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茂县山体垮塌医疗救援过程反思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
2017-01-21谭映军
吴 凡,谭映军,许 贲,赵 靖
2017-06-24,05:45,四川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新村组富贵山山体突发高位垮塌,垮塌方量约7.2×106m3,造成10人死亡,73人失联[1]。灾情发生后,成都军区总医院第一时间派出47人应急医疗救援队赶赴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紧急医疗救治服务,并顺利完成了任务。笔者对此次医疗救援过程进行反思,并总结经验,为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1 基本情况
此次应急医疗救援行动于06-24出动,06-28归建,历时5 d,共接诊受灾群众、遇难者家属和救援人员205人,后送6人,心理疏导30人,现场急救安抚36人。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闻令而动,迅即建立指挥体系 06-24,10:16,接到抽组应急医疗救援队指令后,医院紧急召开会议,通过新闻媒体、电话询问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灾情、研判形势,启动应急医疗救援预案,成立临时医院基本指挥所和前进指挥所,建立与军地各级管理部门的沟通渠道,明确了指挥体系,将医疗救治工作纳入统一指挥,发挥了集约指挥的效益。
1.2 空陆并进,紧急奔赴受灾地域 根据上级指令,医院24 h常态备勤救援分队15人,按时出动,乘直升机直接空降至受灾地域。同时,从各科二线值班员中紧急抽调备勤人员32名,组成第二梯队医疗队,调配野战手术车、X线车、炊事挂车、发电车等轮式装备8台,备齐应急救援所需的医疗设备、手术器械、药品耗材等,以摩托化机动方式开赴灾区。通过空陆并进的方式,既保证了第一梯队能迅速到达受灾地域,先期开展救援工作,又保证了后续救援所需的大型医疗装备和批量药品耗材能及时到位,做好持续救治准备。
1.3 两地联动,全面做好救治准备 24日14:09,第一梯队医疗队空运抵达灾区现场,全体队员克服低温、雨水和现场可能随时发生次生灾害等困难和危险,迅速与地方政府和武装部建立联系,选定区域以开展医疗救援和保障工作。17:30,第二梯队医疗队到达茂县县城,形成预置力量,做好就近支援的各项准备。在前方迅速展开医疗救援的同时,医院动员全院医疗资源,在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预留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病床24张、普通病床30张,成立救治专家组,调集医护人员充实到院内救治一线,筹措救治药品耗材,在急诊科备勤3个伤病员前接小组,配备3辆急救车,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做好随时接收后送伤病员的救治准备。
1.4 军地联合,持续提供医疗服务 根据地方政府召开的灾区医疗救援力量协调会,明确以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疗队为主,茂县当地医疗救援力量加强的军地联合救援模式,开展医疗救援工作。医院第一梯队医疗队迅速调整工作编组,与茂县人民医院混编组成临时医疗队,在救灾指挥部附近开设固定医疗点,按照医护3人一组模式组建医疗小分队开展现场救援,并及时组织心理干预活动,同时做好救援部队巡诊工作。在物资消耗过半时,第二梯队医疗队从茂县预置救治点,遣送抗感染药、抗过敏药、解热镇痛药、心血管及消化系统药和相关外伤急救常用药材共100个种类进入灾区,会同第一批医疗救援队继续为灾区群众提供紧急医疗救治服务。这种军地联合、前送保障模式,使救治工作纳入忙而不乱的统一指挥,并能得以持续开展。
2 经验启示
医院党委把茂县山体垮塌医疗救援任务当作练兵备战、保障打赢的头等任务,坚持大事大抓、持续用力,保证生命救援快速高效,实现了完成任务好、部队形象好、团结协作好、自身安全好的目标,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启示。
