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东北水稻生产的影响分析
2017-01-20李艳萍
李艳萍
(辽宁省营口市第三高级中学,营口 115000)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oC。同时,气候变暖也引发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这些都将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据世界的第二和第一位,而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50%左右[1]。因此,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东北水稻生产的影响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从而确保水稻尤其是粳稻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1 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温度的变化东北地区是中国现代增暖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东北地区平均气温的增加速率要快于全国。从季节变化来看,各个季节的增温速率也都显著高于全国,其中,冬季增温最显著,春季增温也较明显,其次是秋季,夏季相对比较弱。东北地区的升温得益于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最低气温的增温速率是最高气温增温速率的2倍多。夜间增温趋势明显,白天气温变化相对较弱,气温日较差减小[2]。随着最低温度的升高,年霜日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即无霜期呈延长趋势。
降水的变化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整体呈现减少趋势。春季降水和冬季降水量呈现增多的趋势,夏季降水和秋季降水呈现减少的趋势。极端强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强降水值都有增加趋势,极端强降水事件也趋于增多[3]。
此外,日照时数整体呈现出逐渐减少趋势,随之太阳辐射也表现为降低趋势[2]。
2 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对水稻物候期(物候期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等规律与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正在产生这种反应的时候叫物候期。)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东北地区的温度普遍升高,水稻安全播种期表现为提前的趋势,出苗期、抽穗期同样也表现为提前的趋势,而成熟期则表现为推后的趋势。
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东北地处高纬度地区,由于水稻安全播种期的提前和成熟期的推后导致东北地区水稻生育期表现为明显的延长趋势。
对水稻种植界限的影响通常情况下,2 000oC积温线代表着水稻种植北界所需的最低积温水平,只有到达2 000oC时,水稻才可以稳定生长[4]。资料显示,20世纪 80年代前期,我国 2 000oC积温线大致位于小兴安岭地区中部偏南,约为48oN 的位置。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该积温线北移到大兴安岭地区的漠河和塔河,较之20世纪80年代初显著北移大约4个纬度[5]。同时,伴随着温度的显著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水稻种植范围逐渐向原有热量条件不足的北部地区推移和扩展[6],目前已经可以在52oN左右的呼玛地区种植。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升高对东北水稻的增产效应都非常明显。温度升高使得东北水稻的生育期延长。这些都为早种晚收、生育期长的高产品种种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得通过作物育种延长生育期、特别是延长生殖生长期来提高产量成为可能。同时,在受低温限制的中高纬度地区,温度的适度升高将有利于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低温冷害、冰雹灾害发生机率明显降低。东北地区气候变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增产趋势明显。气候变暖有利于水稻的高产稳产。但是,气候变暖也可能引发极端性天气(如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可能导致水稻减产。
3 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东北地区是我国现代增温最显著的区域之一,温度的升高导致水稻物候期的改变、生育期的延长及种植北界的北移。温度的升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利大于弊,而因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和降水的减少也可能导致水稻不同程度的减产。因此,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上,应趋利避害。在充分利用好对水稻生产有利的热量资源的同时,抵御不利的气象条件。
3.1 充分利用热量资源
随着温度的升高,增大了适合水稻种植的区域范围,为东北地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创造了条件。同时,积温增加和生长季延长的有利条件,使得原本种植早熟品种的地区可以种植产量高的中晚熟品种。在品种的选育上要培育生育期长的中晚熟品种,通过选择长生长季的晚熟高产品种,提高单产水平。
3.2 加强水资源管理
东北地区的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同时,气温增高将一定程度上增加农田蒸发量,这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因此,要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用、推进节水灌溉,发展节水种植模式,如地膜水稻种植模式等。使得节水、保水、用水、集水协调一致,尽力补上水资源短板。
3.3 加强农业风险管理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变化,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要加强预警预报能力,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建立应急方案,有效地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后果。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完善灾后处理的农业保险制度。加强气候预测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评估研究,避免或减少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同时,研究因气候变化引起的作物病虫害的可能发生趋势,做好预报预测工作。
[1] 郭鹏祥.挖潜东北水稻单产保障粳稻有效供给.中国农业信息,2014,(5):14~15
[2] 贾建英,郭建平.东北地区近 4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109~115
[3] 贺伟,布仁仓,熊在平,等.1961—2005年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生态学报,2013,33(2):0519~0531
[4] 陈立亭,孙玉亭.黑龙江省气候与农业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5~97
[5] 云雅如,方修琦,王媛,等.黑龙江省过去 20年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697~705
[6] 方修琦,盛静芬.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看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自然资源学报,2000,15(2):2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