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017-01-20马启友
马启友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双鸭山 155600)
1 品种选择
选用国家或黑龙江省审定通过的、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青贮专用型或粮饲兼用型品种,要具有抗倒伏、茎叶繁茂、适于机械收获,生长后期绿叶面积持续期长、灌浆期长、抗衰老、抗多种叶斑病等优点。第一积温带可选用北青1号、久龙7、东青1号、黑饲1号、金岭377、金岭17等品种;第二积温带可选用黑饲1号、龙玉1号、鑫鑫2号、中原单32、中东青2号、龙辐单208等品种;第三积温带可选用鑫鑫1号、绿单2、丰禾7、鹏玉1、龙巡32、阳光1号等品种;第四积温带可选用阳光1号、龙单58、垦饲1号、鑫科玉1号,利合16号等品种。
2 种子处理
未包衣种子要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处理,每100 kg玉米种子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0~500 g、或者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0~800 g,或者2%戊唑醇湿拌种剂600 g、或者2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300~500 g,然后将种子阴干待播。
3 地块选择
选择地势平缓,土壤耕层深厚,肥力较强,保肥持水性能良好,易排易灌的地块。优先选择前茬未使用长残留农药的小麦、大豆、马铃薯等肥沃的茬口。
4 耕翻整地
利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套联合整地机进行秋季整地,实行3年中至少有1次深松或深翻的耕作制度,深松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一般要达到30~35 cm深度,耙茬、深松、夹肥、起垄连续作业,起垄后及时镇压;春整地灭茬7~8 cm,旋耕10~15 cm,灭茬、夹肥起垄、镇压连续作业,一次完成。做到无漏耕、无坷垃,土细垄直[1]。
5 播种方法
根据当年的气候条件、土壤墒情以及地温情况合理安排播种时间,一般第一积温带在4月20~30日期间播种;第二积温带在4月25日至5月5日期间播种;第三积温带在5月1~10日期间播种,第四积温带在5月5~15日期间播种。按玉米品种特性所要求的种植密度进行机械精量播种,做到深浅一致,覆土均匀,播种后及时镇压,镇压后种子覆土深度为3~4 cm。
6 种植密度
青贮玉米的种植密度要根据种植区域、气候条件、品种特性、栽培水平等因素做适度调整。繁茂型品种一般每667 m2保苗3 800~4 300株;耐密品种一般每667 m2保苗4 300~5 000株。
7 合理施肥
7.1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营养元素完全,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有机肥肥效可以持续到玉米生长后期。每667 m2施用腐熟优质有机肥2 000~3 000 kg,结合整地撒施或条施夹肥。
7.2 施用化肥
施用化肥要做到氮磷钾合理搭配,结合整地做底肥或种肥施入,一般每667 m2施用二铵10~20 kg、硫酸钾10~12 kg,尿素5~7 kg,底肥施入深度一般为15~20 cm,种肥隔离,施在种子侧下方5~6 cm处、深度8~10 cm即可。在玉米7~9叶期追肥,每667 m2追施尿素15~30 kg。
8 田间管理
适时中耕能消灭杂草,防旱保墒,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一般在玉米出苗后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深松深度为20~25 cm。
9 虫害防治
9.1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较重的地块可用辛硫磷颗粒剂随肥下药进行防治。
9.2 玉米螟
可采用释放赤眼蜂防治,在玉米螟产卵初期开始放蜂,共放蜂2~3次,每667 m2放蜂总量为1.5万头。或者在玉米心叶末期,通过高秆喷雾机每667 m2喷洒5万UI/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5 g。
9.3 黏虫
如发生突发性害虫黏虫,可利用高杆喷雾机或植保无人机喷施菊酯类农药防治,每667 m2用量20~30 mL。
10 化学除草
10.1 苗前封闭处理
如果土壤墒情比较好,播种后随即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每667 m2可用72%异丙甲草胺100~150 mL+70% 嗪 草 酮 25~50 g; 或 每667 m2用 90% 乙草胺100~120 mL+70%嗪草酮20~35 g;或每667 m2用72%异丙甲草胺100~230 mL+75%噻吩磺隆1.5~2 g。
10.2 苗后茎叶处理
玉米苗后3~5叶期、杂草2~4叶期、多年生杂草5~6叶期以前,每667 m2用4%烟嘧磺隆50~54 mL+38%莠去津135 mL,兑水13~20L喷雾;或每667 m2用30%苞卫5 mL+90%莠去津65 mL配合专用助剂喷雾。
11 收获时期
在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收获,植株绿茎叶率90%以上,全株含水量在60%~80%时,选晴好天气进行机械收获。收获玉米植株留茬不宜过低,防止夹带泥土而造成青贮饲料腐败[2]。青贮玉米收割时间必须与粉碎、装填等青贮窖藏时间合理衔接,做到收割与加工同步,防止积压过多。
[1] 王婷,李永刚.青贮玉米高产栽培与适期收获技术.新疆农垦科技,2005,(2):7~9
[2] 王雷.青贮玉米的栽培及贮藏技术要点.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8):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