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篇: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
2017-01-20袁业飞
本刊记者 袁业飞
国家篇: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
本刊记者 袁业飞
近年来,BIM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逐步兴起,技术理论研究持续深入,标准编制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同时,BIM在部分重点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管理中陆续得到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推进BIM应用,已成为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共识。
但是BIM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顶层设计;BIM应用只停留在各企业和项目的自发层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目标和路径;项目应用中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完全割裂,没有充分体现BIM在全生命周期中的优势等。为此,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出台纲领性文件,更好地进行指导和推进。
(一)顶层设计初步出炉
2011年,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首次出炉。住建部颁发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把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作为行业发展总体目标的主要内容,并就推进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2014年住建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等工作。
为满足发展需要,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有关协会学会、高校、设计和施工单位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在总结研究成果基础上,着手起草有关文件,并充分征求吸收各方意见,形成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于2015年6月发布。
《指导意见》明确了BIM应用的基本原则,即“企业主导,需求牵引;行业服务,创新驱动;政策引导,示范推动”。同时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年底,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以及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
《指导意见》强调BIM的全过程应用,指出要聚焦于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全过程普及和深化BIM应用,提高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参与方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规划和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以及运营维护单位的特点,分别提出BIM应用要点。要求有关单位和企业要根据实际需求制订BIM应用发展规划、分阶段目标和实施方案,研究覆盖BIM创建、更新、交换、应用和交付全过程的BIM应用流程与工作模式。通过科研合作、技术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推动相关人员掌握BIM应用技能,全面提升BIM应用能力。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了7项保障措施,包括宣传BIM理念、意义、价值,梳理、修订、补充有关法律法规,建立BIM应用标准体系,自主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BIM应用软件,培育BIM应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产业联盟,培训BIM应用人才,研究基于BIM的工程监管模式。
“该意见是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关于BIM应用的指导性文件,充分肯定BIM应用的重要意义。文件还特别强调了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BIM应用,包括策划、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各个阶段,可以说代表了现阶段国家层面对于BIM的认识。” 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工程技术处处长贾抒表示。
“《意见》的出台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契机,因为不是所有的业主都能这么开明地做这个事,目前很多设计和施工单位是面对市场的压力在开展BIM工作,有了指导文件之后,相信这个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副总工程师邓明胜认为。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提出,到2020年末,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的新立项项目,在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要达到90%。
对于90%的要求,不少业内人士觉得定得过高,不够现实;也有人认为该要求给BIM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在目前的管理体制和大环境下,要达到这个指标还是比较难的。往这个方向努力是好事,但是对于政府来说,更应该引导和鼓励市场主动去用这个东西,而不是用具体的数字进度来要求,这样反而不是推动而是约束。”中国BIM发展联盟理事长黄强认为。
而邓明胜则从三个层次对90%的指标提出了扩展建议。第一个层次是项目个数的应用,即企业90%的项目都采用BIM技术,对于超前的企业这个指标可以实现,而对于全社会来说要求偏高。第二个层次是在此基础上深入到90%的建设过程都使用BIM。第三个层次则是业内的90%的人都来使用BIM,不仅仅是工程技术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预算人员,甚至企业其他相关人员。“如果这三个层次的90%都能实现,我想才真正实现了推进BIM的目的。”
《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推动BIM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支撑建筑行业技术升级,变革生产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我国建筑领域进一步掀起BIM应用的热潮,不断推动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
(二)深度应用的风向标
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BIM应用已经从单一的BIM软件应用转向多软件集成应用,从桌面应用转向云和移动客户端,从单项应用转向综合应用发展,并逐步实现了BIM与物联网、云计算、GIS等技术的融合应用。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BIM深度应用与发展》诞生,并为行业深度应用BIM树立风向标。
《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BIM深度应用与发展》(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BIM技术在施工行业深度应用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和总结,给出建筑施工行业BIM深度应用的应用点,并逐点展开论述。
注重实用性
关于BIM和9项技术的集成应用,《报告》首先对它们进行概述,对BIM技术的集成概念和集成应用的现状进行阐述,并描述集成原理和核心价值。其中集成原理具体解释了相关技术的工作原理,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些内容,才有可能真正应用这些技术。接下来,《报告》介绍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应用方法与步骤以及应用案例和效果。最后,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BIM与PM的集成应用为例,《报告》指出,BIM技术与PM的集成应用是指通过建立BIM应用软件与项目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接口,充分利用BIM的直观性、可分析性、可共享性及可管理性等特性,为项目管理的各业务提供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与技术分析手段,同时与项目管理的流程、统计分析等管理手段配合,实现数据产生、数据使用、流程审批、动态统计、决策分析的完整管理闭环,提升项目综合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的过程。
