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学学科设置的制约因素研究

2017-01-23张良驯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设置学科研究

■ 张良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青年学学科设置的制约因素研究

■ 张良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青年学自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曾经作为各地青年工作院校的热门必修课,但至今没能成为高校学科。这不仅阻碍着青年研究理论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青年工作的开展。研究青年学的学科设置,需要遵循高校设立新学科的一般规律,整体分析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制约青年学学科设置的宏观因素是青年学服务青年和青年工作的功能发挥得很不充分,中观因素是青年学的学科体系很不健全,微观因素是青年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很不明晰。推进青年学成为高校学科,就要把培养青年工作人才、服务青年发展作为出发点,把提升学科知识水平、构建学科体系作为着力点,把厘清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作为突破口。

青年学 学科设置 制约因素

青年学是以青年为研究对象、以青年的存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为基本内容的人文学科。20世纪80年代,适应改革开放后青年工作发展的新需求,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青年学的学科目标,编写青年学教材,开展青年学教学,在全国各地青年工作院校掀起了一股青年学建设的热潮。但是,这股热潮后来不但没能向普通高校蔓延,而且在青年工作院校系统也逐渐冷却下来。正在进行的共青团改革提出了青年工作研究学科化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要“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加强‘青年学’研究”,这为青年学成为高校学科提供了新的契机。在青年研究多年理论积累和青年工作改革创新需要的共同推动下,目前青年学的学科设置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地提到了高校学科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研究青年学能否成为高校学科,就需要研究哪些因素长期阻碍着青年学的学科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青年学学科设置的一般规律和现实路径,从而推动青年学尽快进入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学科目录。本文将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青年学学科设置的长期制约因素。

一、青年学学科设置的宏观制约因素:青年学服务青年和青年工作的功能发挥得很不充分

学科既指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学术分类,又指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科目。一种科学研究即使符合学术分类中学科的标准,也不一定能够成为高校学科,还要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由学科管理部门审批而定。学科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功用是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09年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学科目录适用于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一级学科须符合“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较稳定和一定规模的需求”的条件,二级学科设置必须符合“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一定规模的需求”的条件。可见,学科设置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社会对该学科人才具有一定规模的需求。学科目录是为了学位授予的工作需要,更是为了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知识的价值在于实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科作为知识体系,其价值性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知识的运用及其产生的效益。高校是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场所,是人才培养的殿堂。高校学科的设置是为大学生受教育、长知识服务的,是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端人才服务的。人才培养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最大考量,也是新学科设立的第一标准。在青年学的学科标准讨论中,不能忽视这一条最根本的标准。青年学要成为高校学科,就需要遵循学科设置的这条根本标准。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如果没有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功能,就不应该成为独立学科。因此,青年学的学科独立性,根本在于拥有独特的功能。

青年学的独特功能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青年学的学科设置时必须回答的问题。青年学的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理论层面看,青年学为整个青年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持。青年学与青年研究不是一个概念,作为青年研究的元理论,青年学从整体上研究青年的本质、成长特点和规律、青年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为各个专门领域的青年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学术界有人把青年学混同于青年研究,这在理论上是粗糙的、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中会抹杀青年学的独立性,阻碍青年学的学科设置。目前,在专门领域的青年研究中,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实践研究针对性不强,研究成果影响力不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青年学的理论支持。

第二,从工作层面看,青年学为青年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培养青年工作人才。青年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教育和服务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工作,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王兆国1982年在共青团十一大报告中提出“共青团工作是一门科学”。胡锦涛在1984年曾经说过,“我们历来讲,青年工作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青年工作的基本理论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1]。社会上那种把青年工作看成不用学习、没有专长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社会工作已经是一项专业工作的情况下,青年工作理应成为一项专业工作。青年学为青年工作提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目前,我国的青年工作总体上还停留在凭经验、较随机的阶段,青年工作者普遍缺乏运用青年工作理论的自觉,这与青年学的知识不成体系、实用性差直接相关。

第三,从最终结果看,青年学为青年发展服务。青年学为青年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而青年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青年成长、促进青年发展。目前,青年工作滞后于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难以满足青年多方面的现实需求,缺乏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青年发展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从理论上说是因为缺乏青年学的相关知识储备。

简言之,青年学的功能是培养青年工作人才,提高青年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促进青年的发展。我们既要看到青年学的知识建构功能,更要看到其人才培养功能。青年学的人才培养功能体现在培养从事青年工作的人才,这些人才高校毕业后能够运用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从事服务青年的工作,从而促进青年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工作的发展在本质上是青年的发展,因此,青年学的功能最终是服务青年发展。“我们应当特别感谢青年,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但找到了研究的‘原料’,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勇气,使我们认为建立青年学是可能的,并正着手去做这一工作。”[2]如何培养青年工作人才、服务青年发展,是高校是否有必要设立青年学、青年学能否成为高校学科的第一条件。

