为背得太重又不能及时休息导致的。到了海拔高一点的地方,有些人也会出现感冒头疼的症状。这都是些小毛病,吃点药稍微休息一下就会好,但多数时候没有药,更不能休息。我只能尽我所能给他们一些常用的药品,却解决不了长期的病痛。在Concordia营地我遇到一个脚腕骨折的背夫,在塑料布搭起的简陋帐篷里睡着,他是另一个队伍的背夫,他的朋友找到我,让我一定去帮帮他。我用夹板固定住了骨折的踝关节,然后告诉他现在找一匹马骑回去,避免二次伤害,不能再走路了。以背夫平时的脚力从这里走到最近的村子需要三天,可是他的脚骨折了,所以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一路上都是冰川、碎石,还有些危险的冰裂缝。但他告诉我,如果雇马回去,几乎要花掉这趟行程背东西所赚的全部钱,他舍不得。第二天我们的队伍就出发前往下一个营地了,再没有见过他,也不知道最后他是怎么回去的。
崭新的登山鞋
K2之行,翻越Gondogro垭口是我最大的期待和愿望,但变幻莫测的天气让翻越垭口变得不确定,在Concordia营地休整时候,我通过卫星电话了解到那几天刚好是好天气,当即做出了翻越垭口的决定。身体状况不好的队员、背夫,所有的马和一部分物资在这里原路返回,其他人则前往垭口下的阿里营地。翻越垭口对于背夫也是一个挑战,因为一部分背夫的返回,剩下的背夫几乎每个人都要背着20公斤以上的物资,翻越海拔5685米覆盖着冰雪的垭口。由于我们要凌晨出发,队员们早早就回帐篷休息了,厨师收拾完锅碗瓢盆后,又开始为大家准备第二天的早餐和路餐,背夫们围坐在石头围起来的圈里,生火煮茶,年纪比较大一点的背夫,斜躺在年轻背夫后边打起了瞌睡,精力充沛的年轻背夫们烤着火,有说有笑,一点不想把剩余的时间用来睡觉。我收拾好所有装备,稍微在帐篷里眯了一会儿,就被帐篷外准备出发的英国队伍吵醒了,我们的队伍也开始打包行李,午夜12点整个营地在夜空下沸腾着。
向导带领大家绕过碎石,踏着雪地跨过裂缝,穿着冰爪沿路绳一直向上攀爬,经过4个小时的爬升,所有队员都翻过了垭口,跟着向导开始下山。我为了拍摄背夫翻越垭口,足足在垭口等待了两个小时,等最后一个背夫翻过垭口时,天已经亮了。垭口上寒冷无比,至少有零下十几度,操作相机时我都不敢脱下手套。然而背夫们依旧穿着一身单薄的巴基斯坦民族服装夏瓦儿卡米兹。大部分背夫没有一双可以保暖防滑的鞋,有些背夫穿着巴基斯坦当地生产的一种白色球鞋,有些只是简单地在自己的拖鞋外套了一双袜子。
这次带队我几乎花了所有的盈利给背夫买了31双登山鞋。到斯卡杜后,我直接把两大箱鞋子交给向导,让他分给帮我们背东西的背夫。但徒步的前几天,我只看到了有两三个人的脚上穿了我买的鞋子,其他的背夫还是穿着以前的旧鞋。当时我很生气地质问向导:“为什么背夫没有穿发给他们的鞋子?”向导说:“鞋子已经发给所有人了,只是他们不舍得穿。”对他的话我有点怀疑。到徒步第四天,队员金爷的登山鞋掉了鞋底,想找背夫借一双鞋子,结果我们的厨师从他的背包中取出了全新的登山鞋交给我们,那个时候我才完全相信了向导的话,鞋子确实发到背夫和厨师的手中,只是他们一直不舍得穿。直到翻越垭口这天,大部分背夫才穿上了崭新的登山鞋。
由于从垭口下撤的人数很多,路绳的承受力有限,所有人都需要等待,分批下山。排在后面的背夫难以抵抗寒冷,在垭口处燃烧起了篝火取暖,后来他们甚至烧了一些做饭用的油。下山的路虽然铺有路绳,但对于背着20公斤重的背夫来说,又增加了一份风险,没有冰爪,没有安全带,仅靠他们那双手,抓着绳子一点点下撤,山势陡峭,不时有碎石坠落,一旦有人滑坠,后果不堪设想。翻过垭口后还有三四个小时的路程要走,当我们的队伍完全到达营地后,疲惫的背夫们已经没有力气打理自己的住处,在营地附近的草地和石滩上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就睡着了。
背夫的路