BIM与PM的集成应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基于数据的集成,即从BIM应用软件导出指定格式的数据,然后将该数据直接导入到项目管理系统中,从而进行集成;还有一种是基于BIM的项目管理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将各个专业设计的BIM模型导入系统并进行集成,然后关联进度、合同、成本、工艺、图纸、人材机等相关业务信息,形成综合BIM模型,然后可利用该模型的直观性及可计算性等特性,为项目的进度管理、现场协调、成本管理、材料管理等关键过程及时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同时也可以为项目管理提供直观的展示手段。
BIM技术与PM集成应用的核心价值在《报告》中也有所描述,一是提高项目管理可视化管理能力。BIM模型的可视化特性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传统项目管理系统都基于二维图纸、文档,构件的信息在图纸上采用线条绘制表达,其构造形式就需要人去自行想象。由于近年来建筑业出现越来越多形式各异、造型复杂的建筑,超越了人脑的空间想象能力。BIM技术与PM集成应用可以为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可视化管理手段。
二是提供更有效分析手段。集成各种信息后BIM模型可为项目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分析手段。BIM模型是综合建筑信息模型,由不同层级的构件组成,并可基于部位、专业、分项、构件、时间提供各种多维度的分析。利用BIM综合模型,辅助动态成本管理,包括针对一定的楼层,从BIM集成模型获取收入、计划成本,从项目管理系统获取实际成本数据,然后进行三算对比分析。
三是为项目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在传统项目管理系统中,各个业务模块的信息分散割裂,很难及时获取,不能及时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持。而将BIM技术与PM集成应用之后,可基于BIM综合模型为项目管理各个业务实时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报告》还给出了BIM技术与PM的集成应用方法与步骤,方法一是采购BIM应用软件与已有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方法二为采购基于BIM的项目管理系统;方法三为定制开发基于BIM的项目管理系统。
此外,《报告》还列举了关于BIM技术与PM集成应用的典型案例和应用效果,分别是广州周大福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最后《报告》总结了BIM技术与PM集成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模式需要转变。当前项目管理模式与基于BIM技术的项目管理模式并不匹配,集成后的业务流程还需要梳理和优化,需要新的与BIM配套的项目管理模式出现以适应发展。二是BIM应用软件与项目管理系统间数据接口有待完善。BIM应用软件与现有的项目管理系统还未能充分接轨,软件间的数据传递不方便,很多参数信息无法共用和传递,影响BIM与PM集成应用的深度。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基于BIM的项目综合管理系统将得到发展。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与BIM技术的集成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些点的集成应用,而是集成应用在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基于BIM技术项目管理系统将会越来越完善,甚至完全代替现有的项目管理系统,为施工项目管理提供更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同时,项目集成交付(IPD)将会在我国得到应用。以BIM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设项目综合交付方法将带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最大程度地促进建筑专业人员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及跨职能团队的高效协作。
提示新趋势
《报告》为行业内的每个人带来启示:既要有应用新技术的意识,又要有发展新技术的胆量,更要有创造新技术的勇气。
企业在建造项目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寻找新技术,特别在进行大型工程项目施工的时候,更需要有这样的意识。因为大型工程项目具有复杂性等特点,往往是新技术天然的应用载体。以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为例,该项目机电管线施工完毕后进行竣工验收。鉴于工期紧张,现场环境复杂,因而施工检查任务繁重。3D扫描实施团队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进行3D激光扫描并建立真实反映现场施工情况的3D模型,通过与原始设计模型进行比对,得出偏差分析报告,从而起到高效、精确的对现场施工情况校对的效果。
由于现场管线密布,错综复杂,采用常规的测量方法费时费力,故在该项目中引入大空间3D激光扫描技术。通过该技术获取复杂的现场环境及空间目标的3D立体信息,快速重构目标的3D模型及线、面、体、空间等各种带有3D坐标的数据,再现客观事物真实的形态特性。通过依据云建立的3D模型和原设计模型进行对比,来检查现场施工情况,并通过采集现场真实的管线及龙骨数据建立模型,作为后期装饰等专业深化设计的基础。
实际上,一些技术不需要拘泥于现有的系统,可以在现有的软件和硬件基础上专注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利用现有的软件或者系统,同时进一步集成、发展已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国办发文,规格空前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从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改革、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建筑市场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建筑业企业“走出去”7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这也是迄今为止,关于推进BIM发展的最高层级文件。
《意见》的逻辑十分清晰:虽然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还存在着大而不强,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落后、建筑设计水平有待提高、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较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人技能素质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等问题。因此,《意见》分别从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改革、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建筑市场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价款建筑业企业“走出去”等七个方面对建筑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中,《意见》特别突出了“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意见》还点明,BIM技术现阶段核心价值在于方案优化与科学决策,智能化需要一定的机械化和信息化作为前提保障。
国办专门发文,对行业的发展必定带来重大的、深远的影响。“BIM给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一方面BIM技术的普及将彻底改变整个行业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各种根深蒂固的弊病,用更高程度的数字化整合优化了全产业链,实现工厂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现代产业模式;另一方面,BIM在整个施工过程全面应用或施工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有助于形成真正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而这种劳动力的改造对于中国的城镇化将是一个有力的支撑。”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顾勇新指出。政府政策的不断推进,使得业内欢欣鼓舞,不少房企已经“盯”上了BIM这片新蓝海,对于其他投资商来说,也已摩拳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