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2017-01-21王百荣
王百荣
(黑龙江省五常市长山乡农业畜牧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五常 150233)
北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王百荣
(黑龙江省五常市长山乡农业畜牧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五常 150233)
北方水稻种植中,受当地温度影响导致水稻高产增收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水稻秧苗质量、提高产量,可采取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进行施工。文章针对旱育稀植技术的重要性、栽培技术及秧田管理技术等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水稻栽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北方水稻 旱育稀植 栽培技术 增产
北方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北方农作业中的关键技术,对水稻高产优质而言具有积极影响,需要从水稻种类、苗床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该技术对北方水稻的产量增加具有积极影响,促进北方水稻从传统产品数量型逐渐转化为优质质量型,经济效益显著,对北方种植业而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旱育水稻稀植技术优点
大量研究实验表明,旱地种植水稻容易发生下述问题:含氮量过高、碳水化合物比例高,但是一般由于其根系发达效果良好,可适应北方气候条件,在春季低温状况下进行旱地插秧作业十分合理,同时便于后期插秧环节中合理控制分蘖速度,可实现较为快速的发育、生长目标,较传统密集种植秧苗而言,其干重高出20%~50%。另一方面,旱育稀植水稻的稻穗较大,其前期生长期间,节间伸长、顶3叶生长一般是同时进行,时间经验表明,旱育稀植的水稻稻穗内部颗粒数量预顶3叶高度一般称正比例关系。水稻基部具有节间粗壮、生长速度快的特点,稻穗体积大,后期种植收益稳定性高。
2 栽培关键技术
2.1 苗床选择
针对育苗的苗床选择中,需要考虑土壤状况,提高其疏水排水效果,同时长度、宽度需要满足育苗要求,苗床地实际大小一般需要大于播种面积的2倍,便于排水沟、过道施工。土壤的肥沃效果、透水效果和微生物种类等需要满足植物要,尽量保证苗床位于水源附近,同时具有背风向阳的优势,便于后期进行水稻管理工作。
苗床确定后方可进行培肥操作,从而提高土壤环境的合理性。一般培肥方法有两种:第一、稻草培肥,借助干稻草或其他有机物进行培肥,一般分两次加入土壤层内部,提高混合均一性。第一次一般稻草用量为3 kg,十月初进行,第二次用量为1.5 kg,10月末进行。第二、有机肥法,播种年前期进行施肥,一般选择农家肥为主、磷酸钙肥为辅。根据季节等进行用量考虑,一般在播种前10 d培肥。
另一方面,苗床管理十分关键。秧苗床是植物生长从基础载体,需要根据秧苗生长规律进行动态管理,从而提高秧苗等级。如秧苗长出一片叶后主要进行保温、控制湿度管理,避免疾病负面影响。当苗床温度高于25℃状况下,需要及时进行降温、通风管理,避免苗床温度、湿度过高引起的危害。再者,为了提高秧苗的抵抗效果,需要对苗床进行药液喷洒,如敌克松,降低苗秧患病几率。
2.2 稀植技术
稀植技术是旱育水稻关键部分,主要操作为分蘖,稀植直观效果是单位面积内植物种植数量降低,可能存在降低亩产的后果。为此,稀植条件下秧苗的分蘖操作需要充分考虑水稻产量。原因在于水稻产量与稻穗大小、稻穗数量和干粒重等息息相关,增加水稻苗的间距可以提高稻穗数量、颗粒体积。合理稀植管理,可保证旱育水稻总粒数量增加、空皮率下降、产量要素可以达到最佳组合。最为关键的是大米透明度增加,精米比例大幅增加,对经济效益增长具有积极影响。
2.3 大田管理技术
秧苗移植到大田区域后,需要对其进行施肥、耕种、插秧、水分管理工作,提高秧苗健康度。一般状况下,为了提高秧苗成活率,需要移栽环节中带2 cm左右的厚土,苗床土壤过于稀松状况下,可采取扯秧移栽的作业方法;栽种时候需要保证宽行窄株的原则,同时尽量采取南北向插秧法栽种,插秧深度一般需要低于2 cm,保证秧苗成活率满足预期要求。
大田秧苗一般可避免灌溉操作,一般当地露水即可满足其成活率要求。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寒潮状况下,需要及时进行灌水深度的调整,一般水深为4 cm左右为宜,若踩踏会有气泡溢出,需要及时进行排水作业。此外,为了避免秧苗患病,需要及时进行三环唑的喷洒,喷洒时机较为关键,一般第一次分蘖后、第二次剑叶展开后进行喷洒效果良好,可提高秧苗成活率,避免瘟病发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2.4 干燥高温天气下的秧田管理
北方水稻种植操作中,一般是4月份开始,气候干燥度高,对育秧影响极大,需要加强该特殊时期的管理,加强水温合理控制,避免秧苗患病引起涨势下降、收成过低等负面状况。其次,天气过渡干燥状况下,需要及时进行大棚内部温度、湿度的控制,一般温度范围为26~33℃、湿度为60%左右为宜,以防秧苗发生干燥脱水的危害,降低青枯病、死苗等现象的发生。再者,秧苗长出2叶、3叶后,一般是其抵抗能力最弱的时期,若此时气候过于干燥(相对湿度低于40%),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喷水降温,还可以增加大棚内部通风口数量,保证秧苗质量、抵抗能力、温湿度控制等满足生长发育要求。
2.5 栽后施肥
插秧后需要进行分蘖肥的施加,对于盐碱地过重区域一般需要分阶段施加,原因在于插秧初期土壤内部的含盐量较高、秧苗少,化肥过多会引起含盐比例更高,水稻无法吸收过多营养,导致盐害现象过于明显。稻穗除氮肥、钾肥等均属于水稻正常生长必要肥料,对于颗粒数量、秧苗抗倒能力具有影响。穗肥施加时间需要谨慎,一般在拔节黄、叶色变淡之后进行施加;同时需要保证无病害状况下进行肥料施加较为合理。粒肥需要进行出穗后进行用量考虑,大量操作经验表明,粒肥可提高大米中蛋白质含量,但是用量过多会引起粒重变小。施加肥料环节中,需要深入施肥,可以采用以水代肥的作业方法,提高施加效果。
3 结论
大量示范效果表明,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在北方具有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可进一步推广该技术,强化主导水稻品种的推广,提高水稻品种的优化;同时加强整体操作方法、规范化栽培的管理,对育苗工作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影响,可充分实现水稻品种从传统高产型转化为优质类水稻。借助商品化供秧机制的落实可充分实现技术发挥,保证水稻产量的大幅提升,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1] 程谓树,昊汉平,马国华,等.杂交中釉稻新组合351优1号的特性和制种技术研究.园艺与种苗,加11(3):101~104
[2] 杨兴福.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农技服务,2011,28(10):1409~1411
[3] 郑海发.北方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实用技术,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