青年作为一个独特的年龄群体,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群体的特殊利益诉求,国家和社会要通过符合青年特点、切合青年实际的青年工作来促进青年的发展。“国际社会自1985年国际青年年以来,重视青年作为社会群体的特殊性,关注青年在教育、就业、司法等领域的特殊需求,提出国际青年政策。”[3]我国的青年工作是在几亿青年中开展的,需要一定规模的青年工作者队伍。只有培养大批青年工作人才,才能提升青年工作的水准,更好地促进青年发展,这是青年学能够成为高校学科的基本理由。

从一般意义上说,“学科作为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相应学科的分化、整合及其对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适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青年学的学科设置作为规范青年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的一种分类,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理逻辑,但是,“这种学理逻辑不应该是书斋式的,而应该基于现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基于我国人才培养的实践状况、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4]从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发布的学科专业目录看,美国高校共有二千五百多个专业,专业设置的根据可分为单一学科的、跨学科的、问题中心的、职业中心的以及个人专业的等。“专业更新快,学校能够及时设置一些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专业,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5]目前,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形势下,青年具有多种利益诉求,也面临多方面的成长发展问题,需要一定规模的专门人才从事青年工作。《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提出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婚恋、青年就业创业、青年文化、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年社会保障十个发展领域。要促进青年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就必须把握青年的本质,了解青年的特点,顺应青年发展的规律,这都需要建立青年学,强化青年发展的理论和基础。

青年学的人才培养功能说明,学术界不能就青年学谈青年学,不能脱离青年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青年工作的生动实践对青年学的学科设置进行不切实际的评判。如果脱离服务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去谈论青年学的学科合理性,就是没抓住要点,偏离了重点,就可能不着边际。目前,存在青年学研究者缺乏对青年工作的观照、青年工作者很少运用青年学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的现象。青年学研究与青年工作缺乏交集和融通,是青年学理论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青年学乃至整个青年研究都有必要增强服务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意识。青年学要成为高校学科,就要以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开展为基础,进行知识建构和理论提升。要紧扣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的实践活动开展研究,为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提供有力度、有针对性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青年学只有与青年工作展开对话、深度融合,才能提高学科的应用价值,成为高校的教学科目。

二、青年学学科设置的中观制约因素:青年学的学科体系很不健全

在社会对青年工作人才有着强烈客观需求的前提下,青年学要成为高校学科,就需要进行科学研究的知识积累,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应该说,经过最近三十多年的科学研究,青年研究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已经“建构起专业的知识体系,构成学问的一种门类和学术的一种分类,因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6]。但是,这种学科是学术分类意义上的,而不是教学科目意义上的。对于成为高校学科而言,这是应然,而不是实然。况且,青年学不等于青年研究,青年研究的成果不等于青年学的成果。高校中一些青年学者会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涉猎大学生和青年的研究,可以说存在一支动态的青年研究者队伍,但其中较少有人研究青年学。即使在共青团系统的青年研究机构和青年工作院校的青年研究人员中,青年学也没有成为青年研究领域的重点。

青年研究者忽视青年学的研究,可能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青年研究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社会关注青年的一些具体问题,如价值观、思想引导、就业、亚文化、违法犯罪等,这些具体问题更易引起研究者的兴趣;二是青年存在不同的群体,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青少年、留守儿童等一些群体更易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三是青年学涉及青年研究的元理论,如青年本质、青年发展、青年与社会的关系等,而青年研究者中有许多是“客串者”,偶尔涉及青年具体问题的研究,不会关注青年研究中的这些基础理论。以上三种情况导致青年学不是青年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反而是冷门话题。从中国知网看,2014年以来,题名包含“青年学”的学术论文只有区区几篇。全国高校只有河南师范大学等屈指可数的几所高校建立了研究青年问题的机构,而这些机构很少涉及青年学的研究。按理说,共青团系统的青年研究机构、青年工作院校应该有一个青年学的学术共同体,但实际上,这些单位中的青年研究者是各说各话,没有形成共同的对于青年学的学科意识和学术话语。青年学研究人员处于零碎化、分割化的状态,没有形成学术共同体,这导致青年学的研究存在知识基础薄弱、理论不成体系、研究方法单一的缺陷。在本来就很少有人研究青年学的情况下,青年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理论依据、基本范畴、主要内容、学科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边界等,都存在较大分歧,因而,青年学研究者缺乏学科意识,青年学没有形成普遍认同的知识体系。学科知识储备不够、理论不成体系,这是制约青年学成为高校学科的中观因素。

