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师资建设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17-01-20纪伟伟蔡梓薇勾天瑜时宇高汉
纪伟伟 ,蔡梓薇 ,勾天瑜 ,时宇 ,高汉
1.天津市肿瘤医院,天津 300060;2.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193;3.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6;4.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哈尔滨 150081
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师资建设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纪伟伟1,蔡梓薇2,勾天瑜3,时宇3,高汉4
1.天津市肿瘤医院,天津 300060;2.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193;3.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6;4.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哈尔滨 15008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看病难”的问题日益加剧,全科医生作为“健康守门人”的基层服务作用愈发突显,因此培养质优量多的全科医生已是当务之急,然而国内全科医学师资条件却并不是那么理想,以至于无法为社会大量提供优质的全科医生,该文就这一现象详细剖析了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师资建设中的问题,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旨在建设出一支更加优秀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
综合性医院;全科医生;师资建设;建设策略
伴随国家大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加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新形势,能够有效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全科医学成为“最经济、最适合”的医疗服务模式[1]。而以健康为中心,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于一体医疗服务[2],强化诊疗连续性、高效性、便捷性、经济性的全科医生,其社会需求量急剧增加,相应的规范化培训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肩负着培养全科医生任务的师资队伍,其素质和教学水平成为教育高水平全科医生的基本保证[3]。因而,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积极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全科医学教育质量,提升全科医生的素质。促进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科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1 全科医学师资建设的重要性
1.1 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工程
为顺应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综合性医院需要积极建设全科师资队伍。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临床教学对塑造优秀的医疗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临床教学基地又在临床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很多综合性医院都是教学医院。教学医院作为高等医学院校不可或缺的构成,在整个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4]。面对全科医生的教育任务,综合医院师资队伍的素质过硬、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已成为推动全科医学向深层次发展的关键环节。
1.2 有利于提高全科医生综合能力
全科医生的职能是提供当地所需的基本医疗服务,并承担区域健康产业的教育与管理,从而增进当地居民的健康。所以全科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出色的临床实践才能,还应具有社会医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行为科学等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有全科医学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教育出优秀全科医生,从而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各项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相应的全科医疗需求[5]。
1.3 完善综合医院学科发展,增加医院全科医疗影响力
目前我国综合医院针对全科医学设立专门学科的数量十分有限,大多数综合医院主要是由专科医生进行全科医学培训的临床带教[6]。全科医学不仅负责健康时期、疾病早期同时还能对于治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进行长期照顾,其宗旨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主。全科医疗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满意、更加人性化的照顾和服务,因此作为综合性医院应该建设全科医疗[7]。积极推进全科医学,加快师资建设,不仅是对现有临床学科的补充与发展,更能体现出医院学科发展的完善性、时代性、前沿性,从而增加医院全科医疗影响力。
2 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师资建设中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于全科医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由于全科医学在我国的引进和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全科医学师资建设步伐相对缓慢,全科医学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全科医生队伍培养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全科医生更多的培养基地建立在社区基层医疗,综合性医院缺乏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问题更加突出。
2.1 师资数量不足
目前,综合性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的师资主要是由大学的理论老师和医院的专科专家承担。因广大教师与医疗人员对全科医生临床教育项目的了解程度较低,而且综合医院医疗任务相对繁重,造成其承担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意愿较差,这是全科医生临床培养过程中师资数量较少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过度强调学历及职称,工作在基层社区的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往往不能进入到全科医生培养师资中,这也成为师资不足的一部分原因。
