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工作中人文精神的意义探讨

2017-01-23王会玲

今日健康 2016年5期
关键词:护理工作人文精神建设

【摘 要】 人文精神是护理工作中固有的重要含义。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当前的护理工作中人文精神处于不断淡化的处境。应当从转变护理教育模式、加强护患沟通和增强护士职业感情培养几个方面加强护理工作中人文精神建设。

【关键词】 护理工作 人文精神 建设

1 人文精神是护理工作的固有含义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特质。在我国古代典籍《周易》中就有对其涵义的经典叙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文中,作者将“人文”与“天文”对照,指出人懂得以人伦礼义作为行为的标准就是“人文”。“人文”的推行将有助于国家天下的教化和谐。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的英文是Humanities,其源头是希腊文“Paideia”,意指对人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教育,特别是高雅技艺的教育与训练,也可以称作“教养”。通过对比发现,“人文”一词普遍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社会在伦理、价值等方面的的深度关切,而人文精神则是对人类这种特性的集中概括。若结合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理想的设定,我们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

毫无疑问,作为人类文化特质的人文精神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护理工作也不例外。事实上,从学科角度而言,人文精神与护理学所属的医学本身就是相统一的。医学的使命在于“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里面包含着敬畏、关爱人类生命,关心、关注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这些当然都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涵义。具体到医学中不可缺少的护理工作而言,人文精神的体现也非常明显。从护理工作的诞生历史看,创始人南丁格尔本身便是人文精神的信仰者。她虽然是自学的医学基础知识,没有上过任何正规的医学院校,但却精通哲学、心理学、历史、数学及多种语言,人文修养丰富。更重要的是她具有一颗博爱的心灵,在三十岁时便立下誓言并严格实践——遵循上帝的旨意,以“天使”的责任感投身护理事业!从实践效果来看,虽然她早期的工作非常艰苦而且不被人理解,但却在战场上解救了大批伤员的生命,获救的伤兵们都把南丁格尔及其同伴们当成圣母来敬拜,这使护士的职业从此神圣,护士们的身份也真正从“侍女”转变为“天使”。自那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在建设护士行业时都严格将人文精神纳入必备条件之中。《21世纪中国护理伦理草案》对此有十分清晰的说明,在《草案》的通则中,第一条即指出“人类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是普遍的,护士工作服务于人生命的全过程”,第二条继续表明“护士提供护理服务应建基于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提高生存质量”。整个《草案》的第二部分以“尊重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命名,第三部分以“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命名,无不对人文精神有高度的重视。因之,我们完全可以说护理工作是一门关于爱的工作,凝结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也是非常多的。“护士担当着病人的照顾者、教育者、沟通者、病人权利的维护者、咨询者和顾问、管理者等多重角色”[2]。一个真正合格的护士,不仅需要做好病人的治疗和病情观察工作,还要去了解病人所遭遇的困难为何?需要何种程度的帮助?对此,美国护理学家亨德森提出了14项护理基本要素:(1)协助病人呼吸;(2)协助病人饮食;(3)协助病人排泄;(4)协助病人维持行、坐、卧之合宜姿势及移动翻身;(5)协助病人休息与睡眠;(6)协助病人穿衣、脱衣及选择衣服;(7)协助病人维持正常的体温;(8)协助病人保持皮肤、维持身体清洁及修饰整齐;(9)协助病人避免环境的危害,并保护他人不要遭受因病人而导致的传染或伤害的危险;(10)协助病人与他人交谈,以表达他的感觉;(11)协助病人践行宗教信仰或遵行他的善恶观念;(12)协助病人工作或做作生产性的职业活动;(13)协助病人参与娱乐活动;(14)协助病人学习[3]。以上这些基本要素涵盖了对护理工作从维护病人的身体生理到心理状况乃至思想意识等全方位的健康,表现了充足的人文精神。

2 当前护理工作中人文精神的不足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包括护理工作都在现代化进程上获得长足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种发展所导致的大量无法忽视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对人文精神的冲击尤其明显。

