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17-01-23崔华泰
■ 崔华泰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崔华泰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扩大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使其具有广域性;提高了效率,使其具有即时性;升级了载体,使其具有趣味性。与此同时,多元化的思想充斥着整个网络,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及教育效果等构成严峻的挑战。对此,教育主体应把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树立网络教育思维和提高网络教育能力;作为教育客体的广大青年应自觉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利用网络“众包”理念开展互助式学习;社会应加强网络治理和监管,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网络时代应积极创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载体作用,激发青年自主学习兴趣;通过网络传递教育内容,反馈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教育质量。
网络时代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意识
青年是一支富有生气、充满活力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青年一代,他指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2]青年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如何加强网络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教育,使其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在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稳步推进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改革,关注广大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基础。
一、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含义
(一)网络时代的特征
时至今日,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再仅是一种技术思维,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网络技术的运用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甚至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置身于这个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网络的影响。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形式,创新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颠覆了人类的社交模式,它使人们重新搭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网络的兴起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沟通。互联网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毫无障碍地进行沟通,网上交流成为这个时代沟通的基本途径,使交流成本大大降低,但其价值却倍增。二是融合。互联网的诞生使大千世界的万千要素融为一体,各种要素的交织汇聚成了价值创造的互联网,时空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可以在多元并包的网络世界自由的翱翔。三是交互。在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活各个角落的时代,个体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方便,但也随时随地受到网络的影响,所有的指令和行为的发出和接收都体现着个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四是联结。互联网时代的所有个体都被巨大的网络连接在一起,个体的行为必然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反馈,正是由于这种联结现象的存在使得信息在个体之间更加迅疾而广泛地传递。
(二)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的政党、阶级或社会群体按照社会中思想品格的发展形成规律,以一定的道德准则和思维观念对其中的成员产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具备符合阶级与社会要求的思想品格的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互联网的理念、方法等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实践活动。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广大青年群体,教育载体是互联网。众所周知,青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人类由懵懂到成熟的中间环节,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开始逐步形成并建立独立的自我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社会并最终融入社会。因此,青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网络领域的“土著居民”,有着与其他人群不同的特征,应针对其独有特点深入其“居住环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网络文化建设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其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文化主动权、话语权,把网络舆论引导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重中之重,推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一支重要力量,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3]
党和国家都对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周密部署,但面对网络给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存在对传统社会结构赋予其特权过度依赖的问题,以至于很难摆脱自身动力不足的束缚,这对教育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无论媒介如何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地位不能改变,来自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主体;家庭作为青年的第一学校,以父母为代表的成人是其第一位老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年自己也需自我教育,积极培育和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青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就是受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处理好与受教育对象的关系,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为了在网络载体中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对这个群体进行深入的了解。首先,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给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的树立可以正确指导人的行为,对青年进行教育就是要让青年在纷乱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选择正确的思想控制自身的行为模式,使这些行为符合国家、社会、人民的利益。其次,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有一般对象所没有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初入社会的青年在思想政治道德领域与社会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他们却已经在网络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因此在网络环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具有必要性。最后,在网络环境中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考虑到青年所处的成长阶段的时代特征、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及其性别、年龄、网龄等客观因素,做到因材施教、因地施教。
(三)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结合青年的思想实际,还要根据网络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确定,弄清楚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什么思想、理论和知识来培育青年的问题。这个过程既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也保证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接班人的根本目标与任务的实现。因此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贯彻和落实是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作为互联网主要用户的青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将网络作为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时时刻刻都在对广大青年的生活、学习甚至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乘着互联网热潮的东风,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要想彻底地消灭网络上歪风邪气对青年的影响,获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建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要关注教育的内容,还要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当代青年自我意识强烈,不喜欢被灌输说教,崇尚追求自我展现。针对这一特点,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要秉承开放、共建、共享的理念,探索形成一套充分发挥青年创造精神的创新驱动机制,使青年能自主开发各类网络应用功能、创造各种网络文化产品,寓教于乐,在提高青年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引导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四)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指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青年思想品格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为了在网络中获取有益信息,剔除不良影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优化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既要增强个体对自身的道德约束,又要强化社会道德规范的刚性,同时还要加强监管部门对网络资源的把控力度,有效地对互联网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改造,增加积极的、正面的内容,消除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富有成效。
