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制度的演变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2017-01-19王鹤霖
王鹤霖
【摘要】中国的书籍制度促进了世界文明的飞速发展。这种使得学术方面全部面貌情况改变的书籍制度和印装方式凝聚着我国历代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形成、传播与交流创造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书籍制度;文化传播;演变;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历史财富。对于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研究书籍制度的演变尤为重要。不同时期的文化需要、科技水平决定了不同时期书籍的材料和形式的不同,使我国的书籍制度形成了三大阶段,即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和册页制度。
一、简牍制度时期
(一)简的起源和历史
1.简的形制。简,多以竹木为原料,在干燥少竹之地也有木材等代替,偶有玉石为材,不晚于商代出现至公元四五世纪的魏晋时期基本消失,前后至少一千年。制简时需将竹劈成竹片,刮削成狭长条,再烘干水分。将若干根简用韦即熟皮条或各色丝绳、麻线编连成“册”,即策。多遵循“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
2.版牍的形制。版牍常用木板所制,制作起来较之更为方便。每块版牍面积比单个简要大,可以容纳更多文字,也多是单块使用,作为短篇文书信件的载体。
(二)简牍制度对文化的影响
1.简牍制与百家争鸣。商周时期,社会生产水平很低,大多数平民依旧过着刀耕火种的农耕生活,学习文字并进行创作是不可及的事情。春秋后期,孔子以个人身份开设私学,打破官府垄断。到了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潮。可以说没有简牍的出现与大面积使用,这些宝贵的思想就无法形成,即使形成也无法正确无误并且长久地流传至今。
2.简牍制对其后世影响。简牍制度不仅在文化传播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于后世书籍形成,文章内容方面也有极大影响。(1)影响书籍形成。首先,篇名单独写在第一根简正面,正文从第二根简开始写,后来成为书籍通用格式。其次,在第一根简背面写篇名,便于卷后查阅,与今天的书脊功能相似。再者,简册留几根空白简,保护简文免受磨损,这种形式发展为后代的护页纸。(2)影响书写方式。简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由于简是一个竖长条,书写时需由上至下。加之右手习惯书写,左手负责展简,逐渐形成了右往左书写的书写方式,此保留逾千年直至近代。
二、卷轴制度
卷轴制度分为帛书和纸卷两种形式。
(一)帛书的起源和历史
1.帛的历史背景。简册笨重,且因编绳散断,易错简、脱简,自身有不少缺陷。相比之下,轻便易于裁剪、吸墨性强且质地柔韧的帛、绢等丝绢品便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但也由于其价格昂贵,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始终没有占据一个独立使用阶段。直到唐代雕版印刷发明以后丝绢品才不用作书写材料,但直至今日仍用于书法成绘画。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足见帛书在人们心中神圣高洁的地位。
2.帛书的形制。因为帛易于裁剪,帛书的长宽大小并没有过多限制,书写格式也多仿照简册。为使书写整齐,人们用朱笔或墨笔画上或织出了界栏,用卷轴进行装帧,随帛书内容重要程度,卷轴的装饰的尊奢程度也不同。
(二)纸的发明与使用
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用麻等植物纤维造纸,到了东汉,宦官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此时纸才真正的用作书写材料。当时的纸多以纸卷方式存放,书写时也和帛简相似,古人为避免虫蛀,加入黄檗汁染色。
纸卷前多用包首,亦今天的书皮,硬纸或绢帛之类,再用一根带子进行束扎。和今天许多书籍,尤其是精装书更为相似。后来人们觉得纸轴展开过长,便采用经折装,折叠后的长方形如同一片片树叶,所以称为叶,后也写作页,这也就是第三种册页制度的雏形。
(三)卷轴制度对文化的影响
用卷轴制度制作书籍,较简牍制有着极大的飞跃,其影响在今天也丝毫未减。当今人们书法绘画或珍藏某些文书时仍喜欢用卷轴进行装裱。
三、册页制度
(一)册页制度的诞生
册页制和卷轴制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纸,两者只是装订方式不同。卷轴制书籍阅读要边读边卷,查阅麻烦,折叠制成的经折装、旋风装折叠处也容易折裂,形成散页。后来,人们将散页逐页装订,就是最初的册页制度。
册页制度分为散页装,蝴蝶装,到明朝中叶,最终发展为线装书,在由隋唐至明朝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书籍存放也由平放改为加上书套后的立放,更加方便取用放还。
(二)册页制度对文化传播创造的贡献
1.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大约隋唐时期,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但由于雕版印刷错一字而废全版,雕刻起来费时费力,如何快速、廉价地印刷书籍成了那个时期书商们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元代人《农书》作者王祯,设计了排字轮盘,提高了拣字效率,促进了册页制度的发展。
2.印刷书籍在王权与市场作用下对文化的影响。书写材料与印刷形式决定了文化传播的难易,而王权与市场又主导着书籍数量的变迁。科举制出现造就文余,闲杂书籍也相应而生,托举着民间书业。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文化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最后在王权和市场的催化下日益成熟。
四、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我国书籍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和不同发展阶段,它对保存人类优秀思想文化起着十分深刻的作用。
由于书籍制度的发展,印刷越来越容易,范围越来越广,内涵越来越深。从古至今科举制、宋明理学,诗文小说等优秀成果共同融汇成了炫目多彩的中华文明。
中国的书籍制度促进了世界文明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没有中国的书籍制度就没有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科学的发展,没有文艺复兴,没有宗教改革,更没有社会阶层的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不知要延迟多少年。这种使得学术方面全部面貌情况改变的书籍制度和印装方式凝聚着我国历代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形成、传播与交流创造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