2.2 师资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全科理念
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师资在理论与科研方面拥有明显优势,但在全科医学的教学理念、基础理论、教学能力方面等相对缺乏,难以为学生树立全科理念;同时由于综合医院中设立全科医疗较少,临床师资多由各专科医师组成,他们本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对全科医学的理解不够深入,也较难从全科医学理念的高度来教育学生,致使理论学习与全科医疗的工作实际相脱节,不利于全科人才的培养。社区基地师资是全科医学最广泛的使用者,但是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员广泛存在学历层次、理论水平、业务水平与素质较低,难以进行全科医学师资的培训的问题[8]。
2.3 师资培训中的不足
目前,我国已批准的全科医学师资培训机构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大量亟待培训的师资需求[9],同时部分培训基地的负责人在申请全科医生实践培训基地项目时,盲目追求项目数量,忽视质量重要性[10],这种做法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全科医学师资进行培养,使得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提高。加之现行的全科医学课程较多地注重各个学科或专科的叠加,对于培训的形式、内容、对象、时间等没有明确规定,考核也相对地偏重理论知识考核,同时在师资培训中还存在急于求成的问题,部分医生或教师通过短时间培训即完成全科医学学习,如此的师资队伍更难保障教学质量与水准[11]。
2.4 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
在师资短缺、质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下,综合医院仍存在合格的全科师资流失现象。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未能建立起科学、系统、有效的教师管理机制。例如师资培训制度、激励制度、晋升标准、临床教学职责、基地管理制度等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科学规范的规定[12]。在实际工作中,综合医院师资大部分以兼职进行教学,在各方面支持政策相对欠缺情况下,临床医生的工作重点主要都集中在临床诊疗上,缺乏主动带教意识和理念。制度的相对缺乏就更易造成师资建设中的混乱情况,从而难以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全科医学师资培养模式。
3 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师资建设的对策
3.1 政府提高重视程度
应从国家、医院层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给予政策支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全科医学教育项目,保证更多的社会和医院资源向全科医学流动,切实增加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综合医院在制定政策时尽力保证全科医学师资利益、提高师资的待遇,特别是制定良好晋升和激励政策、改善其工作环境、给予一定学术科研空间等,增加全科医学师资的岗位吸引力,只有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才能打造一支良好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
3.2 加强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基地建设
一方面,由于建设资金的短缺,培训需要迫切,临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多,而中央资金却又不到位等原因,使很多地区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实践基地的建设进入停滞。另一方面是建设用地不足,因地方政府无法无偿给予相应支持,减免在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配套费用,以减少建设成本,使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建设面就临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门非常人性化的学科,社会需求量在近年来急剧增加,其学科建设同样成为了大型综合医院学科建设当中的重要构成,同样也是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发展的基本条件。提高医院对学科建设重视程度,给予充足资金,推进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从而在推进学科建设过程中不断带动、充实、强化带动师资发展战略。
3.3 全面提升师资水平,打造合理的师资队伍
3.3.1 提升师资综合水平 ①师资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全科医学师资需具有临床医生与教师双重专业素养,这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首要前提[13]。教师不仅需要对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基本理论的有扎实基础,熟悉基本操作要求,同时要把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和病例有机地融会到实践分析中。当然,教师除了具有医学专业的知识基础,还应掌握全科医学基础知识,真正从全科医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将全科的理念融入教学中,用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指导学生,使学生较早树立全科医学的概念。②师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应加强培养高标准“以人为本”的职业和个人道德、良好的交流沟通的能力,师资品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科医生身心健康和未来为患者服务的质量。
3.3.2 构建合理师资队伍结构 构上建议构建专职理论教师、基层全科医学实践教师及本院临床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主要承担基础理论教学;医院设定相应数量的有一定经验、一定理论水平的临床医生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综合医院临床骨干临床经验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以病例为载体,以技能为重点,培训全科医生临床技能和思维能力。同时在重点发展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造就具备医师与教师两重身份的全科师资。在层次上,着力培养核心级学科带头人,加大优秀青年全科人才储备力量,加强研究生带教,培养潜在师资,从而形成一支相对稳定而更加专业的师资队伍。
3.4 完善师资培训制度
全科医学师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规划和组织,并制定短期、长期的培训计划,将其纳入到医院全科医学发展规划中。