三、我国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技术的出现既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但同时也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一) 网络时代给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
网络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助力,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第一,网络增强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广域性。网络的诞生、发展和运用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让沟通渠道变得通达,地理位置不再是限制人们交往交流的阻碍。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可以将顶尖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课程制作成视频、音频的形式传播给受教育者,让其有机会接触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地域的受教育者在吸收专家的思想观点时还可以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遇到疑惑也可以及时反馈,得到解答,用网络的便捷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真正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域、时间界限,信息传到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做到哪里,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正能量就传播到哪里,让青年在网络的海洋里如沐春风般地接触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网络提升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使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即时性。青年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地通过网络渠道获取任何有益的信息,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呈现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面前,让其了解最前沿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动态,及时获取专家学者的意见,若在消化过程中遇到难点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直接反馈给施教者,避免了因为信息不对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盲目性。
第三,网络升级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趣味性。网络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它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单一模式,让这项工作有了更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受教育者对所学习内容的兴趣。目前,广大青年最为感兴趣的是诸如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分享平台,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利用这些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网络活动,使青年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通过充满趣味性的传播方式,使原本深奥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更易于被青年群体所接受。
第四,网络明确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使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针对性。网络科技缩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让两者有了点对点、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使这种交流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在这种模式中,受教育者能够感到前所未有的直接与踏实,教育者也更容易了解掌握广大青年的真实想法与思想动态,从而有利于开展良性互动,有效地帮助青年群体解决实际问题。
(二)网络时代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多元化是对当今网络时代的特点,多元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多元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多元化的思想充斥着整个网络,并且正快速、强劲地破坏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致使我国青年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构成挑战。目前网络上充斥着良莠不齐、纷繁复杂未经检验与筛选的各种社会思潮,其中也掺杂着许多不健康的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这些内容很容易被心怀鬼胎的人捕捉利用,并用移花接木的伎俩去赢得一定数量的思想尚不成熟的青年拥护者,再通过他们进行扩散、转发,造成网络环境的进一步污染,最终可能会使更多的青年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心灵受到腐蚀,丧失正在形成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而此时躲在暗处的人就会站出来扮演“代言人”的角色,抢占错误思潮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向广大青年肆意兜售西方舶来的经过粉饰包装的无政府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让青年在错误思潮的诱导下越陷越深,在不知不觉中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最终丧失了对科学指导思想的正确判断与价值选择。
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构成挑战。网络为加入其中的每一个体提供了发表观点的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网络中每个单元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唯一发声地位已经被打破,“去中心化”“无限中心化”思潮愈演愈烈,网络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杂乱无章的声音充斥整个网络,干扰甚至淹没了通过合理安排、精心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构成了挑战。同时,对新兴事物的巨大好奇也让青年逐步丧失了对听讲座、读报刊等传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方式的兴趣,手机、电脑已成为他们了解社会思潮的主要途径,而教育主体辛苦研究、精心准备的内容暂时还不能与这种新型网络传播模式无摩擦对接,这为网络上某些投机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青年的好奇心,用大量毫无意义的新名词、新观点来粉饰空洞乏味的思想,以干扰教育主体。能否抵御并战胜这种错误思潮成为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一项重要挑战。
第三,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构成挑战。检验一项教育效果的基本标准是受教育者对学习对象的掌握程度,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检验青年对于思想政治的理解程度。青年是人类学习的最佳阶段,也是最容易掌握新知识、新观点的阶段,这个时期接受的教育将伴随整个一生,所以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但青年的可塑性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又恰恰放大了这把剑的锋利程度,也增大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青年的思想观念尚未定型,对于善恶的分辨能力比较薄弱,网络在给予他们感受正能量、学习新知识的机会的同时,也将他们充分暴露在鱼龙混杂的复杂环境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使他们在巨大好奇心的驱使下滑向深渊。因此,在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的同时,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兼顾网络安全和网络监管,保证网络青年思想教育成果不被破坏。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确实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严峻挑战,应充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增强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影响,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的助力下步入崭新的、更高的阶段。
四、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应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环境、方法等各个角度,对这项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规划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主体的要求
第一,教育主体要把握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会改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动方面达到社会所预期的效果。为此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当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应该是青年在网络时代追逐个性与自由的同时所必须坚守的原则和底线。在网络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某些国家运用互联网对我国广大青年群体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瓦解,有些行为甚至已经威胁到了青年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必须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抵御其他国家的文化侵蚀。但这种文化自觉性与自尊性不代表青年要拒绝一切来自网络的外来文化,而应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年群体开展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深度融合。
