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论在镇江四明河湿地建设中的应用

2017-01-20牛翔苏州园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23期
关键词:四明海绵城市海绵

文/牛翔 苏州园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000

城建规划 Urban Planning

“海绵城市”理论在镇江四明河湿地建设中的应用

文/牛翔 苏州园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000

伴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以及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污染问题的管控,并在城市规划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其中,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本文就对海绵城市的概念作一简单介绍,并以镇江四明河湿地项目为例,分析城市雨洪管理措施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以期能为海绵城市的相关建设人员带来参考。

海绵城市;海绵湿地;生态系统;景观格局

1、引言

海绵城市又称作水弹性城市,其是指城市顺应环镜变化,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恢复被破坏水生态的基础上,通过低影响开发、减少径流量等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措施,解决城市管网系统的排水问题,降低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为贯彻中央及省政府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很多均在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因此,了解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方案,也是目前在城市建设中所关注的重点。

2、海绵城市的理论分析

海绵城市是指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能力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从水生态、水安全的角度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同时结合古今中外多种技术措施,对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调理,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即是“海绵城市”的核心。立足于我国城市目前面临的缺水、水污染、水浪费等问题,所提出的“海绵城市”理论,体现在顺应自然,人适应水;跨尺度的水生态规划需要不同尺度的配合与承接;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包括了对水适应技术、LID技术、生态设计技术等古今中外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使海绵城市的功能优点得以充分发挥。

3、基于实例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特点

3.1 四明河湿地方案

⑴项目位置。镇江四明河湿地地块项目地处于镇江市官塘新城的最南端,位于规划的四明河路以东,焦山路以西。地块南侧紧靠京沪高铁线,西侧为镇江农贸批发市场,北侧为规划的公共设施用地。该地块整体与规划的河道相邻,属于整个官塘水系的上游起始位置(见图1-a所示)。

⑵设计定位与目标。官塘新城遵循“节能环保、绿色清洁的低碳新城”的发展理念,因此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官塘新城湿地项目建设,其设计定位与目标主要体现如下:①具有低维护、低消耗特点,实现生态自持的自然湿地景观,以延续官塘水带,感受自然之美。②湿地位于整个官塘水系的起始位置,具有水质净化功效,以及对周边区块的雨水起到弹性蓄水、节水的作用,从而修复生态基底,营建安全格局。③使年径流总量控制达到85%以上,对应降雨量40.9mm;削减周边场地径流及面源污染,将污染负荷减少60%以上。

3.2 水生态与水安全格局的建设

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镇江市人口的增长,城区面积不断拓展。而这种不断蔓延式的扩展,使得城市未能为生物与水预留科学、合理的空间,导致弹性生态网络的缺失,进一步引起一系列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因此,在本次湿地项目规划建设中,应该先从水生态系统与水安全格局的关系入手。通过辨别和保护具有较高生态服务功能的用地,规划地下水补给区、水源保护区等地区的生态管控,并恢复湿地水系自然形态,建立河流生物廊道系统,从而构建起镇江四明河湿地项目的水生态与水安全格局。

⑴水源保护安全格局:其一,借鉴自然保护区理论中常用的圈层式保护模式(即“核心区-缓冲区-防护区”保护模式),在现状场地核心区(原生水塘)与外围城市区之间缓冲区与人工湿地,达到对外界不良生态干扰的屏蔽,以及对场地未来建设湿地的保护与过渡过作用(见图1-b所示)。其二,构建内部水网体系。场地设计三级淹没区,建造湿地的永久性水域、半永久性水域,完善湿地生态环境条件;其三,联通官塘水网。湿地所在的官塘片区规划有带状水系,位于场地南侧,可将湿地与规划官塘水系联通,以此将湿地纳入城市绿地水系生态网络。

⑵水生态格局;设计三级淹没区域,建立湿地生态水网格局。第一级汇水区为永久性水域,设计为原生水塘,水深2~3m;第二级淹没区为半永久性间歇水域,设计为湿塘区域,较小湿塘水深维持在1m左右,较大湿塘水深为2m;第三级淹没区同样为半永久性间歇区域,设计为下凹式绿地,水深为0.1~0.2m。

3.3 城市与河流规划层面的建设

利用LID低影响开发技术,布置湿地雨洪安全格局(见图1-c所示)。①绿色屏障-通过种植水杉、柳树、榉树等,建立湿地缓冲区,阻隔城市灰尘、噪音、人行等因素对湿地的影响;②前置塘-预处理设施定期清淤,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并减流速;③下凹式绿地及浅沼泽区-下凹式绿地通过减缓流速,增加水体在场地的净化时间,吸附拦截径流污染;浅沼泽区具有典型的活性生物膜功能,起到对多种污染物的有效吸收、分解与富集作用;营造丰富的栖息环境;④湿塘-将龟裂的大地衍生为大小不一的湿塘,通过地形成水牌的穿插来延长水陆交界面,增加竖向景观变化,净化水质,营造出丰富物种的栖息环境。⑤原生水塘-场地内部原生水塘是湿地的良好地基,对其进行保护及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从而完善其生态效益及景观价值;⑥跌水土堰-利用和官塘水系连接处的高差,设置多级土堰等水工设施,通过水体由土堰向下跌落的曝气过程来增加氧气。同时跌水土堰中加固的毛刷可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增加水体溶解氧,进而积蓄水面、降低水流速及沉淀污染杂质(湿地规划设计效果见图1-d所示)。

图1 四明河湿地的规划设计方案

3.4 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集成应用

一系列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集成,是“海绵湿地项目”真正在微观尺度上的建设,体现了湿地良好的规划设计效果。⑴以水生态与水安全格局为基础,由“集水城区-汇水湿地”组成具有镶套式结构的绿色海绵综合体,充分展现了海绵城市的水弹性特点;⑵水质净化-蓄滞水-地下水回补等技术的应用,依次构成三类湿地系统,形成镇江市四明河湿地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⑶充分利用湿地的地形,结合水量分布特征与乡土生物保护,进行绿色生态环境修复;湿地内草甸、林地、沼泽、水域等不同生境,充分体现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为动物生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起到了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增强和维持介质水力传输的作用。⑷利用水适应技术,使湿地水网系统由人工建设调控逐步朝着自然演替过渡。原生水塘进行基底清淤、去除过剩营养物,适度引入芦苇等伴生种,同时逐次投放虾、蟹、贝、鱼类等,形成健康稳定的植物、动物群落结构。新增水域(湿塘)适度的开挖湿地池底,补水增湿。

结语:

本文分析了海绵城市的理论内涵和实现,结合镇江市官城新城区项目,从水生态和水安全格局、城市和河流规划、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等方面探讨了海绵城市的实施策略。论述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促进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当然,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若想真正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还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努力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在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低影响开发措施,以促进海绵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代普达.当前海绵城市理论在实践中的互适性及操作性辨析[C].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6.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城乡建设,2015(1):11-18.

猜你喜欢

四明海绵城市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汉江河口区四明滩段四明上护岸坍岸修复技术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四明”护航创业板 “十点”读懂注册制
海绵是植物吗?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续幽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