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型斜视治疗中不同术式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2017-01-20
V型斜视治疗中不同术式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林子丹
目的在V型斜视治疗中采用不同术式进行治疗,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12月收治的120例V型斜视患者,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患者,A组患者采用下斜肌后徙术,B组患者采用下斜肌切断术,C组患者则采用下斜肌部分截除术的术式进行治疗。待治疗6个月之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三组患者在视功能改善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眼科医疗人员应当在手术前对患者的状况以及视功能进行判断,从而根据患者的不同状态选择合适的术式,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上达到有效的视功能改善效果。
V型斜视治疗;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截除术
V型斜视又被称为A-V综合征或Urist综合征,是临床水平斜视中的一种亚型疾病[1-2]。表现为水平斜视不能在垂直方向上显示共同性,也就是说患者在向上看或向下看时,水平斜视度会发生变化[3-4]。这种疾病出现的概率较高,水平斜视中大约有10%~15%表现为这类斜视状况[5]。对于这种斜视在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采用减弱下斜肌的方式达到调整斜视的目的,就目前而言,临床上通常采用: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部分截除术三种术式。本文中将这三种术式进行比较,了解三种术式的治疗效果以及适应证的状况。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2—12月收治120例V型斜视患者,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中40例患者,A组患者采用下斜肌后徙术,B组患者采用下斜肌切断术,C组患者则采用下斜肌部分截除术的术式进行治疗。A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4~26岁,平均年龄(18.6±6.4)岁;B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6~25岁,平均年龄(17.5±5.9)岁;C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5~26岁,平均年龄(16.9±6.6)岁。所有患者均经眼科常规检查,按照患者双眼向左上以及右上转动时的双眼角膜位置变动程度对其下斜肌亢进程度进行评价。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下斜肌后徙术,B组患者采用下斜肌切断术,C组患者则采用下斜肌部分截除术的术式进行治疗。C组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的下斜肌亢进程度判断其下斜肌切除长度,其切除长度均为5 cm左右。所有患者中有87例患者具有相同下斜肌亢进程度,其中有28例患者于A组,24例为B组,35例为C组患者。所有患者的原在位水平斜度均按照正常水平斜度进行调整。最后通过三棱镜耐受试验(PAT)后在6 m与33 cm位置进行遮盖处理。根据患者的不同斜视度选择进行单眼或双眼手术[6],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调查。
1.3 评价指标
术后根据患者在上下25°水平斜视差值进行评定。治愈:水平斜视差值<15°;有效:水平斜视差>15°、<20°;无效:水平斜视差>2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n=40), 治愈32例占80.00%, 有效6例占15.00%, 无效2例占5.00%,治愈率95.00%;B组(n=40), 治愈33例占82.50%, 有效4例占10.00%, 无效3例占7.50%,治愈率92.50%;C组(n=40), 治愈32例占80.00%, 有效5例占12.50%, 无效3例占7.50%,治愈率92.50%。120例患者中,经过半年的随访,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斜视状况都具有良好的改善(P<0.05)。但三种术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斜视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眼外科疾病,这种疾病主要症状就是患者两眼难以对目标进行注视,导致这种疾病的因素较为复杂,并且由于其病理特性,患者往往对这种疾病具有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也会对患者的外表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7]。斜视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存在较大的影响,如果病情较为严重,患者还有可能失去立体视觉功能,导致患者的基本生活、学习、工作难以开展[8]。
本次研究中采用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切断术以及下斜肌部分截除术作为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三种治疗方式均能够在术后改善患者的视觉效果,但是三种术式之间不存在疗效优劣关系。所以临床眼科医护人员在进行V型斜视患者的治疗时,应当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因、病情发展程度选择不同的术式,从而保证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高患者在术后的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恢复患者正常的生活状态。
[1] 刘洪涛,曾小平,王卫红,等. 不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V型斜视临床比较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142-3143.
[2] 王伟. 不同术式在V型斜视治疗中的效果对比研究[J]. 临床医学,2012,32(4):100-101.
[3] 张丽萍,李立. 不同术式对Ⅴ型外斜视的治疗效果[J].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4,36(1):71-72.
[4] 牛丽鑫,曹月坡,郭素娟,等. 改良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4,22(3):38-40.
[5] 司明宇,邵新香. 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疗效比较[J].黑龙江医药,2014,27(6):1450-1451.
[6] 杨媛. 探讨不同术式对儿童V型斜视的治疗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5):126-127.
[7] 代书英,孙卫锋,刘素江,等. 不同术式治疗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分析[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5,25(3):179-181.
[8] 武洪安. 不同术式在老年性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 中国社区医师,2015,31(35):63-6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Operation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V Type Strabismus
LIN Zidan Department of Ocular Refraction, Changchun Aler Eye Hospital, Changchun Jilin 130022,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operation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V type strabismus.MethodsIn our hospital, 120 cases of type V strabismus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February to December 2015, divided into A, B, C three groups,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A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ferior oblique recession, B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ferior oblique transaction, C group patients with surgical resection of the inferior oblique section treatment.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a follow-up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eff i cacy of the treatment.ResultsThe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signif i cantly improved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 i cant difference in the improvement of visual function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P> 0.05).ConclusionClinical ophthalmologists should determine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visual function before surgery, so as to select the proper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different state, on the basis of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atients, effective visual function can be improved.
V type strabismus; recession of inferior oblique; transection of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resection
R779.6
A
1674-9316(2017)11-0068-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1.039
长春爱尔眼科医院屈光眼肌科,吉林 长春 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