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烯酰吗啉等药剂分别与嘧菌酯混配对葡萄霜霉病的联合毒力测定

2017-01-21辛志梅徐德坤张眉吴斌姜珊珊辛相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12期

辛志梅+徐德坤+张眉+吴斌+姜珊珊+辛相启

摘 要:研究旨在明确烯酰吗啉、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分别与嘧菌酯混配对葡萄霜霉病的联合作用类型,采用离体叶盘法测定3种单剂及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与嘧菌酯6个配比、烯酰吗啉与嘧菌酯5个配比对葡萄霜霉病的毒力。结果表明:嘧菌酯、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烯酰吗啉对葡萄霜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2.010、64.961、2.722 mg·L-1;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与嘧菌酯15∶1、12∶1、9∶1、6∶1、3∶1、1∶1混配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6~9)∶1配比的SR值较大、增效作用较明显;烯酰吗啉与嘧菌酯4∶6、5∶5、6∶4、7∶3、8∶2混配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6∶4配比的SR值为1.82,增效作用最明显。

关键词: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嘧菌酯;烯酰吗啉;葡萄霜霉病;联合毒力

中图分类号:S436.631.1+9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2-0117-04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co-effects of dimethomorph and polyhexamethylene biguanidine hydrochloride (PHMB) with azoxystrobin on P. viticola. The toxicities of the 3 single fungicides, the mixtures of PHMB and azoxystrobin at 6 different ratios, and the mixtures of dimethomorph and azoxystrobin at 5 different ratios on P. viticola were tested by in vitro leaf disc 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50 of azoxystrobin, PHMB and dimethomorph were 2.010, 64.961 and 2.722 mg·L-1, respectively. The 6 different matching ratios of PHMB and azoxystrobin including 15∶1, 12∶1, 9∶1, 6∶1, 3∶1 and 1∶1, had synergistic effect on P. viticola, and the ratio of (6~9)∶1 had the larger SR value and the strongest synergistic effect. Similarily, the 5 different matching ratios of dimethomorph and azoxystrobin including 4∶6, 5∶5, 6∶4, 7∶3 and 8∶2 also ha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n P. viticola, and the ratio of 6∶4 had the SR value as 1.82 and the strongest synergistic effect.

Keywords PHMB; Azoxystrobin; Dimethomorph; Plasmopara viticola; Allied toxicity

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是危害葡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可造成大面积减产,是制约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葡萄霜霉病的防控手段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准确预警和避雨栽培。但由于该病害具有潜育期短、再侵染频繁、病菌繁殖率高等特点,化学防治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

在常用化学药剂中,嘧菌酯和烯酰吗啉是防治葡萄霜霉病较理想的药剂[1]。嘧菌酯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strobilurins)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安全的特点,但由于作用位点单一,存在较大的抗性风险。张艳菊等2012-2013年从山东、黑龙江、江苏等8省市采样调查发现,山东省黄瓜霜霉病菌株对嘧菌酯抗性水平最高,EC50为0.1786 μg·mL-1,表明黄瓜霜霉病对嘧菌酯产生一定抗性[2]。另有研究表明,在一定试验条件下,辣椒疫霉病[3]、马铃薯晚疫病[4]、柑橘绿霉病[5]、番茄叶霉病[6]、果蔬灰霉病[7]等已对嘧菌酯产生不同程度抗性。烯酰吗啉是羧酸酰胺类(carboxylic acid amides)杀菌剂,具有较好的内吸治疗性,有研究证明连续使用该药对黄瓜霜霉病菌[8,9]、番茄晚疫病菌[10]存在抗药风险。

结构类型不同的杀菌剂复配使用是延缓抗药性发展、提高防效的重要途径,药剂之间不同配比的联合作用效果评价是杀菌剂复配的基础研究工作[11]。鉴于此,笔者测定了嘧菌酯、烯酰吗啉、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3种药剂及其复配组合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毒力,明确不同配比对该病菌的联合作用类型,以期为复配药剂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病原菌

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由山东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生测实验室活体保存。

1.2 供试作物

葡萄品种为玫瑰香,温室盆栽。试验时,剪取长势一致的顶部第3~4叶位叶片,用打孔器打成直径为1 cm叶盘备用。

1.3 供试药剂

98.0%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原药、97.4%嘧菌酯原药、96.11%烯酰吗啉原药,均由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4 试验方法

1.4.1 药剂配制与处理 采用逐级稀释法稀释各处理药剂。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原药直接用水溶解稀释,嘧菌酯、烯酰吗啉原药先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后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

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单剂设置1.0、5.0、10.0、50.0、100.0、500.0 mg·L-1等6个浓度梯度;嘧菌酯、烯酰吗啉单剂的测试浓度均设置为0.5、1.0、2.5、5.0、10.0、25.0 mg·L-1等6个浓度梯度。

在单剂毒力测定的基础上,据表1所示单剂抑菌浓度区间及其EC50值,确定药剂混配比例和测试浓度。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与嘧菌酯混配比例为15∶1、12∶1、9∶1、6∶1、3∶1和1∶1,设置1.0、5.0、10.0、25.0、50.0、75.0 mg·L-1等6个浓度梯度。烯酰吗啉与嘧菌酯混配比例为4∶6、5∶5、6∶4、7∶3、8∶2,设置0.5、1.0、2.5、5.0、10.0、25.0 mg·L-1等6个浓度梯度。

于接菌24 h前进行药剂处理。将不同处理药液分别喷于直径1 cm叶盘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盘背面向上放在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垫有相同药液润湿的吸水纸。每皿同心圆位置放置10个叶盘,每处理1皿,重复3次。空白对照用0.1% 吐温-80水溶液处理。

