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珠江三角洲环保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探析

2017-01-22罗鸿斌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7年5期
关键词:珠三角应用型人才

罗鸿斌(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面向珠江三角洲环保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探析

罗鸿斌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重要的发展引擎,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在高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环境保护也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环保问题依然存在。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珠三角已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而环保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成败又有着深远影响。通过分析面向珠三角环保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现状,就面向珠三角区域环保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索分析,并对珠三角环保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对策、建议。

珠江三角洲;环保;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强化动手和实践能力,以解决生产问题为目的,不一味追求高深理论知识。以往的高等教育较为小众化,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则将高等教育推向实用化,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环保产业在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作用越来越重要,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广东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1];珠三角作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引擎,亦应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另外,作为广东乃至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制造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较大;我们需要做好制造业的同时,发展好环保产业,将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小化,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深远意义。

1 珠三角环保产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状况

1.1 珠三角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为打破单一行政区域的限制,广东省政府出台了《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2],纲要指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循环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所有城市达到生态市要求,建成生态城市群”。面对新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广东省在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广东省环保领域要重点发展环保技术与装备和环境服务产业等[3]。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人才”提供知识和技术的支持。

根据第四次全国环保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数据,广东省环保相关产业共有35.23万从业人员、1613个企事业单位,每年营业收入3192.26亿元(占全国10.30%),广东省在环境友好产品生产、环保服务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等三个领域的销售收入都排在全国第三,而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位列第十四名,相对较弱。珠三角地区在广东环保产业中占明显主导地位,从业单位数量占到全省的77%,对全省环保产业收入高达93.64%的贡献率,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地企业营业收入排名靠前。粤东、西、北这大部分地区的环保产业收入则仅占全省的6.36%[4]。因此,珠三角环保产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1.2 环保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环保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据估计,环保行业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缺口大致在12万人以上。而环保行业以后的发展将较为迅速,未来五年,高级人才缺口应该超过50万人[5]。从全国这几年高校毕业生毕业数量来看,一直在增长,2014年727万、2015年749万、2016年756万。很多高校毕业生会选择珠三角为就业目标地区,可我们还是经常听到企业“缺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却“就业难”。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珠三角高学历人口占的比例差异较大;常住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占比大致为:深圳17.7%、珠海18.30%、佛山不到10%、东莞7.1%、中山7%左右,江门和惠州只有5%[6]。除去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规模更小。人才分布不均,产业人才需求层次结构断层,这些都导致发展环保产业缺乏支撑,产业发展分布不均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珠三角环保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1.3 珠三角应用型人才需求趋势

近年,我们才对环保问题加大重视力度,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加大。根据第四次全国环保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2011年环保从业人数比2004年翻了一倍,2015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估计为840万,是2011年的2.63倍左右,预计2020年更将猛增到1690万[7,8]。

以往,珠三角由于其更好的就业环境,人才需求很多靠内地高校流入。现阶段,内陆经济发展较好,可以吸纳更多的毕业生,靠内地人才大规模流入的模式已不再现实。

因此,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珠三角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需求,是广东其它地区,乃至其它省、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

2 珠江三角洲地方性院校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珠三角高校众多,主要集中在广州,其它地级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这几年,珠海和深圳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办学机构,建立了好几所新机制高校。这些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从研究生、本科、专科到成人高等教育,可算是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土培养的人才,更具有稳定性,为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能做出巨大贡献。尽管这些高校培养了大量环保人才,却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环保人才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一线人才流失较多

某种程度上,经常听到环境类毕业生反映不好就业;而环保企业却一直在增多,反而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企业主要是为了盈利,没有过多的精力去重新培养毕业生,希望找到上岗就能用,有熟练技术,环保工作经验丰富的人。珠三角本土高校中,珠三角生源占比较多,很多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式多样,很多不从事本专业,造成一部分人才流失。

珠三角产业发展基础好,有先天产业化培训的优势。但是,珠三角高校培养的学生比较适合于研究和技术开发,有动手能力较差,缺少实践应用知识的弱点。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又有钻研精神和学习能力相对弱,缺乏创新能力的弱点。

2.1.2 师资队伍偏研究型,学科专业与制造业不匹配

目前,珠三角高校的教师大多公开招聘,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的博士或海归博士。“双师型”较少,这些年轻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是没有在生产一线的经历。环保产业偏应用,需要给学生传授的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经验,而不是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

2.1.3 应用能力培养协同度低

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授课为主,学生只在企业短期实习。高校、企业、政府之间没有很好的协同机制。高校与用人单位有明显的用人理念差异。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来即能用,而我们的大学教育一般先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多专业实践课都安排在高年级,学生的实操时间短。

2.2 原因分析

2.2.1 实践锻炼机会少

尽管高校和很多企业共建了实习基地,但是学生去企业实习主要还是集中在某个较短的时间段。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内容很少和所学知识整合,达到良性循环。

2.2.2 企业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被调查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岗位应用能力一般,企业也认为学生在大学所学知识无用。企业对于人才产生经济效益的愿望比较急切,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人,据估算,培养一名高级技能人才约需要一年时间和1万元左右费用。众多因素,都导致人才缺少。

