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阅读史
2017-01-20郝景芳
□郝景芳
我的少年阅读史
The History of Reading
□郝景芳
2016年8月21日,在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的同一天,郝景芳,这位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学士、经管学院的博士,传说中的“女学神”,以《北京折叠》获得了科幻文学界最高的奖项之一—美国第74届“雨果奖”,也成为亚洲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女性。她从小是怎样走进文学世界、科学世界的呢?她说:“我从未要求自己脱离幼稚的兴趣,最终只是内心的需求,推我前行。对阅读而言,这是我最看重的事。”
回想起来,我是一个幸运的孩子,成长基本上是良好环境+野蛮生长。这是我目前较为认可的教养方式。
The First Stage
第一个阶段:10岁前,散漫疯狂阅读期
我是一个阅读启蒙非常早的小孩,从一两岁开始,母亲就给我读书,那时候没有绘本,就只听故事。《三百六十五夜故事》几乎读烂了。
听得多了,就想读,于是开始认字。3岁半的时候,每篇能读出第一段。
识字早的好处是,阅读很早就独立,一年级之后,母亲几乎不再干预我。不仅是内容选择上基本不插手,而且对于看不看、看几本也不干预。
如果不管,孩子会不会就不看书呢?对我而言,看书不是外界要求,而是能契合那时那刻的内心需要。
二年级时,有人送我一本《一千零一夜》,三年级时,我迷上《红色童话》及其他童话。童话仍然是最爱,因为爱王子公主,那是一种“未来很美好”的迷离期待。
再后来囫囵吞枣看了各种学科的书,有其他人送我一套《中国通史》,家里还有《十万个为什么》,没看懂太多,就知道世界很大。
有一些知识让我震惊,比如中子星,那是我对浩瀚宇宙最早的惊鸿一瞥。
整个这个阶段的阅读都是散漫的,也读过很多难看的故事,也不介意。内心的需求是想象:世界很神奇,我是神奇世界的小小公主。
The Second Phase
第二个阶段:到十三四岁,“带入自我”阅读期
读《红楼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四年级时得到一本《金陵十二钗》的画册,临摹画册多了,就想去看看故事。
建议市县财政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巡查工作,加强县市区间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以促进各项制度的落实,不断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 这次巡查工作抽调的人员大多是乡镇财政一线的骨干。县市区之间,可以说有很多地方值得相互借鉴,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由于之前这方面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很少,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相同的业务,不同县市区的处理各不相同、存在差异。建议今后加强这方面的沟通交流,这次巡查的方式就比较受欢迎。
《红楼梦》原著4本,完完整整读完。我当时不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书,只是喜欢看美女,喜欢命运的册子。(所以,颜值高相当重要。)
代入感最强的是黛玉,觉得她好,又替她着急:为何不懂口头让人?最终记住的是她为“知己”付出生命。
后来就开始迷恋有爱情的故事,开始关心自己是谁,喜欢什么人。
四年级随父母去英国居住近一年,这是我非常幸运遇到的资源。小学放学极早,就去市立图书馆,图书馆的中文图书部比国内都大。
读到的第一本书是缩写版简·爱》,当时真是震撼:那样的爱的尊严。(当然疯女人的秘密也很吸引人。)
后来继续寻找爱情,读中文缩写版《双城记》《蝴蝶梦》《呼啸山庄》。那里面都有阴森森的悬疑和爱的模板,喜欢瑞贝卡。希斯克里夫疯魔又迷人。
因为喜欢阴森悬案,开始读侦探小说。从波洛开始,迷上了克里斯蒂。后来,福尔摩斯也读完了,感觉生无可恋。侦探小说是我第一种入迷的类型文学。
后来偶然间发现街上的租书店,开始看漫画,从漫画中寻找新的世界。
漫画满足了我更多对唯美之爱的想象,微笑的男主人公成了我对爱人的期待。看得多了,就喜欢临摹,临摹美女,喜欢齐藤千惠,跟她学习文艺复兴。
漫画5毛钱一本,暑假每天看五六本,省吃俭用的钱,全用来租漫画。到最后街上所有租书店的漫画书都租了一遍,再也找不到什么值得看下去的漫画。
于是开始租武侠、租言情、租商战。看完金庸,看完古龙,看几本其他。看完武侠不再迷恋漫画的柔美,对未来的想象也变成如何行走江湖。
很多年后再回头看,都是心的阶段,对自我、对爱情、对江湖的想象,在14岁达到了眼花缭乱的满足,大学阶段读类似的,已经觉得无味。
The Third Phase
第三个阶段:初高中,“提高自我”阅读期
初中是我第二个幸运的资源环境,遇到一位语文老师,温柔而有才,班里几个朋友形成很好的阅读氛围,也相互写文章,如文人会友传看。
那个时候想看一些更有趣的人,读过三毛,读过沈从文,读过张爱玲。
老师推荐了一位新锐作者叫余杰,《火与冰》很尖锐,谈到政治时事。成年后回顾,能看出其中许多缺陷,但它在少年心里播下对政治的兴趣。
到了高中,渴望更新奇的视野。言情武侠漫画看多了,都已厌倦,纸上的爱情毕竟不如生活中有趣。雅致情调的旧式文人文字也无法满足,开始寻找更新、更变幻的文字。
最初看了一些流行书:《挪威的森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都觉得不能完全触动到我。
直到有一次读到《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像是给我打开了一片天。后来再看《百年孤独》简直惊艳,《一九八四》也是那时候进入视野。那时候才知道好文学的样子。
于是重新读一些文学的原著版本。看到小时候看不到的,文字的力量。
Conclusion
总结:父母的宽松是我的幸运
从幼年到中学的阅读大致如此,大学之后开始阅读更多门类,读哲学、科学、历史、更多小说,那是后话,以后有机会再写。
现在想说的是,对我个人而言,从新奇到代入感,再到自我提升,这几个阶段是蹦不过、绕不开的。
最初的十几年对人生角色的好奇,转化为对一切戏剧感的囫囵的爱,直到过了这阶段,才懂文学旁观。
由此,父母的宽松是我的幸运,安全环境、充足资源、野蛮生长。他们给予环境,但从未设定要求。
(SuN.C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