青年学要成为高校学科,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

第一,研究对象。一种研究如果连研究对象都不确定,就不能成为一门学科。从学科人才培养的功能看,青年学的研究对象是处在一定年龄区间的青年。青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具有过渡性,但更有确定性。学术界对于青年的年龄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的甚至采用建构的说法,把青年看成社会现象,使得青年概念成了雾里看花,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青年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其能够成为学科的基本依据。青年概念是一个年龄概念,具有确定的含义,不能似是而非,飘忽不定。

第二,基本范畴。一些学者对青年学的范畴进行了研究,并列举了青年学的范畴。从学科建构看,青年学的核心范畴是青年、青年本质、青年特点、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发展、青年就业、青年婚恋、青年参与、青年文化、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工作、青年组织、青年政策等。青年学形成了范畴群,不同范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青年的存在形态,对青年的某一方面做出了质的规定,这是青年学能够成为学科的重要理由。

第三,研究范式。青年学的研究范式是青年学研究者遵循共同的逻辑起点、核心概念、科学方法和话语形态,研究青年现状、青年问题和青年发展的一种结构方式和运行机制。青年学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切入点,揭示青年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及有别于少年儿童和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关键是如何将青年从人的成长历程中独立划分出来,揭示出青年的本质。青年本质应着重研究青年的特殊性,青年本质的界定应该从青年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比较的角度来完成。”[7]的确,青年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年龄对比,因为,青年是一个年龄概念。只有发展和完善研究范式,形成为本学术领域的人们普遍认可并自觉使用的学术研究范例和模式,青年学才能由经验化走向科学化、由散在性走向系统性。

第四,学科框架。现有的青年学著作的学科框架各不相同,缺乏核心内容的一致性。例如,黄志坚著、2004年出版的《青年学新论》包括青年学在中国的发展、青年观、青年发展、青年思想教育、青年修养、青年生活方式、青年工作、青年组织、青年研究等部分;万美容主编、2016年出版的《青年学概论》包括引论、青年的本质、青年的身心发展、青年社会化、青年的学习与成才、青年的职业生涯、青年的恋爱与婚姻、青年的生活方式、青年群体、青年文化、社会思潮与青年发展等部分;黄蓉生著、2009年出版的《青年学研究》包括总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青年定义与本质、青年生理与心理、青年人生观与价值观、青年行为、青年社会化、青年群体、青年文化、青年组织、青年运动、青年教育、青年发展等部分。青年学的学科边界是研究青年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不是青年的具体社会问题,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应该相对确定。青年学的学科框架可以概括为青年是什么、青年什么样、青年怎样存在、青年如何发展四个方面。对这四个方面基本问题的展开回答,就构成了青年学学科体系的总体框架。

第五,研究方法。青年学的研究方法不是像有的人主张的独立研究方法。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的情况不是某一学科采用某个特定的研究方法,而是不同的学科共同采用一些研究方法。目前,我国有数以百计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如果每门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那么,现在就应该有几百个研究方法。可事实不是如此。也就是说,并非每门学科都存在一个独特的研究方法。例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演绎归纳法等,而这些方法早已在其他学科中得到使用,并不是经济学独创的。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但实验法最早是在自然学科中使用的。青年学的研究方法,如果说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就是年龄分析方法,从特定的年龄阶段研究人。当然,青年学还采用文献分析、社会调查、典型解剖、逻辑分析等定量实证方法和定性思辨方法。

第六,学科性质。青年学在整个青年研究中是理论性最强的,但从整个人文学科看,青年学的定位属于应用研究,而不是基础研究;属于交叉学科,而不是单学科。也就是说,青年学是进行应用研究的交叉学科。目前需要研究的是青年学是否隶属某学科,与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临近学科存在什么关系。只有明晓了青年学的上位学科、临近学科,才能找到青年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发现它是如何进行知识生产的。