2.2.3 环保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即时性矛盾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时效性,希望毕业生能马上适应生产需要。环保产业也是近年才发展较快,企业都希望找到能解决问题、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又有周期和自身规律,就难以立马满足市场需求。况且,学习知识到熟练掌握和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如不进行系统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学习,只进行基本的实践锻炼,就会缺乏创新的视野,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发展。

有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盲目跟风;人才培养体系不成熟,没有培养相应人才的成熟经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实际需求,会造成浪费人才和培养成本。

4 珠三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珠三角本地高等院校,应瞄准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人才培养,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针对珠三角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和条件,集聚各种优势资源,深度协同区域内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做好环保产业人才培养,支撑经济发展。按照平台支撑、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的框架,构建以工程领域的知识体系、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为支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1 转变观念,凝聚应用型人才培养共识。

4.1.1.珠三角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本地高校为主

随着长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和中西部经济的崛起,内地人才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加上就业环境、市场需求、工资待遇等多重因素,珠三角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低。因此,不能再依赖人才的大规模流入,本地高校应加大培养力度。

4.1.2 珠三角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定位

学校应培养哪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则是在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学科优势,打造各自的类型特色。

4.1.3 珠三角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对于珠三角地方高校,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应不同。专科层次高校注重动手技能的培养,着重培养高端的高技术人才。本科院校应注重培养能解决环保产业生产实际问题,具有一定技术研发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阶段应该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推动技术进步,可适应高端环保产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上升渠道,畅通有更高应用型水平的专科人才“专升本”的通道。加快珠三角理工类院校工程硕士点建设步伐,并有针对性的引导专科层次学历人员报考工程硕士,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环保问题的能力。

4.2 构建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体系

4.2.1 构建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完善现有本科高校应用专业教育体系和新办应用技术大学的方式,构建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体系。畅通高考生、中高职毕业生进行更高学历教育的渠道。应用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开展专业硕士、工程博士教育,形成完整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条件的高校试点招收企业同等学历人员,将学校招生渠道多元化。

4.2.2 创新课程教育体系。面向制造业的学科专业群进行国际工程论证,采用适应珠三角高校特点和环保产业需求的改进型CDIO教学模式[9]。专业课以研发项目为载体,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教学机构,不经过院系和教研室,直接在研发项目的进程中学习。学位论文的考核评价则以应用为导向,从企业应用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角度,给学生选题。改变过去以毕业论文为学位答辩的单一形式,探索以新工艺(产品)研发、发明专利、技术报告或设计方案等多种形式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委员和评阅人应包括有关行业的管理或技术专家。

4.2.3 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探索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的培养模式,引进来为主,走出去为辅,大力引进国外的教学体系和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教师,部分学生走出国门到跨国公司实训实习。结合珠三角实际,学习德国等欧洲国家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

4.2.4 完善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指导的师资建设。

鼓励高校教师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历,在政策上引导教师主动深入环保工作一线,在服务企事业单位过程中发现问题,更好的指导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同时,教师到了企业还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传授他们最新的专业知识,引导企业员工进行自主学习和进修。加大引进企业中有一定学历的高级人才到学校授课或指导课程实践,将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以课程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方式带领学生一起完成。

4.3 各方协同,构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4.3.1 政府、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培养环保应用型人才

珠三角产业地域特色明显,环保产业集群化程度高。近年,珠三角各地大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和设立研究院、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行业产业的特色,协同地方高校、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结合产业需求的优势协同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产业链和学科链的无缝对接,为产业发展提供合适人才。在工程硕士培养上,由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根据企业和地方经常发展需求,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联合设计课程体系;以项目研究为主导,共同遴选研究生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建立专业学位硕士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从理论课程、工程实践训练、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3.2 加强合作平台建设

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与本地引进的高水平大学和有关龙头企业形成战略联盟。鼓励入驻高校在基地设立国家级工程中心分中心,建立全新的科研协作机制及成果与利益共享机制。基地建设成国内外知名大学与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珠三角环保龙头企业汇聚的,集教育、研发、社会服务一体的协同创新组织;建设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开展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应用研究和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研究机构。为珠三角环保产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本科和硕士以上、有明显工程特色和较强研发能力的、培养质量在省内以至国内有较高声誉的高素质人才。

[1]《广东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Z].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11-04.

[2]《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Z].广东省人民政府,2005-2-18.

[3]《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Z].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2009-4-10.

[4]《广东省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R],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2014.

[5]环保行业年薪几十万却难招到人[N].南方日报,2015-11-02(GC06).

[6]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4-29.

[7]王妍,柴蔚舒,李宝娟,王政.我国环保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5(10):24-28.

[8]李宝娟,王政,王妍,莫杏梅.基于调查统计的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环境保护,2015,43(5):54-58.

[9]关丽梅,马俊红.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2014(12):1-2.作者简介

罗鸿斌(1987-),男,汉族,江西于都,工程师,研究生,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研究,Email:luohongbin1023@126.com基金项目

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项目(教育科研项目)”(2016GXJK156);广东省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014A020212692);广东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014WQNCX155);东莞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计划一般项目(2014106101006)

猜你喜欢

珠三角应用型人才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