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环保运动的发展

2017-01-20牛婷婷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

摘 要 在中国的快速转型阶段,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环境纠纷、环境抗争逐渐增加。中国的环境抗争运动在经历了沉默之后逐渐开始走向抗争。我国的制度变迁中,日渐宽松的政治体制为环保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政治机会。我国行政体系的碎片化以及中央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为环保组织及其环保运动提供了一定的政治空间及其引导。环保组织的迅速增加为环保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和社会网络基础,随着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在媒体逐渐自由开放的条件下,社会舆论对环保问题的建构,进一步推动了环保运动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 环境运动 环保组织 社会转型

作者简介:牛婷婷,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7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了转型阶段。一系列新的制度、结构和价值观的建立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环保组织和运动的发展也深受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改革的影响。本文主要想探讨的是中国的环保运动是如何随着体制改革而发展的?促使其发展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又有哪些并探讨其影响机制。

一、问题背景

建国之后,中国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四个纲领。从1953年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和能源,逐渐形成了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资源浪费的发展模式。1958年,全国开始“大跃进”,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70年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得到显现,并且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纠纷、环境抗争与日剧增。根据学者统计的全国环境信访数据显示,1995到2006年间,信访数量增加了10倍之多。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报告,在截止2005年的十年间,全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上升11.6倍,年平均递增28.8%。 由此可见,随着环境污染引起的纠纷以及群体性之间的增加,中国逐渐进入环保运动的多发期。

二、 中国环境运动的发展概述

(一)环境运动的概念

童志锋认为环境运动是由民间倡导参与的与利益相对方存在观念或行为冲突的一种集体行动,其目标是表达行动或促进社会变迁。 也就表明环保运动包含以下几个条件:由民间(包括NGO、媒体、民间群体等)倡导组织;是集体运动;与利益相对方存在观念或行为上的冲突;目标是实现利益表达,促进社会变迁。

(二)中国环境运动的发展状况

在中国,环保运动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环保主义思潮的兴起、环保运动的发展与环保运动的转型。

1.环保主义思潮兴起: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一批作家、学者和个人著书立说,来揭示中国环境破坏的状况,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在当时轰动了全国,改变了人们对森林和自然地看法,颠覆了传统观念。唐锡阳,创办了《大自然》杂志,并开展大学生环保绿色营,每年一届,其中的很多成员在目前成为中国环保运动的中坚力量。这些学者掀起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环保思潮。

2.环保运动的发展(1994-2002):

根据“中国环保联合会”调查,1991年辽宁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是最早注册的一家草根NGO。由于”自然之友”组织在全国的影响力大多数人把“自然之友”的成立当做环保运动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创始人都是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自然之友”成立之后发动了很多环保运动,如通过政协向政府提交多个建议和议案,包括“天然林砍伐、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城市野生动物市场管理、首钢搬迁、治山和治水方针等方面。 在1996年北京地区成立了两家环境非政府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中心和绿家园志愿者。自然之友关注的重点是边远地区的环境问题,地球村的关注点更偏重于城市社区,自然之友是环境保护社团中的领导者,“地球村”在垃圾分类与回收、生活环保等方面最具影响力。与上述两者相比,“绿家园”则是一个相对比较松散的社团组织,社团中没有正式的工作人员,基本靠志愿者招募来开展活动。在全国性ENGO组织“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等组织的带动下,地方性的环境组织也开始建立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例如重庆的环境保护联合会、湖北的“绿色汉江”、安徽的“绿满江淮”、河北的“绿色之音”、云南的“大众流域“等组织。各类社团环保组织在其所在地的环保运动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环保运动的转型:

自2003年以来的重大的环保事件的发生使得环保组织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如在保护四川都江堰大坝、反对怒江建设大坝、26度空调节能运动、北京动物园搬迁、质疑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等一系列环保运动中,环保组织联合行动并借助媒体,试图影响政府决策。这标志着环保运动的转变 ,即环保组织开始联合,环保力量由分散开始走向聚合。环保组织开始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环保运动,媒体、互联网在环保运动中发挥了日渐重要的作用。

