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向朱元璋学习运用皇权
2017-01-23唐山
唐山
雍正大力鼓吹,让百姓相信皇帝与他们利益一致,现实苦难完全来自贪官,把皇帝装扮成民意的代言人。
在中国历史上,雍正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帝王。
雍正的勤奋是惊人的,执政12年零8个月间,日均睡眠不足4小时,不巡幸,不游猎,在4.1万余件奏章上留下1000万余字的批文。
与此同时,雍正又是一个狠毒的人,先后将自己的4个兄弟圈禁,致3人丧命,曾被雍正倚为干城的年羹尧、隆科多先后死于非命。雍正一朝大兴“文字狱”,吕留良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屈大均案、查嗣庭案等,酷烈至极。有人写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也会被斩立决。
然而,雍正推出的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流官制,避免世袭官员害民)、耗羡归公(统一管理各级政府灰色收入,减少人民负担)、脱贱为良(给数以万计贱民以良民身份)、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等政策,确有惠民之功,特别是雍正严惩贪腐,一度“无官不清”,颇有口碑。
那么,雍正究竟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日本著名学者宫崎市定这本写于60多年前的书首度将视线聚焦于被康熙、乾隆光环所掩盖的雍正,堪称是最早为雍正辩诬之作。
雍正不易被人理解,因其行事前后矛盾,他既刚硬又柔软,时而凶残,时而宽宏,他大兴文字狱,却饶了曾静一命。雍正喜欢恶作剧,如钱名世曾赠诗年羹尧,年倒台后,雍正亲书“名教罪人”匾额,令其悬挂在家门口,又命300多文臣写诗骂钱名世,骂得好有赏,骂得不好受罚。
显然,雍正内心极端孤独,在成人与孩子间摇摆不定。
雍正的孤独源于他所遭遇的巨大挑战:
古代中国的管理体制采取自上而下、金字塔式的结构,从皇帝到宰相到大臣到士,再到万民,层级过多,难免上下悬隔,君权常被官僚架空。毕竟,皇帝与官员的利益不一致,皇帝利用官员吸取民脂民膏,一旦控制乏力,则臣肥君瘦,人民不堪压榨,不得不揭竿而起。
每到皇朝末世,必然呈现出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社会活力不足、人民普遍破产等现象,皇帝政令难出宫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江山易手。
然而,元代时大量白银涌入中原,刺激了商业的迅速发展,到明朝建立时,传统的低效管理已难应对新局面,朱元璋废除相权,别立内阁,试图使皇权独大,并以扁平化管理来提高效率,可到明末时,又回到官僚一统天下、皇权受制的局面。
显然,雍正在模仿朱元璋,不断挤压官员们的权力空间,以更有效、更顺畅地运用皇权。
为此,雍正主要采取了三个办法:首先,大力鼓吹,让百姓相信皇帝与他们利益一致,现实苦难完全来自贪官,把皇帝装扮成民意的代言人;其次,喜怒无常,出尔反尔,让官员无法猜到他的真实性格,因恐惧而顺从;其三,自我神话,雍正朝学术、文化、艺术少名人,雍正兼领圣人、艺术家、文化权威等诸多头衔,收缴了对皇权有威胁的所有社会资源。
由于入戏太深,雍正有时也会被自己扮演的角色掌控,他常做出一些让人感动的事,有时对百姓的境遇似乎充满同情,以此维持自己是道德高尚者的幻觉。
雍正比朱元璋走得更远,朱元璋取缔了相权,用太监制约官僚,仍保持了一个庞大的中层,而雍正则直接临民,将官僚贬低为皇权的秘书或助手,成为一群可有可无的人。毫无疑问,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帝王,他真正地实现了独裁。
从具体结果看,雍正的独裁“利民不利官”,它将传统政治的潜力最大化地释放了出来,可这是一种非常状态。以中国之大,情况之复杂,事事全凭皇帝一人决策,怎么可能持久?用个人勤奋去填系统的坑,必然顾此失彼,雍正长于内治,无暇外战,结果养虎遗患于乾隆。
可以说,雍正是被活活累死在任上的。不出所料,雍正去世之后,乾隆完全放弃了这套工作方法,张廷玉等几位深受雍正信任的大臣晚景凄凉,而被雍正宽恕的曾静又被乾隆凌迟处死。乾隆“宽政”的结果是贪腐遍地,出现了和珅这样的巨蠹。而乾隆之后,皇权再度旁落,到慈禧“新政”时,为取信官员,几乎闹到要投水自杀的地步。由此可见,雍正扩张皇权的计划最终还是失败了,不论怎么挣扎,清朝还是没能逃脱历代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
雍正如此勤奋、如此聪明,在他内心深处,有强烈的道德情感,在独裁者中,他可称佼佼者。雍正的手腕灵活且强硬,所以他才能榨取了如此多的权力资源,以为他的变革铺路。可连雍正都败下阵来,不能不说:此路不通。
《雍正帝》
作者: (日)宫崎市定
译者: 孙晓莹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7月
定价: 4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