师资培训的内容上,应先进行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使得其通过培训后对全科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特别是其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经过严格考核,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其次,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短期培训,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诊疗活动,通过相应学术交流与短期实践,使其更深入快速认识了解全科医学的理论知识与前沿动态,为临床带教奠定坚实的基础。
师资培训的对象上以医院的临床教师为主。理论上,全科医生培训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事实上,在澳大利亚等一些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师资主要是全科医生。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基层的全科医生尚无法满足广大居民高质量医疗需求。因此,全科医生师资的培养,仍集中在综合医院进行,由其他临床专科的医生作为临床教师。当然,也可以考虑发展一些基层社区服务机构中的优秀全科医生。
师资培训的方法及考核上,全科医学师资必须具有全科医学理念,因此对于师资的培训,医院要严格推行师资培训的规范化,始终贯穿全科医学理念,强调全科培训的特点。可以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方法,积极提倡和引入PBL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法、参与式教学等方法。同时通过“理论授课、模拟教学、临床带教和独立实习”4个阶梯进行全方位教学,充分发挥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教学整体能力的提升,增加师资受训的积极性,从而最大程度达到良好培训效果,而应避免以会议培训形式,进行短期培训,影响培训质量。
3.5 建立标准体系,完善组织管理
综合性医院的全科医学师资培养和建设必须建立规范化的师资纳入、培训和考核标准。从而保证师资质量、指明培训方向、提升师资队伍的岗位吸引力。明确师资的遴选纳入条件、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内容、认证资格标准、激励政策,并制定师资教学工作中日常考核、科室考核、年度考核细、要求和方法,从而完善组织管理,提高培训效能,形成长效的全科医学师资标准体系。
3.6 引进国内外人才,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快速发展
医院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引入与学科的总体目标和学科发展规划相适应全科医学师资,能够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建设。并且由于各综合医院对引进人才的福利待遇相对高校或基层社区较高,高层次全科人才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以便能够更多引进高水准、高学历、具备资深临床经验,愿意投入到全科医学教育当中的主治资格以上医师,特别是已获得国家认证的全科医师担任师资;同时由于国外全科医学教育起步早、发展成熟,同样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从国内外招聘、吸引优秀人才,完善师资的梯队建设,学习国外先进丰富的全科医学教学经验,提高整个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4 小结
面对我国医改下新的医疗形势,全科医生的培养刻不容缓,因而建设一支全科医学理论知识扎实、临床技术熟练、了解社区医疗服务及疾病管理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来推进全科医生的培养与全科医学教育发展尤为重要。而综合性医院无论在为缓解看病难的全国性问题,还是为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上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更应该发挥起这些医院在资金、疾病种类、患者数量、医学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1]刘晓君,吴明洋,张琎,等.我国基层全科医学的建设现状与政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1):47-50,80.
[2]涂秋云,丁斌蓉.应用多媒体方法提高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J].医学信息,2011,24(8):3787-3788.
[3]王翔,李健,赵光斌,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模式探索[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5):276-278.
[4]冼利青,汤美安,吴少林,等.浅议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和内涵[J].医学教育探索,2004(5):19-20.
[5]陆媛,于德华,潘莹,等.国内外全科医学师资标准现状及建设设想[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1):2493-2497.
[6]邓郁.全科医生的能力要求[J].中国社区医师,2014(32):169-171.
[7]卢祖洵.我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建设构想[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2):121-122.
[8]李冰,张万彬.医院全科医学建设及发展策略[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27-128.
[9]王碧浪,张勤.浅谈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及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2,26(5):438-440.
[10]宗文红,王斌,李哲,等.中法全科医生培训项目对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3):1456-1458.
[11]郭爱民,解江林,路孝勤,等.我国全科医学师资管理及培训规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3):169-172.
[12]徐国平,李东华,牛丽娟,等.美国家庭医学对中国全科(家庭)医学发展的展望和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4(16):1811-1816.
[13]谢清平,刘民.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的现实困境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39.
R19
A
1672-5654(2017)09(b)-0196-03
2017-06-18)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26.196
纪伟伟(1986-),女,天津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门诊管理与全科医学研究工作。
高汉(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医务管理与研究工作,E-mail:11273690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