三、环境运动发展的政治基础

中国环保运动作为社会运动的形式,政治机会对其兴起和发展有较强的影响。政治机会不仅仅是指客观的国家的政治结构,也有主观层面上的象征性的政治机会。

(一)国家政治系统的开放为环保组织的兴起提供了机遇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了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家对其社会成员进行严格的控制,公民的自由表达权利受到限制,同时,国家对政治组织也实施了严格控制。孙立平将这种社会现象称之为“总体性”社会,即“社会政治中心、意识形态中心、经济中心重合为一、国家与社会合为一体,以及资源权力高度集中”。 这也是最初的环保团体主要是由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组织的,以服务政府为宗旨,满足政府的各种需求的原因。相应的政府也会为环保组织提供各种财力、物力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的环保社团,及其组织形式、开展活动的渠道等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大部分环保运动都是以政府为中心开展的,并且需要助政府力量和行政渠道来运行。这就导致环保组织在面对群众和发动群众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和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身份体系弱化,结构的弹性增强;其次是资源配置方式发生转变,体制外的力量逐渐增强;再者国家与社会逐步分离,价值观念也逐渐多样化。 具体说来,国家与社会关系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第一,国家控制的力量逐渐削弱,控制范围逐渐减少。对公众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干预也在减小。

第二,在仍然需要控制的领域,国家控制方式也由原来的直接控制转向了间接控制。

第三,国家控制手段逐渐规范。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在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框架下,对环境社会组织的功能以及政策监管方面进一步开放与规范化。例如,2012年北京、广州分别废除了对社会组织的原来的“双管”制度,社会组织可以向民政部门直接申请成立。

政治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环保组织,19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中环保组织的快速发展,环保运动由政府主导开始向自治转变,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性使得环保组织可以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推动环保运动的发展。

(二)国家行政体系碎片化

在我国的行政体系下,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往往是“分裂的”这就导致了不同的政府部门在处理环保问题的过程中行为不一致。地方环保部门虽隶属于中央环保部,但环保部的主张和相关政策并未能完全贯彻到具体地方中,因为地方环保部门在人财物方面对地方政府形成了高度的依赖性,而一些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依然存在,在治理污染过程中,企业的排污费逐渐成为地方政府部门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政府和企业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得相关环保政府部门成为了排污企业的保护伞,无法正常发挥其监管作用。这种碎片化的行政体系就为环保组织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政治机遇。

(三)象征性政治机会增大

首先,中央政府对社会组织控制的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为环保组织的成立减少了障碍,为环保组织的成立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以及颁布的多项环保法律法规使得环保组织感知到环保运动的必要性以及正确性。

四、中国环境运动的特点

中国的环境运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抗性、生存性、复杂性。

与国外的环境运动相比,中国环境运动主要表现为环境抗争,很少采用示威、游行等方式。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强政府、弱社会的特征使得政府在权衡弱势群体的抗议、投诉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时,采取了对多民众的不满和投诉置之不理的态度。在中国政经一体的格局下,使得政府与企业形成了“利益同谋”。面对政府部门的消极无为甚至压制打击,环境受害者已经不再相信政府,将自己的隐性的环境抗争转变为显性的对立性的抗争行为。

生存性主要表现在环境在遭受污染之后大多数底层人民会选择保持沉默,直到环境污触犯了自己的生存底线,才会站出来反抗。陈涛认为环境抗争的发生与发展具有规律性,一般都有较长的发酵和酝酿期,中国底层社会的忍耐性较强,环境抗争一般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发生的 。中国的社会文化也是导致环境运动特点的主要原因,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差序格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中国人以“私”为中心的行为逻辑。

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环境抗争目的的复杂性,不单单是为了保护环境,还包括利益诉求。主要是指向污染企业所求受污染赔偿。

五、环境运动的社会基础

在我国,随着国家社会关系的转型,社会组织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并且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从社会组织多元化以及社会舆论多元化这两个方面,对中国环境运动的社会基础进行阐释。

(一)民间环保组织的迅速增加为环保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和关系网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环保运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每年成立的环保组织不断增长,1994年共有5家环保组织,在2002年已经增加至73家。随着环保组织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加,其影响力也逐渐增强。近年里,环保组织介入多次环境实践中,成为环境公众事件的主要推动者和主导力量。如,自然之友参与并主导圆明园防渗工程评议、质疑和批评西南水电无序开发。

环保组织在为环境运动提供组织基础和网络资源时,其组织本身所创办的各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环保运动的发展。例如,环保组织通过讲座、论坛等方式对环保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揭露并通过利用社会资源、网络媒体对政府形成一定的压力,进而影响社会决策。

(二)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媒体的日渐开放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环境运动

