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摧毁的善性

2017-01-19

新西部 2016年11期
关键词:乞讨者托尼骗子

最近朋友向我吐槽,说自己又扮演了一把“傻热心”。回家路上,他遇到一对老人要路费回家,虽然感觉到很可能是骗子,但他还是给了50元。“这么冷的天,即使是骗子也挺不容易。”说完他纠结了一会儿,又强调了一句“是怕自己日后内疚”。

这让笔者想起不久前看到过的一则故事:一个美国妈妈带着孩子到市场买东西,有个中国朋友伴他们同行。路上他们遇到一个可怜兮兮的乞丐,美国孩子便把买笔和本子的钱准备送给那个乞丐。中国朋友阻止孩子说:“不要给不要给,这些人都是不劳而获的骗子。”见此情景,美国妈妈制止了这位中国朋友:“别这么说,让他给吧,能这样施舍是我作为母亲的骄傲。”

而中国朋友坚持规劝美国妈妈:许多乞丐都是装可怜,事实上他们可能比我们还富裕,他们把乞讨作为了一种职业。

美国妈妈则回说:他也许是骗子,也许不是,但是我们要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如果今天我说这些乞丐是骗子,我的孩子以后看到任何乞丐都可能会这么判断,因为妈妈曾经这样讲过。

在美国人的思维方式里,眼前这个乞丐是不是骗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的善念没有分辨心,这种本能的爱和内心的快乐远远胜过金钱的价值。

多年前,笔者曾经采访过在西安创建了一家慈善厨房的英国人托尼,十几年过去了,他至今仍坚持着,每周两天为乞讨者们提供免费的午餐。记得当时笔者采访托尼时,也以中国式思维问了相同的问题,“如果这些排队来领包子的乞丐们不是真正的穷人呢?托尼的回答让笔者深感惭愧,且终身难忘。他说:这么冷的天,他们能走数公里路,甚至拄着拐杖来领取几个包子,这足以说明他们是真饿了……

囿于我们的思维惯性,时常会有诸如分辨的困扰,路遇可怜的乞讨者,心生慈悲的同时总不免要去做一分辨:这个残疾乞讨者是真的吗?那个老奶奶是真可怜吗?这种纠结于外在的分辨心,让内心的善性变了味道。

饥饿是一种怎样的感觉?饥寒交迫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源自感同身受的那种慈悲就在这样的分辨中消失殆尽;我们与生俱来的那种原本无需分辨、毫无动机、源自本能的善性,发乎天性的善意,在分别心的驱使下被我们统统摧毁了。

猜你喜欢

乞讨者托尼骗子
我想自己做
紫荆花
偶见某扫码乞讨者(新韵)
托尼逃跑
陈五:上钩吧,骗子
善良的妈妈
路遇骗子
走得快和走得远