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对策

2017-01-23盛莉

考试周刊 2016年103期
关键词:信仰互联网+互联网

盛莉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以互联、共享、开放为特征,促进各种思潮理念传播,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结构,使大学生信仰呈现出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对我国主流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一定影响。在民办高校信仰教育中,要注重针对学生特点,拉动学生兴趣点,调整教育方式,通过与社会合作协调,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形成的全过程。

关键词: “互联网+” 信仰 民办高校大学生

信仰是人类思想活动的集中凝练,发挥着“精神之钙”的作用,体现人们对世界、人生及自我的某种精神价值追求,使人们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具有显著的复杂性、个体性和多元性。“互联网+”的技术飞跃更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信息的开放与共享促进了各种思潮和理念的广泛传播,影响当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结构,并产生种种问题,成为民办高校信仰教育变革的现实基础。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的特征分析

为了解“互联网+”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4%。被调查对象涵盖文学、艺术、财会、理工等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其中男生45.8%,女生占54.2%,通过调查可以归纳出“互联网+”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有如下特点:

(一)信仰认知的不确定性。

调查数据显示近80%的人能意识到树立正确信仰的重要性,说明民办高校大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够认知到信仰对人生的意义及其在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34.1%的大学生有明确信仰,17.3%的人没有信仰,还有48.6%的人不明确自己的信仰,反映了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存在显著的迷茫与困惑,信仰危机不同程度地出现,同时缺乏科学有效的理想信仰教育引导。

(二)信仰状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在信仰选择中,48%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31%的人信仰科学、12%的人信仰金钱万能、9%的人信仰其他思想,其中0.26%的人信仰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大学生占79%,这说明当前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对世界的认知总体偏向于唯物主义。而“互联网+”时代的科学技术力量又加深了大学生对人类科学的信念,呈现出科学主义的信仰倾向。“互联网+”技术连接了世界的一切,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分享,这些信息的深层次价值同时传输给年轻大学生,使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征,使大学生信仰状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认知弱化与现实功利化增强。

通过对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和情感认知的调查发现,超过70%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有信心,但只有14.89%的大学生会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12.77%的同学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前景看好,而真正愿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和前者成强烈对比。51.%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但32%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言语晦涩,内容枯燥难解,不愿意主动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68%的人表示没读过马列原著,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上,未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深刻、系统的认知。

其次,41.49%的人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现实意义,认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国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真理性很强,23.4%的人认为在实践中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解决问题,13.83%的人认为有助于个人思想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可见,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普遍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只在这一点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彻底的肯定,可见,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趋向于显著的功利性。

从总体上看,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的主流积极健康,且多元性和迷茫性并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评价积极正面,然而认知尚不全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淡薄,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但缺乏践行,导致知行分裂。

二、“互联网+”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尚技”的时代影响。

“互联网+”时代以互联互通的技术促进了人类各项事业创新发展,在更新产业升级的同时使社会个体直观体验到技术的巨大能量,“尚技”的现实主义理念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促使大学生在学科专业探索中保持持久的动力,有利于现实生产力的促进和发展。但是过于“尚技”的倾向使大学生轻视理论重要性,忽视精神世界的充实。同时“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海量信息的时代,由于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其对海量信息的选取和认知及加深理解能力有限,当缺乏一定信仰作为分析支撑时往往面临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

(二)信仰教育内容和方式滞后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形式进行,形式单一且时效性低,且与现实相比严重滞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民办高校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灵活教学的尝试常常受到教学体制的束缚,缺乏教学研究性和自主创新性,不能将理论与当下现实问题有效联系起来,这使信仰教育出现高度无效性。

(三)信仰教育缺乏社会联动性。

信仰教育本身是一个多主体的复杂过程,在个体信仰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家的多层次作用。当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担更多地倾斜在高校教育功能上,家庭、社会等其他组织的介入相对很少或者随机状态,这些主体没有就大学生信仰教育形成一个有效的互助联动系统,成为信仰处于无序状态的重要影响性。

三、民办高校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

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上相对较富裕,在个性特征上更倾向于外向、务实,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自身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并向各方需求帮助。较多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上无法深入,但对现实矛盾问题兴趣浓厚,具备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给信仰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从相反角度来看,这些性格特征鲜明的大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和坦诚地和人交流和互动,且乐于参加表现自我的活动,为信仰教育提供了显著的落脚点。

(一)“回归原著”,重视信仰教育的灵活性、效用性。

在传统理论教材基础上,结合课程理论学习,增加马克思主义原著章节导读,紧贴大学生日常生活,克服只关注知识技能教育的片面教育观进行学习,侧重方法论教育,增强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并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和巩固,必须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着手。

(二)构筑以兴趣为基点的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过程力求全面客观,贴近现实生活,教育内容与方法途径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互联网+”时代强调平等、互动、联通的理念,在信仰教育中我们可以搭建良好沟通平台,如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浓厚学习氛围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感情;又如通过新媒体的视听工具让学生对信仰产生更为直观的体验,从而引发深入思考,并经由讨论升华其信仰理念层次。

(三)增强社会联动性,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效应。

信仰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信仰形成过程并不完全在学校教育中成型,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合力影响,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因而信仰教育要合社会之力,首先国家宣传应结合时代效应接地气地采用各种互联网平台,从内容上增强贴切实际的亲和理念,以达到大学生思想状态的最近发展区;家庭教育作为强大的后盾,需要家长和亲朋参与到其中,通过亲人的魅力指引,使大学生产生自然信仰,因而,在当今信仰教育中应注重开发“亲子”活动,以提高时效性;此外社会组织的榜样力量和自组织的有效结构能够从社会实际时代性特征出发,给大学生以切身体验,将其带入适当信仰情境中,发挥情境教学的潜移默化作用,如通过公益组织的榜样示范及公益行动提升大学生为人类服务的信仰精神,或通过革命博物馆的参观了解为革命献身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信仰等。通过家庭、民办高校、社会乃至国家间的联动,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面强化作用,使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陈岳贵,肖菲.基于心理学视野的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现状及对策探索[J].卷宗,2016(2).

[2]陈丽杰.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与重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5(12).

[3]蓝星华.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根源探析[J].教育界,2012(9).

[4]殷丹.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与信仰教育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1(2).

猜你喜欢

信仰互联网+互联网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