2.1 预案完备演练扎实是应急救援的根本保证 医院近年先后参加四川汶川[2]、四川芦山[3]、云南彝良、青海玉树、尼泊尔等地震救援,完成“6•5成都公交车纵火案”批量烧伤救治[4],积累了丰富的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实战经验,并在每次执行任务后和每年年初组织预案修订与完善,编制系统的应急医疗救援预案。同时,医院通过组织桌面推演、常态训练和模拟演练,使预案涉及的各部门单位协调一致,各类人员职责明确,完成“人-装-环境”结合训练[5],使管理者熟悉组织流程、医务人员熟悉救援重点、后勤人员熟悉保障需求,切实做到预有准备。
2.2 常态备勤抓紧抓实是快速救援的关键环节 此次医疗救援行动,医疗队能够迅速集结,快速部署至受灾一线,得益于平时狠抓常态化备勤工作。医院结合自身实际,常态化抽组15人(管理1人,医类7人,护类3人,后勤4人),24 h在院备勤,每周轮换,不定时组织在位情况抽查,每月组织一次战备拉动演练,结合节假日战备任务进行综合战备检查拉动。各项物资按标准采取以车代库的方式,即实物装载于运输车上,节省了出动时间。通过坚持常态化备勤,以制度的刚性执行力提升了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6,7]。
2.3 保障理念创新突破是科学救援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医院首创提出“阶梯救治,精准保障”的理念,核心是将医院救援力量分为前后两线,统筹使用。一方面,将前出力量编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15人由常态备勤分队担任,30 min内出动,携行个人保障物资和便携救援装备,便于空中机动,第一时间部署至灾害现场,展开现场救援;第二梯队30~45人,在卫勤分队队员中抽组,编组医院骨干卫生车辆,携带救治、手术所需装备物资和必要的后勤保障物资,利用现有运输力量于4 h内出动,以摩托化机动方式开赴受灾地域,既可加强至第一梯队,也可预置在灾区附近地域,作为伤病员救治的第二阶梯;第三梯队60~75人,编组携带野战医疗所全部装备物资,申请加强运力后于24 h内出动,根据受灾情况与前两个梯队一道组成野战医院或独立展开成为第三救治阶梯,在灾区持续开展医疗救援工作。另一方面,将医院留守力量按照集中救治、手术会战等模式,统一调整,预留床位,持续筹备物资,做好伤病员后送救治工作。“阶梯救治,精准保障”的理念在医院多次灾害救援的实际工作中得以验证,比较符合救灾行动实际,需要在继续保持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优化,确保遇到灾情能科学有效处置。
3 思考与建议
3.1 物资装载耗时制约快速反应能力 目前,各大医院通行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基本均为按物资分类进行仓储存放。任务来临时,需按任务性质、大小,从各类物资中遴选所需携带物资,再进行逐一装车,耗时较长、制约快速反应能力[8,9]。所以,笔者建议按任务、按梯队、按装载预案进行装备物资分类整车储备,设置编组装备物资明显标识,遇有任务,可根据任务所需,直接安排整车装载,实现快速装载。
3.2 药材预储标准制约精准救援实施 当前部分单位根据常规医疗救援的需求,对药材物资的预储采用“大包围”形式,即各类药材均预储一部分,设置为基数,遇有任务时,再根据任务性质进行适当补充。这种方式影响了快速出动,同时,存储与任务性质无关的药材也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因此,建议按照不同任务性质,如地质灾害需要大量止血药、包扎固定耗材,火灾需要大量磺胺嘧啶银,水灾需要加强消化系统及皮肤疾病用药,日常巡诊需要大量常用药品等,有针对性地精选易供应、疗效好的药材分类进行预储。出任务时,根据任务性质,携带对应的预储药材即可出动[10]。这种按照标准分模块自储自备的模式,将能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3.3 自我保障能力制约救援作用发挥 现阶段医院为应急前出的第一梯队医疗队提供的携行装备,基本可以保障3 d的生活自给,其后必须由后续赶到的第二、第三梯队接续保障或寻求现地其他渠道保障。从救灾实际看,灾区受灾后通常存在通信中断、交通不畅等客观因素,后续梯队可能与第一梯队无法汇合,造成救援和保障能力下降,甚至出现自我保障困难的问题,严重制约救援力量的发挥。因此,需要充分依托区域保障力量,积极协调运力和物资,做好应急保障,建议进一步加强个人携行装备物资编配调整,先期确保短时自我保障,后期要考虑从后方到前方的供应保障连续不中断,主要做法为:一是协调灾区附近供应点保障;二是配备炊事车辆,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3.4 装备车辆性能制约救援推进展开 近年来,四川省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高原地域,一般平原车辆在高原机动时易发生故障或明显感到动力不足[11],且部分轮式装备为挂车,如炊事挂车、发电挂车等,大车加拖挂在山地弯多路窄的情况下机动性明显下降,也不便于展开。因此建议调整车辆装备,配置动力及机动性均较强的装备车辆,如猛士救护车、自行式发电车、自行式炊事车等,以适应高原山地救援任务的需求。
