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探究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基本策略
2017-01-23邝爱清
邝爱清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
主题探究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基本策略
邝爱清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
主题探究活动常态化就是努力使主题探究活动的实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种习惯和常见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优化探究主题,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去发展三维目标。试图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三维目标;优化探究主题,加强知识整合;注重学生参与,促进知识建构;关注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四个方面探讨一下主题探究活动常态化的基本策略,以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能力。
思想品德;主题探究活动;常态化;策略
主题探究活动常态化是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以主题探究活动为主线,活动实施相对稳定、规范、有效,具有计划性、可预见性和普遍的意义,做到“实施普遍、教师易教、学生爱学、效果实在”的“常态化”状态,主题探究活动的实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种习惯和常见行为。
开展主题探究教学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要求,是实施综合课程的产物。旨在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能力。这些要求我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优化探究主题,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去发展三维目标。主题探究活动的常态化实施要遵循以下策略:
一、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三维目标
主题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考虑到学生在知识、能力、性格、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以既要满足集体,又要照顾个体,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学习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使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在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全面发展。即通过主题探究教学,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尊重事实、敢于创新的态度和爱家庭、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主题探究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学习科学的机会,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为此在主题单元内容的选择、教学实施、评价等方面我们应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所以,在教学实施前,应在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础上,充分了解每一位教学对象的已有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为调整主题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提问与交流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思维、态度的变化,对在探究活动中需要帮助的孩子及时地提供指导,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活动实施后,通过各种评价措施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存在的问题、是否需要重复探究等,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态度。
二、优化探究主题,加强知识整合
对于教材中每个单元提供的探究主题是宽泛的,作为任务和问题让学生去探究,缺乏针对性。所以,教师在确定主题时,要关注社会热点、结合校园动态、利用教材资源、联系学生实际以寻找活动主题的最佳结合点。具体来说就是应对教材进行提炼,对原主题进行必要的修改和优化,形成一个与后续教学内容相关的、与学生亲近的、操作性强的话题。优化主题应该是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主题探究需要回归生活实际,加强对思想品德、教育技术与社会热点等相关知识的整合与应用。通过选择与学生紧密联系的日常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促进学生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的关注,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探究要回归生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主题单元内容的选择与顺序安排上,我们应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在其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感兴趣的课题内容安排在单元的开始部分。在探究的主体部分,加强各方面知识的整合,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联系起来,并应用于社会,加强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转化,获得各种能力。其次是在课题教学导入部分,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学生参与,促进知识建构
主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直接参与各种探究活动,让他们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去认识自然、学习知识;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通过新旧经验的积极互动建构起来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即使是教师也一样。所以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的每一个步骤与环节,可以促进个体认知建构和知识迁移。因此,主题探究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为其提供真实的环境与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与协作来建构新知识。通过在合作中观察、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动手与动脑,使之主动去探究自然环境、条件与机会,使他们在体验探究的乐趣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四、关注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主要是为了学生素养的提高,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主题探究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不仅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而且必须伴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并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功能,需要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主题探究教学的基本理念,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发挥评价的诊断,教育和发展功能。教师在评价中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科学教学的调控者。学生在评价中亦不只是被评价的对象,他们也参与了与同学之间的互评与自评。
主题探究把评价看做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是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手段。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出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而是为了检验、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改进策略。另外,评价也不是教师的专利,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还包括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他们在协商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评价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在设计小组探究计划时,在主体探究活动进行时,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参与评价,并给予指导与帮助。在结论的分析交流阶段,各小组在汇报结论时受到全班同学的审视与检查,在倾听其他小组汇报结论时,通过对比也对自己小组的分析进行评价与反思,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是否需要对问题进行反复探究。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参与了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与教师水平的提高。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
·编辑 温雪莲
孙中山 华盛顿时代 19世纪晚期20世18世纪国情(经济水平)不同点结果 失败(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阶级属性 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目标 都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手段 都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相同点(或相似点)革命历程领导暴力革命、制定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为维护民主共和作出贡献阶级局限性都具有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明确反帝和彻底的土地纲领;华盛顿坚决主张镇压农民起义)个人品质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为革命的献身精神、追求“民主”和“自由”的人文情怀、不贪恋权位的高尚品质
通过以上的比较,让学生抓住历史人物的时代特征,理解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挖掘出历史表象中蕴藏的规律,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深层次要求,即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当然,这样的比较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第四单元的学习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例子得出它们的异同点,又可以通过比较温故而知新,更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和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构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如果在没有学完整个单元之前就进行比较,列举一些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只会是无米之炊,学生不知所云,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总之,比较法是打开历史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比较法可以使学生经常判明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他们就这些联系进行有意识地、有系统地复习,借以使历史知识更深入、更巩固。”(教育家卡尔曹夫语)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扎实透彻地掌握知识,把比较法深刻渗透到学生思维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力求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虞亚琴.高中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构成与培养[D].浙江师范大学,2005.
[2]卓怀国.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谈比较思维能力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地位和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