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淮河历史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发展

2017-01-20宛天月

治淮 2017年5期
关键词:建安淮河中原

宛天月

浅析淮河历史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发展

宛天月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和一定地域范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两大因素密切相关,深受特定自理环境下自然景观和人文特征的影响,表现特定领域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淮河文化作为我国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区域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除受自身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影响外,中原文化的介入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淮河文化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地域范围主要反映在豫、皖、苏、鲁四省的沿淮一带。中原文化南移淮上,并在淮上得到较好发展,给淮河历史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血液。

一、中原文化对两淮的最初浸润

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开始从山麓平原走向河湖之畔。

据古文献资料记载,在新石器中期,在黄河中下游的山东中南部和苏北一带有大汶口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青莲岗文化主要分布于鲁南、苏北和淮河地区,其文化遗存以水稻作物为主,但从其与山东汶泗一带的大汶口文化的相似的石器遗存来看,青莲岗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制作更为精细的青莲岗遗存,则说明两者是前后连续发展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淮河文化第—次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记录。进入新石器后期阶段,在中原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为龙山文化,而同时期的淮河流城几乎全部被龙山文化所覆盖,流域内无论山麓、平原、河湖之畔,都有代表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被发掘。这足以证明,这一时期的两淮文化已更多地体现出中原文化的特征。

从大禹治水、“禹娶于涂山”到“涂山大会”无不说明古老的中原文明对淮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夏部落南下及其对淮河流域所产生的影响,也推动淮河文明的进步。大禹治淮给淮夷部落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治水方法,为后人治理淮河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大禹与涂山之女的联姻,促进了夏与淮夷两大氏族集团的联盟和融合,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这又是两种不同程度的文明和不同的民风民格的融合。

二、先秦诸子时期南北文化对两淮的交互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中原大乱,各诸侯国为称霸中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相继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在中原文化圈内,由于各自的人文和地理特征的差异,形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秦文化、陈文化、蔡文化以及由韩、赵、魏三家分晋而形成的三晋文化等等。南方江汉地区形成的荆楚文化更具有地方特色,因为楚地处偏远地区,周王朝的法制和礼仪对其制约力很小,所以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本色。而两淮正处在中原文化圈和荆楚文化的交互影响地带,形成了淮河文明史上的文化高潮期。

尽管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国民怨声载道,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文化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使这—阶段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开放性的时代。民间往来和大规模的文化宣传活动是地域间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原文化圈内的各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对两淮进行流布。作为楚文化代表人物的屈原,其著作在淮上的影响更大,可以说,如果没有屈原及其《楚辞》,就不可能有两淮文化中的《淮南子》和“建安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把诞生于淮河之畔的道家思想归列于楚文化。

三、曹魏集团的社会活动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

三国之际,中原和两淮为曹操所拥有,并在洛阳建立曹魏政权。考究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对两淮的流布,就离不开检视曹魏政权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举措。

曹操在占据中原以后,曾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得一大批文人才子集聚在曹氏门下,为“建安文学”集团及建安诗风的开创准备了条件。建安流派对后代现实主义诗歌文学的发展影响卓著。然而,从“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曹氏父子来看,他们都是淮上人士,生于斯,长于此,所以,在避开“建安文学”大归宿的同时,如果再按区域文化来界定,理所当然地应将其归为“两淮文化”。在“建安文学”集团中,由于以孔融为代表的中原才子的加入,又使中原文风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安诗风,体现了两个地域文化的相互传播和影响。

四、晋人入淮及淮上玄学

在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侵占据中原以后,使中原地区产生文此转型,中原文化让位于北方文化。同时,由于落后的北方文化和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差距,以及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汉人的排挤,使无数中原居民不断渡淮南下。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传统文化的转移。所以,这一时期的中原文化对两淮的流布,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流动所致。

在曹魏政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晋,为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渡淮南下,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流亡政权,史称东晋。至此,中原已完全被北方少致民族所占领,中原传统文化大有被挤出历史舞台之势。由于对鲜卑统治的不满,发生有史以来中原汉人最大规模的迁徙。其中就有几支迁到河南南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的淮河流域。魏晋年间,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想“玄学”在中原大地悄然兴起,掀起了大谈老庄的社会热潮,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建安七子”的现实遭遇有着不可分割联系。其代表人物有曹魏年间的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夏侯玄和正始年间的嵇康,他们善言老庄,好饮酒,这在当时的两淮已形成一种风气。

五、两淮文化的相对沉寂时期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天下归于一统,之后又经过明清两个高度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磨灭,那些由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已变得疆域模糊,景物易貌,人丁迁移,只剩下大致所在地区了。但由于区域文化所特有的传承性,导致各区域间传统文化的差异依然存在,文化的流传依旧在进行。就中原文化对两淮的移布情况来说,由于元明清三个朝代各自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条件,文化传播的方式以及南移的程度,也因此而各异。

在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两淮发生了异乎寻常的变化。这一切应得益于朱元漳对家乡那股浓浓的乡土之情。朱元漳登基之后,对家乡濠州(今安徽凤阳)的优厚并不薄于刘邦之于丰沛。为了加强对两淮农业的开发,把两淮变成明朝政府的经济支柱,大量流民潜入两淮,两淮的农业得到了发展,改变了元末明初由于自然灾害和长期战乱造成的凄凉景象。明朝中后期,由于腐朽明政府对兴修水利意识的淡薄,加上黄河长期夺淮,两淮成为“十年就有九年荒”的苦地方。同时受明末李自成起义的影响,濠州一度成为无人之地。在满清政府统治期间,清王朝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基本上是对明王朝的继承,两淮经济的落后,导致其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浸润。

从远古至明清,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原文化一次又一次南移,并在两淮不断地沉淀之后,这群被世人认为是野蛮的淮夷人开始感受先进文明的熏陶,以反映土著淮夷人的淮河文化开始从混沌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繁荣,展示这方热土所特有的文化内蕴。今天,如何在这些散佚的文化遗迹中,探索淮河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并从中找出其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淮河文化人所探讨的又一个崭新的课题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230012)

猜你喜欢

建安淮河中原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沁园春·赞中原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建安区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五月的鲜花 绽放淮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