3.5 力量投送方式制约部队到位时机 灾害一旦发生,军地各类救灾力量主要以公路机动运输投送的方式进入灾区,往往在已受损的主要通道上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各类力量的迅速到位,尤其是关乎生命的紧急医疗救援。近年来,军队直升机的空中投送方式为救治力量的及时到达给予了巨大帮助,但此类资源相对较为紧缺,动用能力有限。当前,多家地方通航公司引入民用救援直升机可能较大程度给予投送支援,建议由政府将该支力量统一纳入救灾管理,形成空陆一体的救援模式[12]。
[1]何思明,白秀强,欧阳朝军,等. 四川省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特大滑坡应急科学调查[J]. 山地学报,2017,35(4): 598-603.
[2]谭映军,李 勇,张超群,等.“ 5•12”地震初期批量伤员分类救治[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6):503-512. DOI: 10.3969/j.issn.1008-9985.2008.06.009.
[3]李运明,顾建文,郑 驰,等. 芦山地震住院病员入院生命体征和创伤分类调查分析[J]. 重庆医学,2014,43(30): 4053-4058. DOI: 10.3969/j.issn.1671-8348.2014.30.024.
[4]杨 波,呼永河,谭映军,等. 赴尼医疗防疫救援队抗震救灾做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6,23(3):248-254. DOI: 10.16770/J.cnki.1008-9985.2016.03.017.
[5]谭映军,李运明,李 刚,等.军队医院应急医学救援预案与演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7,24(1):28-29. DOI: 10.16770/J.cnki.1008-9985.2017.01.010.
[6]徐 红. 救灾应急测绘72小时——四川测绘紧急为“6•24”茂县山体垮塌提供保障纪实[J]. 中国测绘,2017(4): 59-62.
[7]鲜 圣, 刘思眉. 灾害面前,四川民政人携手抗灾守望相助——四川省民政系统携手应对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救灾工作纪实[J]. 中国减灾, 2017(7):24-25. DOI:10.3969/j.issn.1002-4549.2017.13.008.
[8]闻 越. 解读四川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成因[J]. 中国减灾 , 2017(13):26-29. DOI:10.3969/j.issn.1002-4549.2017.13.009.
[9]施 杰. 茂县垮塌敲警钟防治结合筑防线——四川茂县“6•24”叠溪镇新磨村山体突发高位垮塌灾害启示[J]. 南方国土资源 , 2017(7): 22-24.
[10]庄江能,赵英良,何世国,等.亚热带丛林地区抗震救灾药材保障工作的体会[J].药学实践杂志, 2011, 31(6): 476-477.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13.06.023.
[11]刘增勇,欧 焘,刘建华,等. 高寒山地边境地区车辆装备保障力量布局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3, 15(10): 10-16. DOI: 10.3969/j.issn.1674-2192.2013.10.003.
[12]谭映军, 罗 皓, 王魁英, 等.区域性空中医疗救护体系构建[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2, 19(7): 666-667. DOI: 10.3969/j.issn.1008-9985.2012.0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