一是护理工作人文关爱的淡化问题。随着高科技医疗技术的进步,大量高科技护理设备被广泛采用,护理工作方法得以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原本涵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爱特点却逐渐淡化。在护理界,与其他医科一样,那种认为凭借科技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疾病问题的“技术至上”观点正在抬头。我们经常在临床调查中发现这样的问题:医护人员忙于运用各种仪器设备机械式的研究讨论、治疗和护理疾病,但不知不觉却对病人有所忽视。所以现实中不少病人会抱怨说医护人员整天关注的是病人机体损伤、疾病发展状况以及病人身上的治疗仪器,却对病人本身的情感思想关注甚少。长此以往,病人与医生、护士之间的关系就会异化成某种机械式的关系,人的价值也就会被加倍忽视,形成医患巨大矛盾的隐患。

二是医学护理资源分配不公问题。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体制的不健全,我们所拥有的高科技现代化的护理资源经常存在着无法合理布局的难题。例如,我们经常在发达城市地区和大型企事业机关单位把昂贵的公费医疗资源用于病入膏肓、治疗价值微乎其微的病人身上,而在许多边远贫困地区或普通百姓家庭中,许多患上了可能并不是那么严重的疾病的儿童、年轻人却因为缺医少药,无法得到正常治疗、护理而导致死亡或残疾。这种让人痛心的状况反复出现、蔓延当然反映了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某种淡化。

三是护士本身人文素质修养逐渐降低的问题。南丁格尔开创护理工作的时候是抱着彻底改变护理行业地位低下、从业人员素质粗浅的目标去的,所以她非常重视培养护士的综合人文素养。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护理教育受到分科式教育理念和现代生物医学教学模式的影响,逐渐偏离了护士培育中人文关怀、职业道德素质这一重要板块,而逐渐转型成以化学、生物、医学知识为核心学习内容的纯技术型教育。在我国这一问题尤其明显。我国的护士培养一直是以中等专业护理学校为主体,辅以大专制的高等护理职业教育,护士教育本身在教育体系中层次就较低。而从招收对象来看,又多是文化成绩较差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文化基础也不好。许多护士学校的培养定位也成问题,学生的学习主要定位于谋生就业,“救死扶伤”、博爱济世的护理伦理要求不断淡化,甚至某些地方对护士教育干脆放弃医德伦理这一块。这样所培养出来的护士只能是医生的助手,护理也只是以一种技术职业而存在,完全不可能担负起人文精神教育的任务。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已经有不少大学开设了护理本科教育专业,也逐步展开了高等护理自学考试,但与人文精神教育的需求相比,仍然有不小的距离。

3 加强护理工作中人文精神建设的思考

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与当前护理工作中人文精神淡化的现状都要求我们提出对策,改变目前这种状况。

首先,转变护理教育模式,增加人文素质教育比重。转变护理行业中人文精神缺失状况应从护理教育上抓起。我们应转变过去那种重护理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重视对护士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为此,应改革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一个基本要求是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以当年南丁格尔的标准,开设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人类学、文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全方位培养护士应具备的思想修养、人文伦理修养、文化品位修养等素质,把这些修养培育要求融入学生们的护理实践中去,真正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护士人文教育体系。

其次,在护理实践中加强护患沟通,提升人文关怀要求。现代护理以人为本,强调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与患者的及时沟通便是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典型应用。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情感脆弱,需要更多的关怀。医护人员真诚、亲切、体贴、耐心的语言,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地配合、参与治疗。加强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护理人员能准确收集到病人的相关信息,更多地获得关于疾病发生、发展对病人心理产生影响的规律,增进护理经验。同时,护士们也能及时解答疑惑,想病人之所需,同时拉近护患双方的距离,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合作的和谐护患关系,化解护患矛盾。

再次,注重护士自身健康的职业情感培养。护理工作要满足病人的需要,护士自身也应当加强素质培育,而健康的职业情感则属于重要的方面。为达到这方面要求,护士们应不断强化自身对待职业的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多方面加强学习,掌握多样化的沟通方式、方法、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护士们要时刻注意在准确掌握和了解病人情况的基础上,将情感服务、文化服务与技术服务相结合之中,将护理“人文关怀”渗透到日常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宫福清:《大学文化与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养成》,载《教育科学》2012年第2期。

[2]马翠云:《论护理学是医学中人文精神的主要承载者》,载《医学与哲学》2004年第8期。

[3]蒋欣欣:《护理专业导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作者简介:王会玲,女,汉族,1984年出生,护理学本科学历,现任武汉大学医院护师。

猜你喜欢

护理工作人文精神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护理美学对护理工作者的作用
护理工作在口腔正畸中发挥的实用价值
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