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模式
2017-01-20刘春艳杨翠平
梅 雷,刘春艳,杨翠平
(1新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新蔡 463500;2新蔡县农村经济管理站,河南新蔡 463500;3新蔡县顿岗乡农业服务中心,河南新蔡 463533)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模式
梅 雷1,刘春艳2,杨翠平3
(1新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新蔡 463500;2新蔡县农村经济管理站,河南新蔡 463500;3新蔡县顿岗乡农业服务中心,河南新蔡 463533)
文章分析了“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面临的前所未有大好机遇和存在严峻挑战。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5种创新模式类型。提出了“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产业链进行改造升级,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核心要素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领农民在鼠标上增收、农业在键盘上增效、农村在宽带上繁荣。
互联网+ 农业 融合 模式
目前,我国农产品步入总量平衡、基本自给、丰年盈余的新阶段,如何在新的背景下,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新时期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让农业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现代农业+互联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 面临的机遇
1.1.1 科技的进步为“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开启了 1 000年未有之变局,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等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与销售领域,如利用遥感技术对作物面积测算、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等,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日臻完善,为我国“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1.1.2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动力
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快速发展,为“现代农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现代的生产要素、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同时,由于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为“现代农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1.3 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深度融合添加了新活力
我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使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形成。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农村改革正向更深层次、更宽广的领域次第展开,将为“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增添强大活力。
1.2 面临的挑战
1.2.1 各自为战,无序发展
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现代农业+互联网”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避免,不利于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因此,亟须制定我国“现代农业+互联网”发展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推动“现代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形成统一谋划、稳步实施的推进格局,将“现代农业+互联网”打造成为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1.2.2 具体可操作方案及立法滞后
农业正处于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四化同步”的关键时期,然而,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方方面面,农业问题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如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链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业生产销售、信息服务、财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须制定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急待需要与之相应的立法规范及服务,而目前我国的相应立法服务还十分滞后。
1.2.3 “农村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各种“现代农业+互联网”融合模式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跨界融合,培育和催生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互联网与农业,一个现代一个传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两者逐渐紧密结合起来,从对农业的改造开始,到颠覆农业的传统经营模式。然而,农村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仍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对互联网比较陌生,更没有利用互联网从事农业生产,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主要障碍。
1.2.4 农民获取“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偏低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大都迁移到城镇务工,很多农村大都是留守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偏低,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低。既懂得经营农业,又懂得互联网的人才极度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
1.2.5 “互联网+”服务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贫困革命老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据统计,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有27.5%,仍有70%以上的农村没有利用互联网,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桎梏。
2 “现代农业+互联网”的主要模式
2.1 农场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搞好两个结合。一是与农场生产结合。基于GPS、GIS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到农场,实现驾驶、施肥、喷药、播种、收获等机械作业自动化。采用土壤水分数据采集和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实现了灌溉的智能化。把遥感、视频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田间农作物生长监测和农业管理,实现作物生长动态监测和人工远程精准田间管理,病虫害及自然灾害防治。二是与农场经营管理结合。通过互联网实现农场的采购、财务、生产、计划企业化管理,依托物联网按照产业链建立原料、半成品、成品各生产环节,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全程追踪管理。通过建设农产品宣传与电子交易平台,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与交易。
2.2 高效设施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与温室环境控制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温棚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温室内的温、光、水、气、养分等因素进行自动化监测,实时智能调控温室环境,实现标准化、智能化运行。二是与设施农业生产管理结合。运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工厂化育苗,依托农业专家系统,实现肥水智能化控制。三是与设施农业经营结合。搭建管理与经营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对农产品市场进行科学预测,实现供求信息发布、农超对接、农产品在线交易。
2.3 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做好4个结合。一是与生产环节结合,通过互联网将市场需求变化和先进技术,传输给农民,进行初级农产品生产。二是与加工环节结合。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料采购、订单处理、产品加工、仓储运输、质量管控等进行一体化管理,实现各环节管理科学化和高效化。三是与销售环节结合。构建高效流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快速流通。四是与消费环节结合。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让消费者能够了解到农产品的相关质量信息,促进放心消费。
2.4 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做好3个结合。一是与社员生产指导结合。建设农业专家系统,准确地指导生产者进行科学管理。二是与社员市场服务结合。合作社通过网络,为社员提供产前种植品种、农资服务,产中技术指导、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产后市场价格和行情服务。三是与农产品销售结合。建立合作社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对外宣传合作社及其农产品。
2.5 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生产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做好两个结合。一是与生产结合。通过物联网与农场机械设备相结合,实现生产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系统,自动化采集气象、土壤、养分和水分、农残成分数据,实现自动控制灌溉和施肥。二是与管理相结合。通过建立供应链安全质量监管系统,实现供应链安全质量监管、家庭农场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一体化。
3 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组织机构,保障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都要成立“现代农业+互联网”组织领导机构,并将该项工作归入正常议事日程,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其业绩政绩的重要尺度。二是强化各项工作落实措施和有机衔接,促进深度融合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定期对深度融合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着力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3.2 制定发展战略,强化顶层设计
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制定“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首先,制定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任务、步骤及保障措施,形成统一规划、稳步推进的新格局。其次,制定深度融合立法,促进依法进行。通过发展战略的实施,让电脑进入千家万户,让宽带覆盖全部农村、服务现代农业全过程。
3.3 加快制度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
目前,制度建设已成为“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当务之急。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快制定适合本地区实施意见。二是制定扶持政策,如税收、贷款、技术研发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工商企业积极投身“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形成融合的合力。三是大力宣传深度融合的好处,将“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转变为亿万农民的自觉行动。
3.4 大力培育新农人,为深度融合提供人才支撑
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互联网”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成为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带头人,带动家庭农场、农场主、合作社成员及普通农户,掌握互联网技术并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培养一批既懂互联网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的复合型人才,为“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提供人才支撑。
3.5 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对农业全产业链进行改造升级
推进“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应着眼于整条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包括育种、推广、栽培、收获、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物流、质量安全监管全过程。催化现代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助力农业产出优质高效。
3.6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建议各级政府将财政支农资金按一定比例投入“现代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作为发展基金。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现代农业+互联网”融合行域,拓宽深度融合的资金来源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