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保科普基地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7-01-21仇晓琴
仇晓琴
(南通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江苏南通 226000)
我国环保科普基地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仇晓琴
(南通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江苏南通 226000)
环保科普基地是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是集生态环保宣传教育、体验游览、咨询展示、研究实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宣传教育体系,具有独特的生态环保自然性、实践性、公益性、生动性和系统性,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环保科普基地,开拓环境宣传教育新阵地势在必行。
1 我国环保科普基地建设的现状
“十五”以来,我国的环保科普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从2006年开始,国家启动环保科普基地创建工作,形成了联合、联动、共享的环保科普工作格局,各地也兴建了各级各类环保科普基地,这些基地成为了开展环保科普的重要社会力量。但随着公众素质的提高,对科普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需求日益增多,科普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观念认识不到位。少数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把建设环保科普基地当作形象工程,对环保科普基地开展环境教育的基础性、生动性、渗透性认识不足,政策支持和组织指导的力度不够大。
(2)环保科普水平低。我国的环保科普事业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环保科普教育的广度、深度有限,内容比较单一,学科健全的环保科普基地较少。
(3)资源分布不均衡。当前我国环保科普教育基地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东部沿海省市,西部地区基地数量偏少,带动力和辐射力不强,需要政府给予更大的扶持和关心。
(4)品牌特色不鲜明。我国环保科普基地普遍忽视品牌打造。大部分基地对本地资源挖掘不够,对外宣传不力,少数基地管理机制僵化,从形式到内容没有形成特色,不能主动吸引公众前来参观学习。
(5)内控机制不完善。目前基地重创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基地建成后,只看重形式上的荣誉,不注重后期的投入和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科学设施不及时更新,机制执行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快环保科普基地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环保科普教育基地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如何推进这个工程,特别是如何放大公共资源的最大效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现结合江苏南通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坚持规划引导。规划是建设和管理的纲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组成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规划研究课题组,结合当地实情,制定发展规划。南通就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分步实施。目前,该市已形成以环境教育馆为龙头,47家环保科普基地为点的全市环保科普教育网络。
(2)注重奖励扶持。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除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外,还要在建立奖励扶持政策上下功夫。比如,在人才和先进科普设备的引进和管理上实行以奖代补,切实调动创建的积极性和管理工作的主动性。
(3)完善管理制度。环保科普教育基地要实现高效运行和管理,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障。2015年,南通制定了《南通市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站)认定与管理办法》,从总则、组织领导、管理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结合南通环保部门组织开展的每月一次的“公众看生态”活动,进一步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
2.2 强化品牌示范带动
(1)打造特色基地。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历史文化,明确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确保每个基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内容。2015年南通把发展环保科普基地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当年建成环保科普基地32家,涵盖中小学校、企业、公园、社区等领域,涉及污染物治理、物种多样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监测设施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基地网络。
(2)加大宣传力度。在提高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知名度方面,广泛利用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提升环保科普基地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不断扩大科普受众面。比如,南通拟制定《南通环保科普基地图》,各种途径开展宣传,参观者可通过网上预约、电话预约等方式到基地观摩学习。
(3)构建交流机制。要提高环保科普基地管理水平,必须主动到科普发达地区参观学习,顺应群众素质的提高和时代的发展。南通定期组织各县(市)区环保部门法宣科及环保科普基地负责人赴无锡、苏州等地参观学习,同时不定期组织市内基地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3 放大基地辐射效应
(1)用好现有资源。对已建成的环保科普基地,加强后续管理,保证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其环保科普的宣传功能。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旅游景点、中小学素质基地等联合开展活动,形成科普宣传教育的合力。
(2)丰富活动形式。按照示范性、教育性、公益性、服务性的基本要求,坚持寓教于乐,丰富活动形式。南通环保科普基地全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组织开展了企业开放日、环保夏令营等系列活动。
(3)培育人才队伍。结合宣传实际,设立专岗目标责任。完善绩效考核,提高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学校实习基地,与企业搭建专业平台,利用企业专业人才兼任专项科普咨询员,吸引各行各业专业人才加入科普队伍,最大限度实现人才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