健全学科体系无疑是青年学学科设置的着力点,但是,不能人为地夸大学科体系不健全这一制约因素,更不能把这一因素作为青年学没能成为高校学科的唯一原因。在本来就不多的对于青年学的研究中,高比例的论文简单套用科恩的“范式”概念,过分放大青年学学科体系的缺陷,有的还生硬搬来“后现代”概念,玩起了文字游戏,这其实是一种思维误区和理论幼稚。青年学没能成为高校学科,固然有学科体系不完善的原因,但绝不仅限于此,局限于青年学本身的范式分析,纠缠于青年学本身的学科体系,是一道青年学学科设置过程中的无解题。一门新学科是否成立、能否设置,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不能只谈学科体系,否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自说自话,自欺欺人。毋庸讳言,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仅就青年学说青年学、在学科理论中兜圈子的研究不少。这些研究除了重复一些所谓独立的方法、范畴、范式等之外,没有什么新意,对推进青年学的学科设置没有丝毫的建设性价值。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我们更能够看清学科体系在学科设立中的恰当位置,更能够明了学科体系欠健全不是青年学没能成为高校学科的唯一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否则,就很难解释有些学科尽管学科体系不是很完善,学界存在许多质疑,却在多年前就已经成为高校学科。例如,高校普遍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但学术界对于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基本范畴、研究范式、学科边界、主客体、功能价值等都存在不同的看法。该学科“理论体系尚不够成熟完善”,“对学科理论体系的认识存在分歧”[8]。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没有形成独特的基本理论框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自觉的学术共同体。如果要套用库恩所言的一个学科成熟标志应形成自己特有的“范式”的观点,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研究离此要求依然有不少距离”[9]。但是,这门学科实实在在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又比如,教育学包含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人类学、教育历史学等多种下位学科,但是,在这些学科术语中,“教育”一词起着限定作用,而哲学等其他的词是主体,可以说,其他学科提供了这些教育专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有人提出,“教育学下位学科的蓬勃发展并不意味着教育学的兴盛,反而使教育学沦为其他学科的附庸,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并不存在。”[10]连学科历史较长的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都存在不同的看法,更何况青年学。再比如,同样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女性学的起步时间与青年学大致相同,却已经在北京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研究机构,其学科化步伐明显快于青年学。但是,“学界在女性学学科的界定、女性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女性学的基本理论、女性学的研究方法、女性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些基本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11]可见,许多现有学科的学科体系建设水平并不是很高。我们不能只是凭学科体系不完善,就否认某一学科的客观存在,更不应该单纯以学科体系不完善为理由阻碍新学科的设置。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的学科建设情况看,学科设置具有两个基本规律:一是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否,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学术界对某一学科的学科体系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这是正常的现象。在社会科学领域,许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和理论体系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二是传统的那种认为一种研究只有具有独有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独立的理论体系,才能成为学科的认识已经过时,不符合当今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青年学的建立要遵循这两个规律。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物理学、经济学等经典学科的建设路线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某领域的知识不断产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冲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科范式,出现了新的独特的研究方法、独有的范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如果以这个标准进行评判,我国目前许多学科都不具备学科资格,只能称为一个研究领域。独有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独立的理论体系的说法更适用于近代经典学科,难以衡量不断进行分化和综合的现代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已落后于现代学科的新发展,因此,我们不能再用这“三独”标准去衡量青年学的学科设置。青年学学科设置不能陷入无休止的学科理论纷争之中,而要跳出来把握新学科建立的实际路径。我们常说学科意识,其实,学科意识首要的不是研究模式,而是研究者具有的学科自信、自觉、自强的意识,体现为对青年学的认同意识、归属意识、建设意识。这种学科的责任意识是推进青年学学科设置的不竭动力和正向能量。

三、青年学学科设置的微观制约因素:青年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够明晰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这为青年学的学科设置提供了可能性。规划明确要求“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加强青年学研究”,这为青年学设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以说,在高校中建立青年学学科,是贯彻这两个国家政策的实际举措。政策要落地,关键在行动,这就需要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青年学成为高校学科,有两种路径:一是直接作为一级学科;二是作为某个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青年学第一步就成为一级学科,这当然最好,然而非常困难。对应一级学科的四个条件,单是“应有若干可归属的二级学科”和“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这两条就不成立。在现有的学科观和学科分类体制下, 新设置一个一级学科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这不仅是因为一级学科的条件非常高,而且是因为学科不单纯是教学科目的概念,学科设置关系到机构、设施、经费、编制、项目等资源的分配,包含诸多的实在的利益。“现行制度体制下的学科,承载着太多非学术的东西,学科设置或划分的调整和变化,不仅影响着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学位授予,影响着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影响着以学科为基础的学术组织的设置和调整,甚至影响到相关学校的排名以及学科实力的结构变化。”[12]学科级别已成为左右学科建设的指挥棒,直接决定着该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学科的设置不只是体现在理论层次和学术价值上,更多地体现在被赋予的日益凸显的各种利益上,成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一种载体。青年学作为在现有高校学科体制外形成与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权利和资源配置机制面前,往往不得不面对因合法性而导致的生存危机与发展困境”[13],因而受到很大的发展限制。