在19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闻媒体收到了严格的政治控制,对于报道内容和报道的形式缺乏一定的自主空间。新闻媒体等的报道完全是政治化的,完全以政府为服务对象,报道内容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一般来说,即便是发生了突发性群体事件,新闻媒体一般不会过多的涉入其中,即使有报道也是更着重强调事件的负面性质以及政府对群体事件回应的正面性。

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媒体的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也逐步的市场化,这就导致了媒体对于报道形式和内容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在政府放松管控的背景之下,媒体对于环境污染和农民抗争的报道也开始增多。虽然在《半月谈》、《南方周末》、《民主与法制》等一些官方媒体上,也逐渐出现了些关于环境抗争的报道,但基本不会涉及到抗争的具体过程,更多的是分析抗争产生的原因。

进入21世纪之后媒体有了一定的自主空间,因此对于环境污染和环境抗争等时间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报道的内容也更加全面。更多的环保人士意识到媒体对于开展环保运动加强环保宣传的重要性,逐渐加强了与媒体的合作,开始向媒体投诉,希望通过媒体的舆论导向以及议题建构,能够推动环保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环保运动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对于新话题的报道更有利于媒体的生存发展,因此对于环保组织及其动态的报道也加强了关注。

不管是对民间环保组织还是对环保运动本身,与媒体的互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媒体对环保问题的报道,其话题性和政治安全性都有利于媒体的生存发展。

此外,通过媒体对环境问题的专业性的建构,及其对社会舆论的指导能力都可以为环保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

再次,相关的新闻报道也有利于环保组织合法性的建立。虽然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在不断地完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民间环保组织都没有进行正式的注册登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有助于为民间环保组织获取一定的社会合法性。

六、结论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环境运动也开始出现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怒江反坝运动、厦门PX事件等。本文主要从环保运动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变迁两方面来看中国环保运动的发展。

(一)中国环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日渐宽松的政治系统为环保组织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机会。改革开放前政府对社会高度控制,环保运动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进行,环保运动以服务政府工作为中心。改革开放后国家对社会控制的减弱以及社会资源流动性的增加,使得环保组织等社会组织开始产生并得以发展壮大。

国家对社会控制的减弱使得社会组织成立的可能性增加;中央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为环保组织及其环保运动提供了必要性和一定的引导。

(二)在中国环境运动的发展中,环保组织快速增加为环保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组织基础和网络资源

同时环保组织进行的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的活动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也进一步推进了环境运动。随着国家对媒体控制力的减弱,社会舆论趋向多元化、自由化。媒体对通过对环保运动等议题的建构,可以为环保运动进行舆论宣传提供社会支持。

虽然中国社会的转型为环保组织和运动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但是,近些年来环保运动的发展逐渐令人堪忧,由于环保积极分子对“环境运动”有着过度的政治恐惧和误解,迫于政治生存压力和规避风险,在采取行动时较为保守。采取的手段也比较温和,更多的侧重于对政府的游说和环保宣传上。 一些环保组织在近期的环境抗争运动中采取了一种观望,回避的态度。目前环保社团的发展并未能够正确的引领中国的环保运动,也并未对目前所出现的政治机会和社会结构做出正确地解读,想要取得环保成就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注释:

童志峰.历程与特点:社会转型期下的环境抗争研究.甘肃理论学刊.2008(6).85-90.

张玉林.中国的环境运动.绿叶.2009(11).24-29.

童志锋.历程与特点:快速转型期下的中国环保运动.理论月刊.2009(3).144-147.

金嘉满.环保社团与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

郑杭生、洪大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涵.社会学研究.1996(1).58-63.

陈涛.中国的环境抗争:一项文献研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3-43+90.

郇庆治.“政治机会结构”视角下的中国环境运动及其战略选择.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8-35.

参考文献:

[1]崔凤、邵丽.中国的环境运动:中西比较.绿叶.2008(6).

[2]洪大用.转变与延续:中国民间环保团体的转型.管理世界.2001(6).

[3]郇庆治.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自然之友为例.江海学刊.2008(2).

[4]郇庆治.发展的“绿化”:中国环境政治的时代主题.南风窗.2012(2).

[5]王芳.转型加速期中国的环境风险及其社会应对.河北学刊.2012(6).

[6]洪大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问题——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东南学术.2000(5).

[7]洪大用.试论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学的阐释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8]熊易寒.环保教育、环境运动与国家战略.绿叶.2010(3).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
后疫情时期日本数字化社会转型的课题与展望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实效性的思考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