第二,教育主体要建立网络教育思维和提高网络教育能力。青年群体日常生活和学习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该主动变革原有的思维模式,以适应新的客观环境。一是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建立网络教学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才会尽量多地使用网络的方法和青年进行互动。此外,在借助网络对青年进行教育时还应该树立平等意识、互动意识等基本思维模式,充分尊重青年的要求。二是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一方面,教育主体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这里的知识水平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了解,还包括对网络技术的了解。另一方面,教育主体要提升使用网络的水平。网络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要想利用它进行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掌握这种技术,而且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只有这样才具备和青年畅通交流的条件,才能和青年一起使用网络,进而帮助青年学习。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客体的要求
第一,青年应自觉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青年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党的思想信念的传播者和传承人,应该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前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与进步,但如果作为教育客体的青年不能自觉参与其中,那所做的一切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青年主动通过网络认知相关的教育内容,如在网络环境中自觉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在社交媒体上自觉传播与思想政治相关的内容等,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将所掌握内容内化于心,并开展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
第二,青年利用网络“众包”理念开展互助式学习。所谓“众包”,就是从一大群人中获得知识、思想、资源等。青年作为一个同辈群体,有自身的思想特点和交流范围。利用互联网“众包”理念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建立在这一现实基础之上的。在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时,要激发青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促使青年之间通过移动互联的方式如微博圈、微信群等交流思想、发表看法、加强学习的热情。另外,青年群体中有一些先进分子,对于教育内容的理解相对比较全面,比较深入,这些个体就是良好的引导者,可以引导整个群体开展“众包”式的学习,来实现青年人之间互动学习。
(三)营造良好的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第一,个体要提高自我改造与自我判断能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每个网络参与者共同构建的,网络参与者在网络环境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切实提高网络参与者的整体素质,才能构建起纯净安全的网络环境。青年需自觉学习,从心理层面的深化[4],深刻领会网络道德规范。不少青年置身于广阔的网络空间,自以为可以摆脱现实束缚,不遵循现实的道德规范,实际上,网络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一样都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广大青年应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充分认识到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自觉强化责任意识和自律精神,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学会明辨是非,提高道德选择能力。网络中的思潮和行为不会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碰撞,这种冲突碰撞又会带来兼并融合。包容性是网络的时代特征之一,它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促成网上信息的跨地域传播,使网络价值取向更加多元、思维观念更加丰富,网民可以很轻松的凭借畅通的渠道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对此,广大青年必须仔细甄别各种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理性地进行判断、思考和选择。
第二,学校要充分利用与开发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资源,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学校是青年获取知识、交换思想、形成观念最主要的场所,也是德育资源供给最为充沛的地方。把握好学校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各级学校应积极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宝库,充分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传播着正能量。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正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如发挥红色网站的积极作用,使网站的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调动青年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要及时、妥当地管控负面的网络资源,对暴力、色情、极端自私自利的享乐主义思想要毫不含糊地坚决抵制。
第三,社会要加强网络治理和监管。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青年的自律和学校的督促固然重要,社会对网络信息源头的监督和治理也不可或缺。(1)要加强网络技术监控。运用最先进的网络信息过滤系统、网络识别“防火墙”等科技产品对网络信息进行仔细甄别审查,将不良信息从源头消灭,彻底杜绝错误思潮和负面的引导进入青年的视野,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保护,防止被破坏和篡改[5]。(2)应健全与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保障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让青年在面对复杂环境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青年创造一个讲规则、守秩序的网络环境,使其能够遵循内心真正的道德召唤。(3)要尽快建立网络安全的管理制度,明确对各类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要求,确定网络安全技术、安全产品的标准,明确网络管理机构和网络安全机构的权利与义务。
(四)创新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第一,发挥网络的载体作用,激发青年的自主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包含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介的网络技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制成课件、音频、视频等投放到网络平台上,以便于青年学习交流。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容纳丰富的信息,让青年更形象、更全面、更深刻地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二,通过网络传递教育内容,反馈教育效果。(1)利用网络向青年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当代青年无时无刻不在传递或接收互联网提供的信息,网络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应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帮助传播有益于青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想政治理论。(2)通过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与反馈。传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很大的短板是无法及时地检验教育成果,在网络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这种情况将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通过电子问卷的方式进行检测,青年在移动终端就可以轻松地完成问卷,结果可以迅速直观地呈现在教育者的面前,这种有效的反馈与互动机制将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完善[6]。
第三,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教育质量。大数据是网络时代最热的概念之一,将前沿科技与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在网络空间的所有行为都可能被记录下来,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对青年群体的网络记录信息获取有效的数据,借此了解青年群体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特点。运用大数据分析得出的有效结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青年思维方式、道德素养、参与模式,进而提升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30/c_1118776008.htm
[3]岳 鹏 冯学珍:《网络文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有机结合及协和共生》,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5期。
[4]孙占元:《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载《河北学刊》,2015年第4期。
[5]刘宏军:《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6]崔建西:《论新媒体嵌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生成路径》,载《红岩春秋》,2016年第5期。
(责任编辑:刘向宁)
2017-02-10
崔华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经济学、政治理论。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本认缴制及交易安全研究”(课题编号:16YJA820015)、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治理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研究”(课题编号: 15FXB027)、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项目“青少年法治思维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7B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