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成效及经验
2017-01-21陈孝军
陈孝军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水务局, 贵州 关岭 561300)
关岭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成效及经验
陈孝军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水务局, 贵州 关岭 561300)
石漠化;综合治理;关岭县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严重的石漠化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巨大,同时也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关岭县自2008年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共治理石漠化141.98 km2。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石漠化的发生、发展,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每年实现保土60.2万t,新增蓄水4.17万m3,治理区的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41.7%。与此同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显著促进了治理区经济发展,治理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治理前的2 430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5 986元。介绍了关岭县石漠化治理经验,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1 基本情况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关岭县”)岩溶面积1 230.71 k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3.84%,其中石漠化面积423 k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8.81%。自2008年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共治理石漠化141.98 km2,完成投资6 601.5万元。其中:坡改梯143.92 hm2,修建田间生产道路9 768 m、引水渠8 107 m、截(排)水沟1 400 m、谷坊或拦沙坝11座、沉沙池2座、蓄水池14 211 m3,安装饮水管道11.25万m,营造防护林4 484.24 hm2、经济林1 627.47 hm2,封山育林育草5 626.27 hm2,人工种草668.36 hm2。同时完成种畜改良303头、棚圈建设6 951.4 m2,修建青贮窖3 100.24 m3,发放饲草机械112台。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使项目区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冲沙压现象逐步减少,在遏制石漠化恶性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农村就业率,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2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成效
2.1 水土流失得到遏制
监测结果表明,治理区内的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2016年的41.7%。实施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年均拦蓄地表径流4.17万m3,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60.2万t,在有效遏制石漠化恶性发展的同时,让过去的穷山恶水逐步变为青山绿水,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精准扶贫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调查结果显示,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治理前的2 430元增长到2016年的5 986元,远高于当地贫困线。
3 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自被列入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发改的副县长分别任副组长的规划领导小组和实施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以县人大主任为组长,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等为成员的重点项目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对项目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督促,有力地推进了工程的顺利开展。
(2)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单价低、季节性强。关岭县在总结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等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招投标,找有组织、有纪律、有技术、有设备,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特别能吃苦、特别能突击攻坚的工程建设单位承担建设任务,将工程实施当硬仗来打。同时,吸纳项目区内的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中专待业学生及农民党员参与工程建设与管理,让广大群众在参与家乡建设中获得劳务报酬,同时又解决了工程实施过程中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既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又提高了群众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改变养殖观念,确保项目建得好、管得住。为避免传统的以分散放养为主的粗放型养殖方式所致的牲畜对苗木的践踏、啃咬等破坏,确保项目实施效果,根据项目区内养殖户较多的实际,按照“种草养畜,以草定畜”的原则,协调畜牧部门为养殖户提供草种,并鼓励推广农作物秸秆黄熟青收,还利用林间地、空闲地及冬闲田土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制作青贮或青干草,解决畜牧饲料问题,让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同时,结合现阶段精准扶贫政策,聘请当地贫困户对项目区各项治理措施进行管护,实行脱产管理。
(4)整合项目,合力攻坚。按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在政府统筹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对石漠化治理进行统一规划,相关项目同时实施,突出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形成合力进行攻坚,形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配合”的新局面,使治理区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5)生态自我修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充分利用关岭县气候湿润,适合林草植被生长的有利条件,采取自然封育和人工促封两种方式,对植被稀疏的中度和强度石漠化山区实行封育治理。对现存郁闭度小于0.5的天然林、疏幼残次林、灌木林及部分有自我修复能力的荒山荒坡,采取自然封育治理的办法;对自我修复能力弱的封育区采取人工促进的方式提高其自我修复能力。在荒山荒坡上营造防护林,提高坡面的滞水、蓄水、保土能力。
(6)新旧水利设施互配互给调控水资源。在防护林区布设蓄水池、铺设供水管网,与原有水利蓄排水工程相结合,通过管道连接,形成微型水利管网,将坡面拦截、蓄集的水引入蓄水池中,把丰水期的余水调节到枯水期使用,提高年内降水的有效利用率,有效缓解工程性缺水对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问题。
(7)科研与治理同步。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以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等单位的技术资源为依托,布设防护林调查样方,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监测,一边治理一边研究,不断总结治理开发经验,并将技术成果在全县推广应用。
4 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建议
(1) 将扶贫、民政纳入建设体系,统一规划。关岭县石漠化治理面临的问题是集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为一体的综合症,仅靠某个部门编制规划显然是不全面的。建议在原有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将扶贫、民政等部门的项目纳入石漠化治理体系,以充分发挥成熟的石漠化治理技术路线,科学、合理地编制石漠化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加快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现行石漠化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组织方式等已逐步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急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石漠化治理多元化投入机制。考虑到治理的迫切性,当地政府应在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漠化治理,要通过技术上给予指导、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支持等措施,大力推行大户承包、股份合作等, 保证生态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3)尽快完成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的转变。只有发展生态畜牧业,才能解决畜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
(4)加强宣传,引导群众参与治理。通过宣传增强广大群众对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认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生态发展意识。项目实施应邀请乡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参与石漠化治理规划、设计和监督管理,从根本上避免规划、设计“水土不服”现象的产生,将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真正深入民心、民生,从而达到“三个一”(规划一步搞好、措施一步到位、质量一次达标)、“三个无”(设计无异议、施工无阻拦、建后无破坏)的目标。
陈孝军(1987—),男,贵州织金县人,助理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
2017-04-17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7)11-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