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音乐听觉思维训练提高学生音准概念浅探
2017-01-21陆洁
陆洁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技能的学习,同时还要重视音乐听觉思维的训练。通过不同种音色的辨别激发学生“听”的欲望,打开音乐听觉之门;静心品味流动的音乐线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感受音乐的起伏;细细咀嚼每个音程之间的距离,把握到位。通过面、线、点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学生对于音乐听觉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音准概念。
[关键词]音乐 听觉思维 训练 音准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53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好比绘画是视觉的艺术,需要通过“看”去诠释对艺术的理解一样,音乐则需要通过“听”将其转化为个人的审美艺术。然而,音乐与审美艺术之间的转化介质就是听觉思维。
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建立在“听”的基础之上,通过各种听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音准概念,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寻找音乐带来的快乐。
一、音色听辨,激发学生“听”的乐趣
音色——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发声体因其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会有天壤之别,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辨别不同的发声体。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掌握一些常见乐器的音色,如具有民族特色的二胡、竹笛、琵琶、马头琴,西洋管弦乐器小提琴、大提琴、小号、长笛、圆号,并且能分辨男低音与男高音的音色等。通过对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了解去辨别其音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如《辛德勒的名单》(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下同)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听辨主体段落的主奏乐器,然后播放视频。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小提琴音色的记忆。在掌握了单个乐器的听辨之后,可适当增加一些乐器种类的听辨。干扰多了,难度自然就大了。如《拉德斯基进行曲》这一课,让学生完整聆听作品后提问:“你听出了哪些乐器?”多个乐器的听辨问题也解决了之后,再次提高难度,让学生听出乐器出现的先后顺序。学生对于这样的听辨模式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也相对活跃。这种循序渐进的听辨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于乐器音色的印象,激发了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又训练了他们的听觉思维,让他们能够逐步意识到听觉思维的重要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再通过恰当的训练,相信一定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音准概念。
二、旋律思维训练,建立初步的音高概念
旋律——音乐的灵魂。旋律是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上行、下行、平行、波浪式等形式进行。教学中可通过大量作品的练习,让学生听辨旋律走向,建立一个初步的音高概念。如《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长江之歌》等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融入了旋律的概念,让学生听辨旋律的走向。学生一开始无法准确把握旋律线条,但通过谱例的分析、大量作品的听辨,学生逐渐能够抓住精髓,不但能准确听辨旋律的走向,而且显得饶有兴趣。在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大量的旋律听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乐于进行旋律思维训练,能在轻松的环境下逐步提高音准概念。又如《摇篮曲》这一课。学生对于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早就耳熟能详,如果仍采用一般的教学模式可能效果平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听唱法,教师弹奏后,由学生模唱旋律。待大家对旋律掌握得差不多时,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把具体的音高听出来并唱出旋律。这一课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二声部的掌握也比以往有所提高。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通过旋律的听辨把握整体的音乐走向及情感基调,把握旋律的大方向,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音准概念。
三、 音程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音高记忆能力
音程——两个乐音之间的高度关系。音程可分为和声音程和旋律音程。和声音程指两个乐音同时发音,旋律音程是两个乐音先后发音。 音乐教学中可加入旋律音程的听记构唱练习,特别是大跳音程的构唱练习,加深学生对于音高的把握及记忆能力。如在《长江之歌》这一课中,出现了中音4到低音5、中音3到低音5的大跳。这时可以单独拿出这几个音进行旋律音程的听辨练习。让学生仔细听辨两个音的音高位置,反复几次之后让学生随琴轻声哼唱,唱准之后再把音量提高。这样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这句的教学似乎行不通,学生对于从低音到高音的大跳音程的掌握相对困难,上方音总是不能准确找到位置。这时可以进行音程的构唱练习,对多加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的音准自然就提高了。
通过听觉体验,学生能够保留音乐的音响效果,这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听觉能力,但是保留的时间相对短暂。若能多听、多思、多练、多记,用心体会每个音符之间的细微差别,将这种听觉体验转化成长久记忆,那么对于音准的把握一定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