青年学难以一步成为一级学科,还因为青年学属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而这类学科建设比较薄弱,设置受到很大的阻碍。按理说,很多现代科学之间不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相互交融,因此,交叉学科应在学科分类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发布的学科专业目录,“考虑到了学科发展的外延性, 在名称和代码设置上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14]。可是,我国现有的学科目录中没有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 也没有在目录名称和代码中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预留发展空间。这种封闭式的学科分类体系很不利于青年学这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设置。青年学因其跨学科性,在现有的学科体制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不被相关学科所认可和接纳。青年学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孕育期,但得不到现有学科体制的支持和鼓励,一直陷入难产的困境之中。只有在学科体制中改变现有学科分类方式,增加交叉科学的学科门类,青年学才有可能成为一级学科。

青年学在高校的设置,目前最现实的途径是作为某个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如果这样,就需要研究青年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明晰青年学最合适的上位学科是什么。青年学与社会学存在紧密的联系,加上有青年社会学之说,有的辞典把青年学和青年社会学都同列于社会学类,这看起来好像青年学的上位学科可以选择社会学,但是,青年社会学与青年心理学等一样,只是青年研究诸多分支学科中的一种,而不是青年学本身,就像教育管理学不是教育学一样。青年研究需要采用社会学的方法,但青年学更多的应该超越社会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把握青年的本质规定性。青年学是从整体上研究青年,需要采用哲学思辨方法,似乎与哲学很近,有学者把青年学看成一种哲学,但是,哲学只是青年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青年学是应用学科,不能归为哲学。如果归为哲学,就可能减损青年学服务青年工作的实际价值。青年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需要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但青年发展不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方面,而涉及大量的如健康、就业、社会融入等青年事务,不能归为思想政治教育学。

相比较而言,青年学更应归属教育学,因为,青年学的研究对象是青年,基本功能是促进青年发展,这与教育学的育人功能是一致的。教育不限于青年,但青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青年是教育的重点群体。进一步说,学科是在高校设置的,而高校的教育对象都是青年。另外,与青年学相类似的、由共青团中央推动建立的“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从2013年开始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首都师范大学等43所高校设置,这也佐证了青年学可以归属教育学。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青年学不但应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而且应该作为各级师范教育的必修课。教师通过学习青年学,可以更科学地把握青年的本质、特点、心理、需求,学会青年工作方法和青年问题应对之策,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青年学无论如何设置,都需要共青团中央积极争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高校的理解和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八条的规定,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这说明,学科不仅是学科本身的知识和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行政许可行为。青年学能否设置为独立的学科,在高校如何进行设置,关键在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行政审批。这也是“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成功设置的经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打破了以前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架构,只规定了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这意味着二级、三级学科可以由学位授予单位按相关规定自主设置。从“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的设置过程看,青年学要成为高校学科,除了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外,还取决于高校的认可和同意。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15]青年学应该就是这样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开展,孕育了青年学的理论研究;青年工作人才的培养和青年的发展,呼唤着青年学的学科设置。青年学不能再游离在高校学科之外了,经过三十多年的知识积累,应该进入教育部门的学科目录,在学科资源的滋润下生长得更加枝繁叶茂。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青年研究的理论建设,还是从青年工作的现实需求看,在高校设置青年学学科都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青年学学科化存在多层次的制约因素。推进青年学成为高校学科,就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克服这些制约因素。一旦青年学成为高校学科,就能够在高校建立相应的教学科研机构,配备相应的教学科研人员,培养出从事青年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样不仅会提高我国青年研究理论水平和青年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黄志坚:《青年学新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2]马赫列尔:《青年问题和青年学》,陆象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3]张良驯:《中国青年政策的创新发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4][12][13]秦惠民 申素平:《教育类一级学科设置探讨》,载《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5]郭 琳:《一个概念的双重含义:关于我国大学学科设置权的政策文本研究》,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11期。

[6]张良驯:《青年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依据》,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7]谢伟光:《“马克思主义青年学”学科建设构想》,载《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8]肖 巍 顾钰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13-20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71页。

[9]金林南 孙晓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研究的若干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第11期。

[10]陈梦迁:《一辨“独立的教育学”是否存在——历史、学科属性》,载《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1]于光君:《“女性学学科范式与学科地位研讨会”综述》,载《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1期。

[14]程 妍:《刍议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分类中的交叉学科设置》,载《高教探索》,2008年第4期。

[1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责任编辑:王俊华)

2017-04-20

张良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副会长,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政策。

本文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蓝皮书项目“当代青年成长的新特点与新规律研究”(课题编号:2015GH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设置学科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