1.4.2 病菌孢子囊悬浮液制备、接菌与培养 采集新鲜的葡萄霜霉病病叶,用毛笔在流水下将病叶上老的霉层刷洗掉,叶背朝上铺在底部有2层吸水纱布的保湿盘内,用塑料薄膜密封保湿盘,置人工气候培养箱内培养,培养条件为22℃、相对湿度90%、光暗交替(光照12 h、黑暗12 h)。待病斑上新的孢子囊长出后,用蒸馏水冲洗,稀释配制成1×105个/mL的孢子囊悬浮液。

药剂处理24 h后接菌。用移液器将孢子囊悬浮液接种至叶盘中心,每叶盘10 μL。置人工气候箱培养,培养条件:温度22℃、相对湿度90%、光暗交替(光照12 h、黑暗12 h)。

1.4.3 病情调查及防效计算 培养10 d后调查结果。根据叶盘上病斑面积占该叶盘面积的百分率确定病情严重度,记载发病叶盘数、病情严重度,按公式(1)、(2)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及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应级值)调查总株数×7×100 (1)

防治效果(%)=(1-防治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2)

1.4.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以药剂浓度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防治效果的几率值为因变量y作回归分析,求得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a+bx和相关系数r,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各单剂及不同比例混剂的EC50及其95%置信限。

按Wadley法,计算增效系数(SR);根据SR值评价药剂混用的联合作用类型,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公式如式(3)、(4)。

SR=EC50(th)EC50(ob)(3)

EC50(th)=Pa+PbPaEC(A)50+PbEC(B)50(4)

式中:A、B分别为进行混配的两种单剂,Pa、Pb为相应单剂在混剂中的比例,EC50(th)为混剂EC50理论值,EC50(ob)为混剂EC50实测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嘧菌酯等3种单剂对葡萄霜霉病的毒力

表1数据表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嘧菌酯、烯酰吗啉对葡萄霜霉病菌的EC50(ob)分别为64.961、2.010、2.722 mg·L-1,嘧菌酯对葡萄霜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与烯酰吗啉基本相当,明显高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

2.2 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与嘧菌酯对葡萄霜霉病的联合毒力

表2数据表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与嘧菌酯15∶1、12∶1、9∶1、6∶1、3∶1和1∶1等6个供试配比的EC50(ob)分别为14.355、12.098、9.625、7.349、4.620、2.568 mg·L-1,对葡萄霜霉病均具有较高的室内生物活性;6个供试配比的SR均大于1.5,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6~9)∶1配比的增效作用最明显。

2.3 烯酰吗啉与嘧菌酯对葡萄霜霉病的联合毒力

表3数据表明,烯酰吗啉与嘧菌酯4∶6、5∶5、6∶4、7∶3、8∶2等5个供试配比的EC50(ob)分别为1.445、1.451、1.465、1.499、1.556 mg·L-1,对葡萄霜霉病均具有很高的室内生物活性;5个供试配比的SR均大于1.5,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6∶4配比的SR最大、增效作用最明显。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对葡萄霜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与烯酰吗啉基本相当,明显高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与嘧菌酯以(6~9)∶1混配的SR最大,增效作用最明显;烯酰吗啉与嘧菌酯以6∶4混配的SR最大,增效作用最明显。

不同作用位点的药剂混配能增强对病菌生长的干扰而具有增效作用,是药剂复配的基本原则之一。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其中的阳离子与微生物细胞表面的阴离子部位形成静电吸附,阻碍细胞溶菌酶作用,使细胞表层结构变性破坏,从而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繁殖[12,13]。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嘧菌酯、烯酰吗啉3种药剂的作用位点不同,符合药剂复配的基本原则。

本试验为室内人工培养条件下测定结果,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药剂对病害的作用效果要受田间环境因素和其他害虫发生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室内测定结果与田间实际防治效果可能会有一定偏差,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验证。

参 考 文 献:

[1] 辛相启, 赵玖华, 王升吉, 等. 防治葡萄霜霉病的8种杀菌剂药效评价[J].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2):82-83.

[2] 张艳菊,王莹,党悦嘉, 等. 黄瓜霜霉菌对嘧菌酯抗药性的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46(4): 23-28.

[3] 钱忠海.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及其抗药性风险评估[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6.

[4] 朱志峰.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建立及其抗药性风险初探[D]. 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07.

[5] 张志芳. 柑橘绿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基线、抗性分子机制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08.

[6] 赵建江, 李红霞, 王文桥, 等. 番茄叶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检测及抗性风险评估[J]. 农药学学报, 2008, 10(1):47-52.

[7] 皇甫运红, 戴德江, 时浩杰, 等. 浙江省果蔬灰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药性研究[J]. 农药学学报, 2013, 15(5):504-510.

[8] 朱书生, 王岩, 刘鹏飞, 等. 黄瓜霜霉病菌抗氟吗琳菌株的适合度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6):532-538.

[9] 王岩. 黄瓜霜霉病菌对烯肟菌酯的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抗药性菌株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6.

[10]袁善奎, 刘西莉, 刘亮, 等.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基线及其室内抗药突变体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6):545-551.

[11]耿忠义, 赵京岚, 任永攀, 等. 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其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11(10):29-32.

[12]East G C, Mclntyre J E, Shao J. Polybiguanides: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biguanides containing hexamethylene groups[J]. Polymer,1997,38(15):3973-3984.

[13]Hu Y, Du Y M, Yang J H,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guanidinylated chitosan[J].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7,67(1):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