在雪湖徒步时,我们的向导为了照顾一个53岁的老背夫,特意把他安排到了自己的队伍中。因为年纪大,所有巴尔提斯坦的小伙子们都称呼他为“阿包”,在巴尔提语中是老者的意思。阿包从20岁开始当背夫,已经在喀喇昆仑山里当了33年的背夫。也许以前他像其他的年轻背夫一样,精神抖擞,热情洋溢,当结束每天的工作后,围在塑料布搭成的帐篷里,唱着巴尔提斯坦的民歌《我的女朋友很漂亮》。但如今毕竟上了年纪,现在身体也没有以前灵活了,小一点的冰裂缝他可以自己跨过去,冰裂缝稍微宽一点时,年轻的背夫会一跃而过,而他就需要绕到冰裂缝较窄的末端,再折回来才能通过。甚至有些冰裂缝需要有人帮助他才能顺利通过。好几次都是向导和厨师帮他背东西跃过裂缝的。有时候他落在了后面,其他人都走远了,他会绕很远才能穿过冰川,有时一回头就看到很远的一处冰川上,一个孤独的身影蹒跚在天地间。
在我们接近Hispar垭口时,一位年轻的背夫问我,明天我们要休息吗?我说不休息,我们要前往Hispar 垭口,去检查一下前往洪扎的冰川,在按照计划通过这个垭口之前,我们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这几天路程比较长,为了穿越冰裂缝每天在冰川上绕来绕去,非常艰难,他也许累了,只是想休息一天。那天到达营地后,暖和的阳光很快被乌云遮挡,远方的山峦也在乌云与雾气下隐蔽,接着是响彻山谷的雷鸣回荡在整个冰川上,背夫们不急不慢地开始搭建他们的帐篷,在向导拿着一个像勺子一样的东西给两个帐篷挖出了一条排水沟后,天空挤出了一点雨点和雪。但完全没有一点点暴风雪要来临的迹象,反而到了晚上,整个冰川洒满了月光,眼前山峰的轮廓比白天更明暗交替,山顶有稀疏的星星和云朵。每当看到这样的天气,我总会想起《绝命海拔》中那天冲顶时的天气,经过几天的暴风雪,半夜撩开帐篷门帘时,山顶弥漫着璀璨的星空,静得听不到半点风声。山里天气时好时坏,好与坏变化太快,让你猝不及防。早上向导敲打我的帐篷,我从睡梦中醒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该穿好衣服准备穿越冰裂缝的装备了,还没回过神来,他蹭了几下帐篷后拉开帐篷门帘,我伸出头后,整个营地和帐篷都被大雪覆盖,他说Big snow(大雪),问我今天我们是否在营地停留一天。我想都没想就说,今天休息一天等待天气。拉上拉链,躺在睡袋里又睡了过去,再次醒来是我们的厨师沙比在帮我拍打帐篷外的雪,并且通知我:Breakfast ready(早餐好了)。于是穿好衣服离开帐篷去餐厅帐,在此之前我从没有考虑过这个营地遇到大雪的几率,都在考虑穿越垭口绕开冰裂缝的事情。在到达垭口的前一天遭遇大雪,而且混合着响彻山谷的打雷和冰崩声,这种现象我在喀喇昆仑的冰川里还是第一次遇到。也许昨天我和背夫的谈话被安拉听到了,晚上降了整夜的大雪,让我们寸步难行,只能在这里等待天气,让背夫有一天的休息时间。
我前去探望背夫的帐篷,他们用以挡风、挡雨、挡雪的塑料布上很干净,几乎没有雪覆盖的痕迹。背夫的帐篷是一圈石头围成的一个不规则的圆形,上面铺以塑料布,用木棍支撑起来,留一处缺口,作为简易帐篷的入口。帐篷里的一个角落空出来的地方是他们的炉灶,生火做饭、煮茶的时候,帐篷里会很热。其他时候他们会裹着毯子睡觉。有时行程比较短,到营地还不累,他们就聚在一起唱歌。我猫腰钻进他们的帐篷,帐篷里挤着6个人,顶篷有一个洞,应该是做饭时烧的,他们用一个破旧的袋子堵着,雪水融化后的水滴时不时滴入帐篷,还要不时伸手捅一下塑料布,让积攒在塑料布上的雪滑落下去。昨晚的雪那样大,不知他们这样捅了多少次,才能保持那薄薄的塑料布到白天没有被大雪压塌。
回到国内后我曾把阿包和一些背夫的故事发到朋友圈,曾有人质问我:“为什么要让他们背那么多东西?他们太可怜了。”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这一地区,背夫是他们能找到的为数不多收入不错的工作,所以阿包53岁了还要来当背夫,如果不当背夫,可能会不辛苦,但如何养活一家人呢?对于这些我能力有限,无力改变什么,但与这些背夫朝夕相处的日子让我深深体会到,实现自己个人梦想的过程中,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