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物馆理论研讨会第七次会议在中国科技馆举行
2017-01-22任杰
科技博物馆理论研讨会第七次会议在中国科技馆举行
2011年和2017年,教育部先后公布了初中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面向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进入了新的时代。
为更好地迎接《科学课程标准》带来的科学教育新变革,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博物馆的科学教育质量,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编辑部于2017年5月22日在中国科技馆联合举办了“科技博物馆理论研讨会第七次会议”,以“科学课程标准与馆校结合”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教育专家、科技博物馆工作者、高校师生共80余人,就《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对科技博物馆的启示以及相关实践案例和创新做法等进行了研讨。
在会议上,陕西师范大学的胡卫平教授认为科技馆对发展STEM综合性工程技术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呼吁科技馆发挥优势与科学课程标准进行对接,倡导探究式学习,重视思维型教学,构建场馆教育的活动体系;美国伊利诺伊州科学研究所Judith S.Lederman教授介绍了美国校外教育机构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同时提出科技馆作为校外科学教育机构,其研究人员需要思考如何从原有复制水平的教育转变为培养一定创造和发明能力的新教育;东南大学叶兆宁副教授系统介绍了21世纪以来科学教育的变革,并特别指出美国的科学教育标准不仅适用于学校而且对于包括科技博物馆在内的社会科学教育都有指导意义,值得我国借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魏红祥副研究员介绍了他多年从事科学教育的实践经验。北京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重庆科技馆、辽宁科技馆、广西科技馆和绍兴科技馆在会上交流了各自的思考与实践。
最后,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理事长徐善衍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通过此次专题研讨,能够帮助科技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展教功能,同时也促进了对其他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科技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正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实现创新发展。
(供稿:中国科技馆 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